$ ^% @- Q5 h. G2 \: n2 _
+ p8 E9 D; h% w" r
( e: W# L, e( X. X0 E$ T
1 h# p6 s7 J6 W! a$ _ g% y2 \) _; v0 w* T" N
5 B) ?9 V2 @2 e) r, {2 Z+ W一支炭筆在畫紙上推進,尚不清楚描繪的主題,但見碎屑不斷地從筆尖崩落,鋪灑在紙面上。慢慢地,在飛濺有如戰場上煙硝塵土的黑色粉末之中,一張張士兵的臉孔逐漸浮現。再過一會兒,炭筆畫出了戰場的面貌,簡單的筆調勾勒出屍橫遍野的沙灘以及扛著受傷弟兄的軍人,一抹淡紅有如戰場上成河的鮮血…….! @ c! s' h$ }- B% _* c
+ x6 p' F- ?$ G) v8 C
如果說近十幾年來,如「搶救雷恩大兵」、「黑鷹計畫」、「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強調「小人物視角」已經取代早年「虎虎虎」、「不列顛空戰」、「最長的一日」、「坦克大決戰」等綜觀戰役全貌的大格局,成為戰爭片的主流,則2010年HBO迷你影集「太平洋」(The Pacific),就堪稱「小人物路線」的極致詮釋。
: h7 N! W f2 K" ~. C7 p+ X( ^% \/ u9 E9 I9 N& Z7 e$ o
首先回顧一下史蒂芬史匹柏、湯姆漢克斯與夢工廠等團隊上一部HBO經典戰爭影集「兄弟連」,雖然已經將焦點聚集在基層軍官與士官兵身上(而不是巴頓、布萊德雷或蒙哥馬利的高度),但它還是擁有一個極為明確的主軸,就是101空降師第506團2營E連登陸歐洲大陸到納粹德國戰敗投降的歷程,某種程度已經算是美軍在歐陸作戰的縮影,包括各路英雄好漢匯集喬治亞州展開訓練並逐漸凝聚成一支軍隊、終於來到的D day與登陸後的混亂、揚名立萬地拿下猶他灘頭後方德軍砲陣地、深入敵後奪取橋樑要道卻慘遭失敗的市場花園作戰、抵擋德軍西線最後大反擊(突出部戰役)而鎮守巴斯通、進入德國揭發悲慘的猶太戰俘營、直抵納粹鷹巢到德國投降,最後是返鄉,過程相當完整。在內容上,兄弟的呈現層次明顯,有戰術上如何攻克一個目標或達成某個目的,有士兵在血腥沙場上的震撼與掙扎,袍澤情誼與生離死別,以及溫特斯連長(後來晉升)堪稱教科書典範的領導統馭;整體而言,兄弟連是標準的「主旋律」,節奏明快清爽,既清楚描寫戰爭的面貌,聚焦小人物心境與情況的同時也不失作為正義之師的榮光,是一部各方無庸置疑一致好評的經典。
1 O4 L4 i9 J0 F1 c7 a
1 Z/ e; h- v, L- G, Q% C
+ E8 m- U8 a0 {; |) [ r3 j$ j- {
6 Y6 Q" v+ G, S7 B* R到了史蒂芬所謂「兄弟連2.0」的太平洋,上述的情況被顛覆了;首先,兄弟連的同名原著是著名二戰文史學家Stephen E. Ambrose經過多年詳細採訪考證,依照嚴謹與正統的邏輯編著而成。而「太平洋」的取材來源卻包含兩本參戰老兵的回憶錄──尤金.史賴吉(Eugene Sledge)的「With the Old Breed」與羅伯特.里奇(Robert Leckie)的「Helmet for My Pillow」,以及由製片人和Hugh Ambrose(Stephen E. Ambrose之子)進行的二次大戰口述歷史訪談,主要是補足傳奇英雄約翰巴斯隆(John Basilone)的部分。因此,太平洋被分割成尤金.史賴吉(5團3營的)、羅伯特.里奇(陸戰1團2營的)與約翰.巴斯隆(7團1營)的故事,這三位曾經同隸屬於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的士兵,並不像兄弟連「Easy Company」一樣是從頭到尾的一個班底,甚至素未謀面,各打各的戰役(羅伯特,里奇和尤金.史賴吉雖然都參與貝里琉戰役,但並沒有交集);這種取材上的差別,先天便注定太平洋的主軸是破碎的。莫說戰爭片,「失焦」對任何一部電影的原則而言,似乎都是大忌。彷彿是為了稍稍彌補這種錯亂,太平洋還「好心」地在每一集片頭加上一段Tom Hanks親自操刀的旁白敘述───雖然Tom Hanks的聲音對很多人難以抗拒,但是捨戲劇表現而用旁白呈現,又成為電影教科書裡「削弱戲劇效果」的例證。
