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在抗日期间牺牲的最高将领。
左权将军,1906年出生,湖南省醴陵县人。1924年,进入黄埔一期学习。1926年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抗战期间任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位于山西省辽县(太原市东南100公里)的第18集团军总部遭日军包围,突围时左权将军遭敌炮击殉国,时年36岁。现在,辽县更名为左权县。
[ Last edited by 小兵 on 2005-8-18 at 11:19 AM ]
榮譽與背叛
感謝你的貼文經查詢果然是抗日名將
可是美中不足的是曾為黃埔人死後卻為共軍魂.
志節有多高有限不是嗎?
以下左權將軍簡歷:
1905年3月15日,誕生于湖南省醴陵縣平橋鄉(今新陽鄉)
黃貓嶺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原名左紀權,字孽麟,號叔仁
1912年─1922年讀私塾和中學。
在醴陵中學期間參加進步組織──社會科學研究會,
組織同學參加抵制日貨運動。
1923年12月,離開醴陵經上海赴廣州,
在大本營軍政部教導團軍士連當學兵,改名左權
1924年11月,轉入黃埔軍校,編為第一期第六隊,
被選為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籌委會委員。
192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周恩來親自主持入黨儀式。
10月,被選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27年9月,轉入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
1930年6月,奉命秘密回國。
9月,赴福建龍岩任中國工農紅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教育長。
12月,任閩西新十二軍軍長。
1932年1月,任紅五軍團第十五軍政治委員。
4月,指揮紅十五軍參加福建龍岩、南靖、天寶線決戰,攻占漳州城。
被任命為紅十五軍軍長兼政委。6月,因王明等人造謠中傷,
被降職為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軍事教官,
在黨內受到“留黨察看8個月”的錯誤處分。
1933年1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作戰局作戰參謀。
12月,經毛澤東等建議,任紅一軍團參謀長。
1935年1至3月,參與指揮紅一軍團攻占遵義。
接著又參加指揮紅一軍團四渡赤水河,
搶占婁山關,二攻遵義城等戰斗。
10月,率部到達陝西吳起鎮,與紅二十五軍、二十七軍勝利會師。
1936年2至4月,任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第一縱隊參謀長,
率部東渡黃河,進抵山西霍縣、臨汾、侯馬等戰略要地。
5月,任紅一軍團代軍團長,率部回師西征陝甘寧邊境。
1937年,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
8月,中國工農抗日紅軍在三原地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任副參謀長。
9至10月,隨朱德總司令由芝川鎮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參與指揮平型關、雁門關、娘子關等戰斗。
11月,參與在山西石拐鎮召開的軍事戰略會議,
研究部署開辟五台、晉西北、晉東南敵后抗日根據地工作 。
1938年,率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二營在安澤縣阻擊日軍的進攻。
4月16日,與朱德、彭德懷在義門村指揮長樂戰役。
粉碎日軍九路圍攻。
12月,任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參謀長。
1939年4月16日,在潞城縣與劉志蘭結婚。
7月,指揮八路軍總部機關直屬隊強渡漳河,
粉碎日軍的第二次九路圍攻。
1940年,奉中央軍委命令兼任八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
3月,指揮八路軍第二縱隊在太南山區展開了磁
(縣)武(安)涉(縣)林(縣)戰役,
粉碎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
8月至10月,與彭德懷在武鄉指揮百團大戰。
1941年11月,直接指揮總部特務團在黃崖洞展開保衛戰。
1942年5月22日,布置總部司、政、后轉移路線。
24日,指揮部隊阻擊尾隨之敵,掩護總部機關干部和群眾突圍。
25日,在遼縣十字嶺東山坡指揮總部直屬隊
向北艾鋪方向奮勇突圍之時,不幸頭部中彈,壯烈殉國。 士官长:
左权将军殉国于抗日战场上,再分国共不是有点狭隘了吗? 當初因國父主張連俄容共,所以黃埔軍校裡面有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黨務組織,周恩萊更是以共黨籍擔任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
