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傳―傳統戲曲在軍中
6 T3 z( P& D5 M6 T8 i! { ~: X' N j4 o5 o! M: {) V0 @' X( H
大陸地區地廣物博,文化淵遠流長,戲曲歷史的開展自先秦時期即已奠下先端,迄今已迄兩千年,由於領土疆域大,天然的地形區隔,加上各地區方言及音樂不同等因素,產生許多各具地方特色的戲曲,而國軍深知藝術之滲透力、感染力,因此透過戲劇等形式遂行政治教育及康樂目的,戲劇在抗戰期間成為政工工作推行重要的手段,由於戰時抗敵演劇宣傳隊未能於軍中普及,各部隊學校皆自辦劇團,因其有寓宣傳於娛樂及容意促進軍民合作優點,所以當時在四川等後方之軍事機關或整訓部隊,平劇、話劇之劇團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其組織較健全,人才較出眾之劇團,與社會劇團比較,亦有不錯評價,其他地方劇亦應有皆有,國防部在頒佈的「各級部隊中山俱樂部組設辦法」中,即規定中山俱樂部經常工作項目有推行並改進各地方舞蹈及地方戲一項,而隨著國共鬥爭,國民政府失利,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大陸全面淪陷失守,為中共佔領,國軍隨國民政府轉進臺灣,而這些隨軍來臺的國軍,來自大陸各省,因此亦將富有各地方特色的戲曲帶來臺灣,為這些傳統的戲曲保留薪傳的香火。
+ w6 B+ l S+ l1 W+ |- V% a本章中,共記述京劇、豫劇、歌仔戲、粵劇、越劇、川劇、秦腔戲、評劇、福州戲、潮劇、南管戲、地瓜戲等十二種傳統戲曲,就所收集的資料中,曾為國軍有系統的支持,及完整的編制員額的戲曲中,有京劇、豫劇及歌仔戲三種,故有較詳細的描述,而粵劇、越劇、川劇、秦腔戲、評劇、福州戲、南管戲、潮劇、地瓜戲在軍中由於無正式編制,僅有業餘身分,因此其在軍中之發展大為受限,發展時間亦短,而這八種戲曲中,除了歌仔戲,產生於臺灣本地外,餘皆由大陸地區傳來。
6 w4 D, R* C' u* S國民政府自民國三十八(1949)年播遷來臺的的二、三十年間,由於當時物質生活條件不佳,因此較無娛樂休閒生活,且因為聽這些戲曲可解思鄉之憂愁,所以在當時這些戲曲都在部隊頻繁演出,因此有其生存於臺灣的空間,所以能夠在臺灣保留下來。
) s2 W$ Z, H( P7 I! z c2 p- x" x' c8 K1 r' c' K
第一節、得天獨厚―京劇
. J B! H% K$ N+ m' l$ v; Z6 S J1 Z
京劇,此一劇種,另外有著平劇、國劇的稱呼,由於時代的變化,以前常稱為國劇,但由於晚近本土意識抬頭,因此屢被質疑何以其可以稱為國劇,國劇此一名詞已較不常使用,目前一般以稱為京劇為普遍,在本節中京劇、平劇、國劇三個名詞隨著當時發生狀況交互使用,不需為這三個名詞所混淆,這三個名詞意義相同,都代表同一劇種。
* P$ ^& ?" w# X- \京劇在臺發展已久,依據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提到124,第一個在臺灣演出京劇的國軍部隊是民國三十五年(1946)二月二十日在臺北中山堂義演的陸軍第九十五師組成的「振軍劇團」,演出達一個星期,演出的劇目有《七俠五義》、《包公下陰曹》、《瀟湘夜雨》、《九龍杯》、《九江口》、《一捧雪》、《金雁橋》、《雙姣緣》等,深獲好評。2 U4 r: F8 q: K; H4 P) X$ b' E8 A5 ?2 D
