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okeyLT 發表於 2011-8-13 17:10:15

好政策和壞政策

今天看到一個新聞標題,裡面有一句話叫做「空心菜政策」,有人譏諷某候選人的政策將會是空洞的,不實的,如同空心菜的。不過這也就是政治嘴砲,選民眼睛雪亮,當然不會就此相信。倒是我因為在大學教企業政策,對於政策是好是壞,有一點小小心得和大家分享和討論!

我教導學生一個政策的好壞,首先取決於決策者知不知道什麼是政策。有人說發展卓越大學五年五百億是政策;有人說老人發年金是政策;有人說他多會造橋鋪路是政策;有人說實施募兵制是政策。這些人要不是沒唸過政策的教科書,就是他們的幕僚太懶。

什麼是政策?如果目的是要餵飽大家,那麼「發展漁業」就是一個政策(也可以選擇發展農業等)。要發展漁業,就要擬定出一系列的政治和法律行動,鼓勵人民從事,也協助發展,比方說貸款,免稅,提倡消費...這些都是政策的一部分。但是不能說「釣魚就是政策」,也不能說「發放免費魚餌」就是政策。這些行動和規定都是政策的一部分,但是真正的政策精髓定義應該是「運用可支配之資源,促成,協助,或鼓勵政府及民間機關從事相關的行動,而達到預先設定之目標」目標若是發展漁業,其作為就是用政府資源去促成鼓勵或協助漁民的生產配銷,政府的檢驗管理,以及消費者的購買配銷。

為何五年五百億不是政策?因為它只是一個手段;目的是發展大學,而五百億只是資源。真正的關鍵在於五百億怎樣分配,這樣分配花下去後,有沒有讓大學朝著預先訂立的目標去發展?比方說,大學是否真的學術有進步,大學的師資是否有改善,大學是否有聘用到國際一流的研究人員?還是飽了大學教授,讓他們叫得更大聲,研究不做,倒是設備機器耗材買了不少。五年五百億就算花光光,也不會變成政策,充其量不過是政策的資源或是手段。

政策的好壞,我都教導學生用以下五個標準來看:長程目標合理性,中程進度可達性,前後立場連續性,資源分配不足性,以及組織人力配合性。

1.長程目標之合理性:
每個政策都必須要有長程目標。比方說民生問題,社會主義的做法是「抽重稅,讓國家照顧大家」;資本主義的做法是「減輕稅,讓資本家照顧大家」兩者都有其長遠的合理性,有人主張福利國家,就是把國家變成人人均富,福利優渥,但是稅也抽得很重的地方,這樣人人都平等,不必擔心生老病死,也不必擔心被有錢人剝削;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說國家應該自由化資本化,讓人民能夠充分的獲得社會上的機會;而致富的人因為要繼續致富,所以必須要拿出一部分錢出來讓其他人也能活著,這樣國家在高度商業資本化底下,會累積更多的財富,也更有能力照顧窮人。這兩種都可算是合理的長程目標。但也有人會一方面想要「提升福利,發放年金,健保免費」,一方面又要「發展工商產業,降低賦稅」,這就是壞政策,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是大家要判斷的第一步。

2.中程進度可達性
所謂中程進度,就是在「現狀」和「未來目標」之間的橋樑。比方說,毛澤東想要實現「共產均富」的中國,蔣介石也想要實現「平均地權」的台灣。老毛的中程進度就是把地主都抓起來鬥倒鬥臭,土地全部歸公,人民不再是佃農,人人都變成主人...不過,事後證明佃農的確翻身了,翻了個身後全部都變成農奴了,這樣更慘,好像明明要從台北去台中,卻去走雪山隧道,這樣要啥時才到得了台中?老蔣在台灣搞三七五減租然後徵收地主土地,其實本質上和老毛子沒啥分別,但是這種進度是可以達成的,台灣土地的所有權和土地價值一直在穩定中維持了40年,直到二十年前政商開始關係複雜後才開始毀敗,可見這政策有它的可達性(不論其成敗優劣,至少是做得到的)。

3.前後立場連續性
政策是人提出來的,其立場必須要前後連續。判斷政策好壞的標準之一,就是看政策提案人是否前後一致,表裡如一,而不是昨是今非。並不是說人不可以改變;而是改變要有其合理性和邏輯性。真正好的政策提案人,會將自己的信念注入政策,會將自己的政策付諸實行。差勁的政策提案人,只不過是見風轉舵,先提出受人歡迎的政策,鬥爭先鬥贏再說;至於鬥贏之後,你將完全無法強迫他兌現支票。這樣的立場不一,他提出的政策其實就等於糞土一般,毫無價值。比方說極度保守的美國共和黨,其候選人多半也都是保守主義者,當他們提出許多增稅及社福方案時,非但共和黨選民會覺得這樣是辦不到的,而民主黨的選民也絕不會因此而投他一票;結果多半是糗不著,還不如老老實實的講出自己的信念。台灣的政客都喜歡用騙的,明明說一套做一套,偏偏這樣的宣示還是有選民會支持,這只能說台灣的選民素質太差,甚至我懷疑台灣到底適不適合實施民主制度。

4.資源分配不足性
凡是好政策,都不必在效率(efficiency)上著墨;主要是效性(effectiveness)的問題。好的政策只在乎是否正確的將資源分配,而資源的特性就是不足。多花在國防,就必須少花在教育;多花在社福,就必須少花在經建,這是無可避免的事。端出政策來的同時,只要問一句:「錢從哪裡來?你犧牲了什麼?」如果有政客告訴你,他什麼也沒犧牲,每樣都花最多錢去辦到最好,這一定是騙人的。要看是不是好政策,追著錢去發問總沒錯。

5.組織人力配合性
提議政策者,是否對於人力的規劃,執行的人選,以及幕僚單位乃至副手的選擇,都有專業的安排。組織的功能是否存在,是否政策有貫通性,所以政策一經提出,即使提議者不再親身管理,也能夠繼續執行下去?這點上在台灣被忽視最多,常常首長被要求要事必躬親,董事長被要求天天去看管生產線?這是很荒謬的。提出政策者要是不斷強調自己是多麼的會釘螺絲或是燒電焊,無疑是說,我的政策訂得太差,沒人會做,必須我自己親自來。這樣的政策,也就毫無價值了,不是嗎?

選舉將至,各方已經緊鑼密鼓提出政策;除了政策端出的牛肉以外,不妨用以上的尺度去檢驗政策,是否有其正當性,是否有其連續性,是否能夠實施,是否層層負責。好政策會嘉惠國人數十年;壞政策則只是鬥爭工具,甚至會貽害子孫。
頁: [1]
檢視完整版本: 好政策和壞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