後來的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戰場上國民黨籍和共產黨籍的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為各自的政治信仰而作戰,甚至相互殺戮。
在那個大時代,不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有是與非之處,但總的來說,還是希望中華民族能夠擺脫列強的欺壓,邁向強國富民的道路。
且不只是軍人,共產黨成立之初,也有很多認同理念的文人,如民初文豪陳獨秀也加入共黨。
無論是國民黨或是共產黨,只要能領導國家邁向進步富強,都是好政黨。
其實共產主義發展至今,也和當初的共產主義不太一樣,基本上現在的共產主義也允許私有制和私人企業的存在,但土地資源還是國有的,已算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結合體,也是小平同志說的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
相信大陸在經濟發展過後,人民有錢之後,就會爭取民主與自由,到時的中國又是一番新局面了。
回到正題,中國古有烈女不恃二夫的觀念,跟定一個人就是一個人,因此士官長難免會針對出身黃埔卻投向共黨懷抱的抗日名將表達不同意見。
小弟是能認同士官長的意思的,但左權將軍是抗日的名將,不是國共內戰殺國府軍的名將,因此小弟認為左將軍還是值得兩岸人民尊崇的。
且士官長所貼的簡歷中,沒介紹到左將軍加入國民黨又轉投共產黨,所以基本上左將軍還是忠黨愛國的,只是忠的黨和我們的黨不太一樣。:D
就如同小弟所說的,早期的黃埔軍校,是容許共黨學生加入的,也允許共黨發展組織。因此只能說左將軍是在黃埔軍校裡面受訓的共黨黨員:smk:,並無背叛不背叛的問題啦。
[ Last edited by MP269C570T on 2005-8-18 at 09:45 PM ] 还是斑竹水平高!:gud: 但是台灣這邊的歷史,對於八路軍及新四軍在對日抗戰上的策略是,七分發展,三分抗日。
也提到新四軍與八路軍在抗戰期間,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與實力,佔據重要交通要衝或是各大城市及農村做為發展基地。
抗戰結束後破壞交通設施,阻撓國軍接收,並且拒絕國軍指揮與接收。
只是不知道大陸那邊的歷史,對於抗戰期間的國軍是如何評鑑的? Originally posted by MP269C570T at 2005-8-19 05:38 PM:
但是台灣這邊的歷史,對於八路軍及新四軍在對日抗戰上的策略是,七分發展,三分抗日。
也提到新四軍與八路軍在抗戰期間,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與實力,佔據重要交通要衝或是各大城市及農村做為發展基地。
抗戰結 ...
哈哈,正史就不要看啦,或者把2边写的中和一下就是真实的。
有些东西自己分析一下就知道对不对啦。
比如八路军占据交通要冲或大城市,根本就不可能的。八路军的武力那么弱,怎么可能占据日军最重视的地方呢?连这边都不敢这么吹。
还有抗战结束后,破坏交通设施阻止国军接受也不可能。日本一下子投降,谁都没准备,八路军靠着在河北、陕西离东北近才能迅速接收,而国军远在西南,不用八路军破坏也难以迅速北上东进啊,百万大军移动可没那么容易啊。
而接收时老蒋确实有私心,自己过不去,也不许日军、伪军向当地八路军投降(八路军在敌后,离敌人近),这个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这样的总司令的指挥怎么让别人服从呢?其实国军内部也有派系,老蒋就对黄浦系的偏心,其他派系的作战就不那么用心了
不过这边对国军打的大仗如凇沪保卫战、台儿庄、昆仑关都是很赞赏的,还拍了《台儿庄》电影
[ Last edited by 小兵 on 2005-8-19 at 06:06 PM ] 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歷史是為政治服務的,不管歷朝歷代都是,正史都會受到政治的影響或指導,小弟忘記了這點。
不過說起來,抗戰期間,國軍都打大規模會戰或中小型戰役,八路軍和新四軍可能是因為本身軍事力量有限,只能打一些敵後游擊的戰役。
也大概因此,後來的國共內戰,解放軍悟出了從鄉村包圍城市,圍點打援的戰略。
其實蔣委員長會對國共軍有大小眼之分,對於國軍內部也有嫡系和地方派系之分,小弟認為是無可厚非的。
因為當時國軍代表的是國民政府的正規軍事武力,八路軍有點類似被國民政府收編 (亦或說是拜張學良將軍所賜,停止內戰,齊心抗日) 的非正規軍事武力。
且全面抗戰前,國共兩黨已經有打了一段時間的內戰,即使是角色互換,毛澤東如果是蔣介石的角色,也會對蔣介石有所戒心。
相對的蔣委員長會不許日軍向八路軍投降繳械,也是可以理解的。
再來說到國軍部分,國父為何會成立黃埔軍校?就是要成立一支具有中心思想,服從三民主義的軍隊。也因此早期的國軍被視為國民黨軍,這也是不可否認的。
在北伐前,也就是黃埔軍校未成立前,中國各地軍閥擁兵自重,有謀生能力的都從事別的行業,沒有謀生能力與專長的就去當兵,或是被軍閥拉夫編入私人軍隊中。
軍閥下面的兵沒啥特殊要求,只要吃得飽、穿得暖、有錢用即可,誰會管他上官有甚麼理想?上官的政治思想是啥?
也因此軍閥混戰期間,某軍閥一敗戰,原本跟他的部隊就可以輕易地被原是敵軍的派系給收編。因為有飯吃嘛,管他為誰打仗?