8 v. ?. F& J- r0 Z1 @: i6 j
事實上國軍在大陸時期,由於京劇演出即已在各部隊盛行,許多部隊都擁有劇團,以宣慰士兵,《國軍政工史稿》中一段文字「演劇工作除中國萬歲劇團外,有演劇隊二十五隊,而各機關學校部隊,亦多自組劇團劇社,平劇組織,尤為普遍」,即可顯示平劇在軍中之普遍,舉例來說,民國三十三年(1944)蔣介石發表「告知識青年書」,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號召青年從軍,成立青年遠征軍,為調劑戰地官兵生活情緒,青年遠征軍各部隊劇團組織應運而生,尤其是京劇劇團,當時青年遠征軍所屬各單位的京劇劇團有新二十二師的「二二劇團」、汽六團的「征輪劇團」、新三十八師後歸新一軍的「鷹揚劇團」、某部隊的「四維劇團」,另外五十師、二十團、憲兵營等也各有京劇劇團演出,其中以「鷹揚劇團」最為著名,其成員中有十二位畢業自「國立歌劇學校」,角色齊全,獲得不錯的評價。- ^- O: Z6 N- {; ]
民國三十五年(1946)六月,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國防部,原來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仿效美軍新聞制度改組為國防部新聞局,主管軍中政治工作,各級部隊新聞組織共可分為十種,其編制中有新聞工作大隊或新聞工作隊(相當於現在的藝工大隊或藝工隊)計有特種、甲種、乙種、丙種、丁種五種,而新聞工作大隊或新聞工作隊,係從事文化藝術宣傳的部隊,合計就有一百四十三個團隊,其中應該有表演平劇的團隊,只是以平劇為主要演出形式的團隊有多少尚待查證,其他業餘性質劇團,以國軍當時數百萬兵力計算,勢必超過一百四十三個此一數目。+ H4 F0 c) J5 i
& j7 s0 v1 V z3 o; c' ~7 U0 f. Q
" Y; m1 v7 T$ Y: e
' `4 s; \2 z$ e9 ]+ y臺灣地區民國三十九年(1950)之後京劇發展歷史時期劃分,王安祈將之分為奠基期(1950 年代)、發展全盛期(1960、70 年代)、轉型蛻變期(1970 年代末、1980年代)、大陸熱與本土化交互影響期(1990年代)等四個時期,由於王安祈論述包含有民間京劇團隊發展相關情形,雖然其軍中劇隊佔其論述主要篇幅,但對軍中京劇團隊的全般發展情形掌握就不是那麼完整,依據國軍京劇發展歷史,筆者將之分為蓬勃時期(民國三十九年至五十三年)、專業時期(民國五十四年至民國七十三年)、三軍劇隊時期(民國七十四年至民國八十四年)等三個時期。) v- f( _6 g C0 t, x
( ^# u: C R5 l, C- T- n0 Q5 }+ n
一、蓬勃時期―民國三十九年至民國五十三年
: L! i J+ ?: a8 j) e4 R% m7 R5 ?/ j6 J. s0 k2 I5 l
此一時期的劃分是從民國三十九年(1950)國軍遷臺算起,至民國五十三年(1994)總政治部裁撤軍師級單位業餘康樂團隊為止。8 H6 D) V1 e1 U6 `3 z
此時期為何稱為國軍京劇發展的蓬勃時期呢?因為國軍來臺灣後,軍中京劇劇團組織發展興盛,尤其是在民國四、五十年間,不管是部隊中有正式編制的康樂隊,還是業餘社團性質的康樂隊,其主要康樂活動項目很多都有京劇一項,根據調查國軍在這個時期至少有過一百隊以上的京劇團隊組織,發展蓬勃的原因可以從四個方面說明。
