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huang 發表於 2009-5-5 18:20:14

回覆 18哨 郝呆 的帖子

報告郝呆學長

想不道郝呆學長也是電腦界的"賢拜",失敬!失敬!
:xd: :xd:

話說學弟第一次接觸電腦是民國71年上高中後才接觸的
而那時候所接觸的是當國內最大的個人電腦廠商-全亞電腦所研發生產的PA-800
(反正這家全亞電腦早已經掛了,說出來也沒幾個人聽過)
所使用的作業系統是CP/M(MS-DOS的爸爸),儲存媒體則是『卡式錄音座』
要讀取磁帶要打入 RUN,然後按下錄音座的 PLAY才能讀取程式
高二時接觸了APPLE-II,那時候也是學校的電腦課才接觸的
到了高三則是同時接觸APPLE-II與全亞電腦的PA-5000(比PA-800更新更快)
也在那時候買了生平的第一張磁片(電腦課要用,一張要價台幣150元)
如沒記錯那時候的磁碟機都是單磁頭,所以磁碟片都單面單密度
為了能夠節省使用,所以都把磁片翻過來繼續讀寫
(當然要在另一邊打一個孔,這樣磁碟機才能順利寫入資料)

至於使用硬碟的經驗,則是在高中畢業後沒考上二專,隻身北上工作
好死不死就是到這一家全亞電腦的生產線工作,那時候是負責QC工作
在全亞電腦接觸了當時在台灣最先在個人電腦上第一代的 MFM 溫徹斯特 10MB 硬碟
印象很清楚那時候的硬碟貴的跟土匪一樣(沒記錯光進口報價FOB Taiwan就要美金750元,且還是1比40的匯率)
我們那時候做IQC時都是隨機抽一到兩顆(當時一次進貨都在50到100顆)
然後把他綁著吊在在機車上,接著就是騎著機車在基隆路一帶逛大街大約一到兩小時
回到工廠後測試如果正常就驗收通過,沒過退貨,不過那時候的硬碟雖然容量小(以今日的眼光看)
速度慢,但是穩定度真的沒話說,在全亞的兩年中幾乎沒有硬碟掛點
而那時候的塊頭可以說奇大無比(把兩部光碟機相疊就是當約時硬碟機的體積)

在全亞電腦後來陸續接觸了以INTEL 8088 CPU為架構的 PC-XT,以及第一部傳奇的16位元電腦 IBM PC-AT
這一部電腦當時全亞的研發部門在當時的董事長-鄭育儒的命令下,跑到美國買了三部回台灣(這是民國75年初的事)
當然這三部的下場就是一部當DEMO機兩部給宰了分屍研究(包含逆向剖板把邏輯電路圖畫出來,以及逆向研究IBM的BIOS)
而那時候沒記錯一部IBM原廠的 PC-AT 286 要價10萬台幣以上,而且還沒有硬碟咧
後來這一票當時負責剖板的研發人員,都被宏碁挖角過去造就了後來宏碁的研發能量

退伍後,還是在硬體界搞所謂的MB R&D(說難聽一點根本是負責主機板PCB的Modify而已)
而這時也接觸了硬碟控制器的研發,從末代ST-506到ESDI(IDE的前身)到第一代SCSI,到IDE 33為止
後因搞到被抬到榮總住了幾天醫院後不再玩R&D,改走網路通訊整合與資訊安全規劃諮詢
:lol:
而玩過的硬碟規格從一部只有20MB容量的怪物尺寸的SEAGATE MFM 20MB(5.25吋全高型)到半高型
在接著到3吋半40MB半高型(也就是NEC HDD 的成名之作),
接觸過 Miniscribe, Microsize , Conner ... 等各廠牌的硬碟,而這些廠牌也一一走入歷史
其中的 Miniscribe 還是台灣第一家也是唯一的自行生產設計硬碟的廠家,不過最後也彈盡援絕終告陣亡

http://img513.imageshack.us/img513/2390/44mbhddvs2gbcfcard.jpg
這是Miniscribe的成名之作 44MB SCSI HDD,旁邊是2GB CF記憶卡
圖片轉載自維基百科

所以到現在為止,只要有人問我哪一個廠牌硬碟比較優,我都只有一句話奉送,每個廠牌都優但也都很爛
因為每個廠牌在穩定度與效能上都差異不多,而且都一樣非常不耐惡劣操作
也因此造就了現在DISK ARRAY磁碟陣列的普遍,就是因為現在硬碟 Fail-over的機率太高了

因此奉勸各位學長如果真的有重要資料需永久保存(這裡我的定義是要保存超過10年以上)
還是乖乖的燒成光碟吧,因為使用硬碟這麼多年的經驗是越來越不可靠

寫了這麼多,好像在寫偶自己的電腦悲慘史,希望各位學長不會看很煩的想殺人
緊酸,免得被『年輕猴潑』的POA、郝呆學長給『砍屬』
:drl:

GVMonkey 發表於 2009-5-5 18:20:49

果然............
電腦兵 在我那時候沒這編制耶...........
在報務士官班時 教官為了要搞一些表格 來問我們誰家有電腦 放兩天假回去搬
當時哈假哈得要死 所以有舉手
但不幸被另一個住苗栗的同學捷足先登
(因為他家比較近電腦比較新 )(我的是286他的是386還有印表機)
回到部隊 我們的收發兵是用文件中打機 一個一個鉛字去檢然後打在紙上
83年451梯學長退伍後 他徒弟470梯的從家裡帶一台386來 還灌暈倒3.x 彩色螢幕
可羨煞了我們這些老灰啊.........
因為我們學校畢業時 最高檔的螢幕還是用MONO 綠色字 作業系統是DOS 3.3 +PE2
(琥珀色字的螢幕還要貴500) 唯二有彩色的就是學校的P CAD實習老師專用DEMO機
每當要做簡報時他最紅 不爽還可以"張".........
而做簡報也很可憐 都要靠他把字打出來後 然後拿去書局一遍一遍的放大
最後沿邊剪下貼好........:drl: :drl:

GVMonkey 發表於 2009-5-5 18:24:57

原帖由 chrishuang 於 2009-5-5 18:20 發表 http://www.rocmp.org/images/common/back.gif
報告郝呆學長

想不道郝呆學長也是電腦界的"賢拜",失敬!失敬!
:xd: :xd:

話說學弟第一次接觸電腦是民國71年上高中後才接觸的
而那時候所接觸的是當國內最大的個人電腦廠商-全亞電腦所研發生產的PA-800
(反 ...
老克學長您也有那一顆大便當喔.............
我以前也有一顆 但不幸搬家被當"阿模酒甘"給丟了
那台還是 QUANTIUM的 開機有如卡車發動一般 關機還要打park指令 要不會葛屁......:lol: :lol:
每次想到那顆大便當HDD 都會想到如果把內部碟盤挖空
應該可以裝兩大碗飯.........:xd: :xd:

chrishuang 發表於 2009-5-5 18:32:07

回覆 23哨 GVMonkey 的帖子

報告GVMonkey學長

那個大便當硬碟圖片是我抓自維基百科
位址我也忘了在該網站的那個版面
用 miniscribe 做關鍵字搜尋應該可查到

至於大便當偶去年已經把偶手邊過去留下的兩大箱近40顆全部當廢鐵給賣了
你想的到及想不到的硬碟廠牌都有
因為我不迷收集舊PC硬體當寶貝,所以通通給扔了
還丟掉一部個人電腦硬體史上的第一款的HP雷射印表機
應該有14/5年以上的歷史
:titter:

GVMonkey 發表於 2009-5-5 18:53:40

原帖由 chrishuang 於 2009-5-5 18:32 發表 http://www.rocmp.org/images/common/back.gif
報告GVMonkey學長

那個大便當硬碟圖片是我抓自維基百科
位址我也忘了在該網站的那個版面
用 miniscribe 做關鍵字搜尋應該可查到

至於大便當偶去年已經把偶手邊過去留下的兩大箱近40顆全部當廢鐵給賣了
你想 ...
老克學長 那可都是寶啊(不過變現更飽!!)
記得我看過最屌的一顆 在某年資訊展展出
是宏碁集團老大所擁有的HDD
大小比那大便當大
上方還有煙囪管........
是用來散熱滴:xd: :xd:

chrishuang 發表於 2009-5-5 19:46:55

原帖由 Phoenix 於 2009-5-5 09:15 發表 http://www.rocmp.org/images/common/back.gif
POA是正科班出身,還記得70年代POA家人寄了一台小教授一代電腦(好像是,請POA指正)到連上,接在電視機上可以打出英文字母,那時就覺得好神奇。
退伍後唸大學,請POA幫忙組一台PC(好像是20286級的),還有兩台360K磁碟 ...

原帖由 GVMonkey 於 2009-5-5 18:53 發表 http://www.rocmp.org/images/common/back.gif

老克學長 那可都是寶啊(不過變現更飽!!)
記得我看過最屌的一顆 在某年資訊展展出
是宏碁集團老大所擁有的HDD
大小比那大便當大
上方還有煙囪管........
是用來散熱滴:xd: :xd:

報告鳳凰班A學長與小猴學長

如果你還想找這些大便當垃圾,也不是難事
只要能夠找到報廢電腦回收場,應該還可以找到這些大便當垃圾

至於你所說的那個比5.25吋大便當還大的硬碟
應是IBM 8吋或14吋的古董坦克硬碟,依您的描述應該是
1973年生產的 IBM 3340 / 14吋密封硬碟機(容量35MB)

1976年生產的 IBM 3350 / 14吋密封硬碟機(容量315MB)
因為印象中看過只有這兩款有你所說的排熱機構

至於我一直想蒐集唯一的古董電腦是民國66年
由國人自行研發生產的 EDU-80 微電腦學習機
這可是國人自力研發的 z80微電腦學器
而且機構是一個用三夾板所訂製的小木合
上面有40組小按鍵鍵盤與16組七段LED顯示器所組合的