再說到國父在尚未成立黃埔軍校之前,東求誰派點兵,西找某地方軍系支援,這樣找來的軍隊,是不可能真正服從國民政府的命令的,當然在作戰時,不服從命令調度或是開小差,是很正常的,甚至於國父還被陳迥明的部隊開砲....。
北伐期間,黃埔校軍靠著五百校軍,五百挺步槍,逐漸壯大並打敗各地軍閥,這就是具備中心思想的部隊才辦得到的,不然開戰前還和你談條件,出兵前要拿多少錢,這個仗怎麼打?
相對的,到了八年抗戰後,國軍部隊經過多年的征戰、擴編動員、部隊整編,除了黃埔嫡系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各地方軍。這些地方軍真會完全服從國民政府?所以資源優先撥給黃埔軍系,這也是可以理解的,至少黃埔嫡系會貫徹國民政府的意志。
再者說到抗戰後,國民政府主持全國復原與大裁軍計劃,不服從的也是地方軍系居多,最後便衍生中原大戰,好像大陸稱為百團大戰?
對日抗戰後,又是中國人自己關起門來又打了一仗,才又確立了國民政府的領導權,這當然黃埔軍系也有很大的功勞。
悠悠百餘年的中國近代史,自第一次英法聯軍伊始,歷經列強欺壓,國民革命推翻清朝,民初軍閥割據與混戰,第一次國共內戰,八年抗戰,第二次國共內戰等大小戰役。
基本上這百餘年的近代史,都是不斷的打仗,使得民生凋零,民心厭戰,最後中國的統治權易主,由共產黨統治中國。
但共產黨自1949建政以來,也發動了大躍進、三反五反、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血洗西藏、抗美援朝、懲越戰爭等政治鬥爭與戰役,也對老百姓造成很大的傷害。
不管是三民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只要能強國富民,都是好的。反之,藉由政治鬥爭取得權位,還是無法為國為民做點事,那也是沒有用的。 Originally posted by 陸戰憲調士官長 at 2005-8-18 04:18 PM:
感謝你的貼文
經查詢果然是抗日名將
可是美中不足的是曾為黃埔人死後卻為共軍魂.
...
士官長容有誤會,當年黃埔軍校固然係國民黨軍官學校,但那時的國民黨因國父孫中山先生採取聯俄容共政策,故當時係國共合作蜜月期,黃埔軍校也是國共合作之產物,蘇聯軍事顧問團來華,也是這樣的背景。
所以黃埔人有國民黨和共產黨,死是什麼魂,應該看他是哪一黨的。左將軍是共產黨,那當然就是共軍魂,不過他陣亡當時的時空背景,或許稱為紅軍魂吧。 Originally posted by MP269C570T at 2005-8-19 07:18 PM:
再者說到抗戰後,國民政府主持全國復原與大裁軍計劃,不服從的也是地方軍系居多,最後便衍生中原大戰,好像大陸稱為百團大戰?
...
超版,想你"再者說到抗戰後"應該是筆誤,正確應該是北伐後。
後面的中原大戰沒錯,但不是百團大戰。中原大戰是桂系白崇喜,李宗仁以及晉軍閻錫山和西北軍的馮玉祥,不爽老蔣藉該裁軍計劃,形成只有蔣軍一枝獨秀,因此幹開了。
百團大戰則是俗稱八路軍的第十八集團軍(就是雙十二憲兵節由來那件事之後,國共只好再度合作,所有紅軍編成此集團軍),在民國29年8月份總共集結約一百團左右兵力於河北山西一代,彭德懷指揮跟日軍對幹。此役加上之前民國26年9月的平型關之役,大概就是老共表示並未缺席抗戰的所謂證據。
但你知道,老共喜歡誇大(其實我們這邊也一樣,哇勒,哥倆好,寶一對),尤其平型關一役,更是誇大到誇張的地步,目前應可確定的是,只截獲日軍錙重隊而已,真正打平型關的是第十五軍,當面之敵是誰知道嗎?靠,赫赫有名的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師團,所以十五軍最後還是輸。八路軍打得贏板垣師團,那就見鬼了。
回到百團大戰,彭德懷此舉老毛其實不贊同,但彭大將軍執意要打,嘿嘿,日後文革竟成罪狀之一:暴露實力。這個百團大戰就戰役來講算是戰勝,但也不是什麼大勝,日軍紀錄約死亡三千人左右。但問題是,老蔣和日本都嚇到了,曾幾何時,八路軍竟有百團了。間接導致約兩年後,日軍集結兵力進攻八路軍總部,以及左權撤退突圍時中彈身亡。
此後共軍就沒有其他與日軍接戰的行動了。網路上有許多資料,你搜尋一下便知,然後比較一下中共機關報的報導,其實可以找到矛盾處。反正都寫一些吹噓的內容為多。
[ Last edited by Infantry on 2005-8-20 at 08:21 P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