: B: l( A' U; U7 B3 f4 x首先是京劇在部隊中原本就流傳的較為廣泛,尤其是從大陸北部、中部地區來臺的部隊中,與其他傳統戲曲劇種比較,相對來說屬於大眾劇種,演出及欣賞的人口多,在供需的實際面上,就已經取得在臺灣發展的基本空間。
7 a5 o: ?( o5 R1 ~, K
k4 `" V9 ~ l1 r/ M3 O% |其次是國防部大力推動「兵演兵」、「兵唱兵」的政策,因此鼓勵各級部隊成立業餘性質的康樂團隊,由兵自唱自演,京劇是軍中當時的主流娛樂,所以業餘京劇團隊數量多也就不足為奇。9 I9 N8 E% F- ^1 `- A" f$ d# K
2 t, {7 n7 A \4 A' ^! Q
第三是高階長官和有力人士支持,沒有王叔銘等高階將領及齊如山等劇壇耆老的大力支持,就沒有大鵬的存在,沒有大鵬的開始,其他單位不會相繼成立專業劇隊,崢嶸頭角,另外也不會有小大鵬的開辦,開始京劇人才的培育養成,薪傳京劇。
% s& u1 f4 v6 i9 g: v" D* Q8 P7 J& h A! u3 x# r5 z5 F
第四就是國軍文化康樂大競賽的舉辦,民國四十二年(1953)起,國防部舉辦了文化康樂大競賽,競賽項目中,在地方戲劇方面只有羅列平劇一項,顯見京劇在部隊流傳之廣,且在這項比賽中,平劇競賽又分為專業組和業餘組,專業組為有編制康樂隊參賽的組別,業餘組則為沒有康樂隊編制的部隊所屬的業餘京劇團隊參賽的組別,透過競賽,使得各業餘性質的平劇團隊有表演的舞臺,這是營造成京劇於民國四、五十年代在臺灣軍中盛行的原因之一,成為傳統戲曲中發展最好的劇種。% C* r4 n2 M( c7 E5 S) N
, a5 P3 G, W! w5 x3 c5 r. o
在此時期中,民國三十九年(1950)空軍總部「大鵬平劇隊」在王叔銘大力扶植下成軍,成為國軍第一支專業性的京劇劇團,開啟軍中劇隊發展的歷史,七大劇隊陸續成軍,民國四十三年(1954)「大宛」和「龍吟」平劇隊成軍,民國四十七年(1958)「陸光平劇隊」成軍,民國五十年(1961)「明駝平劇隊」由業餘劇團改組為專業劇隊,民國五十三年(1964)「干城平劇隊」由「預光軍訓隊」改組而成。
% \- L+ H! N7 T8 N2 P( Q0 u
4 j, H+ K4 v6 O- F在民國四十一年(1952)徐露進入「大鵬」隨團習藝後,該團深知人才培植的重要,民國四十三年(1954)正式成立幼年班,招收第二期學生紐方雨等七員,並於民國四十四年(1955)立案為「空軍大鵬戲劇職業補習學校」,奠定了京劇在臺灣落地生根的條件,民國四十八年(1959)改組稱為「國劇訓練班」,民國五十二年(1963)改制為「大鵬戲劇實驗學校」,同年,「陸光康樂大隊」及「大宛國劇隊」亦成立國劇訓練班,加入培訓京劇人才的行列。另外,國防部為儲備國軍康樂人才,曾於民國四十八年(1959)三月命令康樂總隊舉辦平劇和話劇人員訓練班,平劇人員訓練班委由空軍總部康樂大隊大鵬劇隊代訓,此一班隊原預計招收九至十一足歲男女學員各四十員,合計八十員,共計有二百四十六員報名,最後僅錄取五十一人,列為小大鵬五期,該班隊訓練時間五年,最後因代訓的空軍康樂大隊無此訓練容量,因此只辦一期之後未再續辦。4 l8 b- J* S; M% c0 d6 e N