以下這篇論文的第八頁有提到EDU-80之全亞與宏碁的恩怨情仇
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97_pdf/97-3.pdf

如沒記錯當時這部 EDU-80 只生產了2000部
而且這部EDU-80後來演變成鳳凰般A所說的宏碁小教授電腦
時間正是民國70年所正式問世

可惜的是除非部分學校還有留下屍體當校史資料的話
外面根本不可能還有EDU-80的屍體
而我在全亞電腦任職時,全公司只剩一部當鎮廠之寶
全亞電腦在我退伍的第二年吧宣佈結束營業
那部鎮廠之寶EDU-80來不及搶救給當垃圾扔了
:chr:

youeatmejp 發表於 2009-5-5 20:00:07

其實,我在當連長時,就有想過電腦的方便性,因為,有辦過業務的學長學弟就知道,每一任主管交接時,必須有一堆「清冊」,包括中山室裡面的每一本書,書名,出版年月日,作者,還有「財產編號」...光是這些東西,「刻鋼板」要刻多久啊,還有全連的「槍枝編號」,武器清冊........這些東西若是建檔交接不就簡單多了?

但是,情報官跳出來說話了,說可能會導致「洩密」,在我們那個年代,涉及「洩密罪」可是相當相當的嚴重,那怕只是「涉嫌」而已,搞不好就會讓你「黑」到退伍,雖然正期班基本要服上20年,若都在哪種「掌旗官」或是「印信官」這種職務打轉到退伍也是很可憐的。所以就打消這種念頭囉,免得不小心惹禍上身....

如果我沒記錯,MFM的 硬碟是兩條排線,一大一小,好像有NCL控制卡,RLL卡(說是可以壓縮 20MB當作30MB來用..) 軟式磁碟機也從180K,360K 到 1.2MB1.44MB(3.5吋)...沒錯吧,敬請學長學弟多多指教....

[ 本帖最後由 youeatmejp 於 2009-5-5 22:19 編輯 ]

郝呆 發表於 2009-5-6 12:23:41

原帖由 youeatmejp 於 2009-5-5 20:00 發表 http://www.rocmp.org/images/common/back.gif
...硬碟是兩條排線,一大一小,好像有NCL控制卡,RLL卡... ...
您說的是這個嗎?
http://img503.imageshack.us/img503/4752/ide.jpg

拍謝...我是用"掃描'的...
可能失真...見諒!

chrishuang 發表於 2009-5-6 17:57:25

原帖由 郝呆 於 2009-5-6 12:23 發表 http://www.rocmp.org/images/common/back.gif

您說的是這個嗎?
http://img503.imageshack.us/img503/4752/ide.jpg

拍謝...我是用"掃描'的...
可能失真...見諒!

報告郝呆學長

您照片中的控制卡是 ISA Interface 的 2S/1P Mutli-I/O Card

硬碟控制器是 IDE-33 (寬的40pin那一條 )
另外一條是軟碟控制 (窄的34pin那一條 )
其他則是 RS-232C Port * 2 / PRINT Port * 1

至於MFM硬碟控制器如沒記錯,控制卡連接硬碟除了電源線
另外有兩條信號線,一條是34pin,主要是中硬碟傳輸信號
另外一條是20 pin,主要是資料傳輸
因此如果要接兩顆硬碟,34pin信號線串接兩顆硬碟
但是資料傳輸的20 pin信號現要兩條分別接在兩顆硬碟上

(如下圖,黃色部分一組是軟碟控制,一組則是硬碟控制,紅色框則是資料傳輸)
http://img22.imageshack.us/img22/176/rclk.jpg

至於MFM是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的縮寫
基本運作方式是它將磁碟當中空白區域以兩倍壓縮方式表示
也就因此此種編碼方式儲存的資料格式通常稱為雙密度 (2D,double density)
應用這種方式除了硬碟外,另一個就是軟碟機

而RLL則是Run-Length Limited的縮寫,這個技術是SEAGATE所發表的
主要運作方式是將原有的MFM信號加強,再不改變原本的硬碟磁性塗佈面積下
增它]此有了youeatmejp長官所說的20MB變30MB的硬碟
基本上MFM與RLL可以說在編碼方式上大同小異,只有信號強度與控制信號的信號準位差有所不同


PS
這一帖發展到現在好像有點不像軍旅生涯回憶
到有點像在講電腦硬體的『古早。古早史』
耐阿咧
:crw: :gun: :gun:
:htwl: :htwl: :htwl:

憲兵輔導長 發表於 2009-5-6 18:26:18

記得以前輔導長的工作
有時要出考題印給全連考試
由其遇到三民主義擴大教育
以前都是要用手動油印機
各連隊都配有一台
不知道有誰操作過
輔導長出題後
交給阿士去刻字
刻完後就拿油印機
搞一些油墨上去
開始印刷
想起以前這個古董
還真是覺得有趣
不知道有誰看過操作過
或是有這油印機的照片
po出來回味一下
頁: 1 2 [3] 4
檢視完整版本: 中心選電腦兵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