5 J3 c, r' t9 r6 b- ?; |9 S
( w. _( L+ e; j. u& E9 A: P* S3 s, V2 a% ~「太平洋」的故事節奏呈現看似混亂的情況:第一集,包含約翰.巴西隆與羅伯特.里奇的陸戰隊第一師登場,還來不及讓觀眾認清臉孔,馬上被丟到瓜達康納爾,陷入始料未及的血腥混戰,第二集則成了約翰.巴西隆的個人秀。歷經兩集瓜島苦戰之後,第三集卻大反差地來到溫柔鄉墨爾本,整集未發一槍一彈,床上卻是「砲聲隆隆」,差點以為看到三級片而不是戰爭片,而獲得國會勳章的約翰巴西隆則回到美國賣起戰爭公債。第四集,先前心律不整被刷下的尤金.史賴吉終於如願入伍,羅伯特.里奇卻因為格魯斯特角的激戰造成的陰影,一度後送療養中心。第五集穿插在約翰.巴西隆風流全美以及滿是螃蟹、環境惡劣的布維爾根據地之間,然後首度上陣的尤金.史賴吉隨第一師出征貝里琉……..由於劇情是這樣地破碎,加上戰場描寫過於血腥慘烈,一時間觀眾議論紛紛,首映時IBDM刷下了6.8分的低成績,遠遠不及兄弟連的9.6,收視率更不復兄弟連的盛況。
8 V0 X" h! f& ]5 J6 H: v* F- ~6 t' q9 @9 h
8 u/ U3 R4 f; ?* S9 y
3 l# }1 U ~. l. ?5 I) e4 @0 {太平洋戰役的取材也是如此地「反傳統」:名滿天下、理當是重頭戲的瓜達康納爾,用前兩集便解決,引來不少「高潮太早」、「莫名其妙」(陸戰隊上場前都不用訓練嗎?兄弟連第一集不是如何如何…..)的爭論。而如史詩一般、幾乎成為美國陸戰隊代名詞之一的硫磺島戰役,只出現了半集。塔拉瓦?抱歉!那是陸戰隊第二師的傑作,只有第八集開頭那位也想去賣戰爭公債的連長口頭提了下名字。而太平洋花了整整三集描述的,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貝里琉戰役。「史老柏」昏了嗎?「湯老哥」殼壞了嗎?
( q# l" E* E j8 Q0 C# H/ {; n6 @. [& p9 S1 K
此時,先回顧史蒂芬史匹柏的一些專訪與聲明紀錄。「太平洋」團隊已經多次強調,他們不打算重複一次「兄弟連」做的事情,而且「不為收視率,只為品牌」。所謂「正統」的主旋律,結構必定是起承轉合,從鋪陳、危機、轉折、高潮到完美收尾,脈絡清晰,過程高潮迭起,大快人心或可歌可泣,這就會是個討喜的組合。然而,「太平洋」開宗明義就是要向「偉大世代」的士兵們致敬;雖然他們入伍時可能跟一般人沒有兩樣,然而就是這一群當時的毛頭青年,犧牲奉獻了自己的身心血肉,軸心國法西斯陣營才能被消滅。在這場人類空前浩大殘酷的戰火之中,即便再平凡的人物,他們仍然值得尊敬;就算不是巴西隆這般驍勇不凡的英雄,就算沒有紫心、國會勳章加身,後世還是應該要知道發生在這一輩身上的遭遇,如此身處太平歲月的我們,才能知道和平之得來不易,並且懂得珍惜;最重要的是,體認戰爭的可怕。
5 l$ S* r$ w; s. I, l
Y' Y. t( S. K5 [) ~/ X$ a5 @# @; l- T9 ]7 k( m' Q9 S# i
9 E+ n7 I9 S- o4 U3 p此外,史蒂芬更在專訪中指出,在太平洋上奮戰的陸戰隊弟兄,跟1944年以後登陸諾曼地的美軍相比,有兩種明顯不同的境遇:; ]) G! F9 N+ S# G3 ?! @
: {) W" U3 M" N- Q+ m第一,在歐洲大陸的美軍,是在文化背景相去不遠的街道城鎮作戰,甚至部隊經過戰役之後還能撤到後方文明都市整休。在太平洋上,美軍士兵則必須投入一座座他們生平未聞、甚至連拼字都拼不出來的陌生島嶼,島上除了日軍綿密的防禦工事與凶猛砲火之外,就是環境嚴苛的熱帶叢林;那裡的森林彷彿是個有機體,想要吞吃進入的美軍士兵。除了跟日軍奮戰之外,美軍還得同時面臨惱人的午後暴雨、對健康與武器都很傷的泥濘、瘴氣與瘧疾等致命疾病奮戰,叢林環境本身就成為日軍以外,另一個可怕的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