臺灣電視公司在民國五十一年(1962)十月開播,使臺灣地區娛樂活動產生變化,軍中的娛樂活動也同樣產生質的變化,電視國劇的播出,使得不赴戲院也可以欣賞國劇,國軍當時康樂團隊眾多,國防部康樂總隊轄有二十一個康樂團隊,各總部、及陸軍軍團軍有康樂大隊的編制,另外軍、師級單位共有七十三個業餘團隊,以致各級康樂團隊編組龐雜,行政指揮系統混亂,許多業餘康樂人員未從事其本務的軍事工作,加上總政治部每月需補助各業餘團隊二千至五千元,每月支出共十萬五千元,對總政治部而言,負擔相當沉重,因此,國防部經再三檢討,認為集中力量辦好專業康樂團隊比維持過多且龐亂的康樂團隊好,因此決定實施精簡計畫,在民國五十二年(1963)十二月訂定「國軍康樂團隊革新綱要」,全面實施精簡,所有軍、師級業餘康樂團隊於民國五十三年(1964)全面撤銷,此項政策國軍保留了七支專業京劇團隊,使軍中京劇發展邁向專業發展。. |. X2 p5 h: \. Q
/ ^( v9 Z* o& v二、專業時期―民國五十四年至民國七十三年, V# Q; d1 G7 c8 R" z! e
9 F; W' ~2 h- d: [. S此一時期的劃分是以民國五十四年(1965)開始,所有國軍業餘康樂團隊奉命撤銷後,軍中京劇團隊僅餘空軍總部「大鵬平劇隊」、海軍總部「海光平劇隊」、陸軍總部「陸光平劇隊」、聯勤總部「明駝平劇隊」、陸軍第一軍團司令部「大宛平劇隊」、陸軍第二軍團司令部「龍吟平劇隊」、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干城平劇隊」等七大專業京劇團隊,同年,第一屆國軍文藝金像獎的舉辦,當中包含有京劇的競賽,使得各隊為此竭盡全力排演好戲,期能與其他各隊一較高下,對於提升京劇水準有很大的助益,加上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的啟用,提供當時一流的表演場所,開始五年短暫七支專業劇隊的競爭時期。至民國五十九年(1970)三月,軍團級的「大宛」、「龍吟」、「干城」等三支京劇團隊奉命裁撤,其所屬隊員由陸軍總部集中處理,定期消化,軍中京劇團隊僅餘陸、海、空軍及聯勤四個總部級各轄一支京劇團隊。
# ?9 e/ c9 D+ j/ d) o2 c0 M* U, w5 L# p! G; n
此時期稱為專業時期的一項重要原因,即是在民國五十五年(1966)總政治部訂頒的「國軍康樂團隊整頓及演出改進實施規定」中,規定國劇隊區分甲級及乙級二種編組,甲級劇隊以七十員編成,乙級劇隊以五十五員編成,除各劇隊編制內官兵外,不足員額以聘雇人員補充,以維持一個劇團人力為考量,統一各劇隊編組人數,除了人數規定之外,第二項要求是將各隊「平劇隊」更名稱為「國劇隊」,埋下爾後遭人貲議韃伐之因。民國四十二年(1953)國軍開始舉辦文化康樂大競賽,競賽項目有京劇一項,藉由同場競技的方式,對促進京劇發展有著很大的助力,民國五十四年(1965),國防部辦理第一屆國軍文藝金像獎,京劇依然列為比賽項目,除了團體獎外,更增列了個人獎項,使演員們能更加在演技、唱腔等上下工夫,這對提升個人技藝有著正面的幫忙。同年國防部為推行新文藝運動,依據「國軍新文藝運動推行綱要」第五條規定,成立「國軍新文藝運動輔導委員會」,該會依據民國五十六年(1967)總政戰部策定的「國軍戰鬥文藝工作隊編組運用計畫」,於民國五十七年(1968)五月設立國劇等九個戰鬥文藝工作隊,推廣劇運,國劇戰鬥文藝工作隊初成立時委員有張大夏、申克常、朱庭筠、陳光、李浮生、高戈平、孫雪岩、王濤聲、王文富、楊執信、黃漢、王靜芝等十二員。民國六十八年(1979)國軍戰鬥文藝工作隊更名為「國軍戰鬥文藝研究會」,人員亦隨之更換,原本的委員幾乎不是第一線的演出人員,到了是年國劇戰鬥文藝研究會的研究員組成已經改由第一線演出的演出人員為主,召集人是哈元章,研究員有徐露、陳元正、周正榮、馬元亮、侯佑宗等十四員。5 |1 h+ e" C* x* v1 H- Z0 L
& a' q2 ?) {- v9 [, F) Y中共在民國五十五年(1966)發起了「文化大革命」,毛澤東藉此整肅異己,而在臺灣地區的政府,為了與中共樹立不同的形象,則開始推廣「中華文華復興運動」,京劇來自大陸地區,有其代表性,成為與中共一別苗頭的重要象徵之一,中共打壓,我國則大力扶植,以形成強烈對比。而國防部總政戰部則在民國五十七年(1968)訂頒了「振興國劇發展計畫」,民國五十九年(1970)訂頒「振興國劇計畫」,民國六十七年(1978)擬具「強化國劇公演工作」專題研究等發展國劇的計畫,改善京劇的演出。
- ?9 l1 J4 g/ h: S. m在這些計畫中,民國五十八年(1969)總政戰部成立「振興國劇研究發展委員會」,就是計畫中的一環,該會下設有劇本修改、音樂設計、美術研究三個執行小組,協助京劇改進134。另外陸軍總部也曾成立「國劇研究發展委員會」,空軍總部成立「大鵬劇校編撰委員會」等類似的組織從事京劇研究推廣工作。另外曾慶華、高小仙等人在碩士論文中都曾提到民國六十年(1971)曾經舉辦過「國劇文物展」,惟時間、地點不清楚,這次的展覽正確時間是在民國五十九年(1970)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四日間於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辦,展覽分為九個項目,包含有戲照、節目單及演出資料,文武場樂器,國劇書刊,立體臉譜及昇平署扮相譜,國劇舞臺標準佈置,中共迫害國劇藝人資料,盔頭、髯口、頭面及臉子(面具),戲服、戲鞋及翹,刀槍把子及切末(道具)等。
5 s+ e8 l/ e% ` \' o* t S# E' R3 h) v1 t2 t/ ~
繼「大鵬」和「陸光」之後,在此一時期,「海光」於民國五十八年(1969)成立了國劇訓練班培養訓練京劇人才,是三軍劇隊當中最晚成立小班的團隊。
( O1 v& ?- x, d0 b6 K京劇的音樂部分,也就是文武場在各劇隊中不是那麼重視,在民國五十八年(1969)十二月十二日召開的國軍第四屆文藝大會中,在分業議案第一號案由為「強化劇藝工作,擴大宣教效果,發揮劇藝隊伍的組織功能,達成反攻復國的神聖任務」中,實施辦法中針對國劇方面擬定了十一項作法,其中第一項「國劇振興委員會應用此次公演所得基金,除出版國劇大全外,對演出形式、劇本內容、唱詞、配樂、集體研究,致力改革,力求進步」,第六項「國劇校班訓練,力求嚴格,以改變舊的觀念,啟發新的認識,其訓練重點,應要求表演與音樂齊類並進,俾為振興國劇與培養優秀的演員,使國劇音樂人才藝能綿延不斷」,第八項「國劇配樂,應力求豐富完美,打擊樂器音量務求優美悅耳,舞臺檢場盡量借重演員」等,都說明京劇發展音樂問題相當重要,要求各劇隊重視,惟「重演員,輕音樂」觀念根深蒂固,各劇隊未當作一回事,「大鵬」和「陸光」兩所劇校訓練文武場的學生各僅有三位,「海光」自始至終根本未培訓文武場學生,民國六十九年(1980)七月一日,「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鑒於「大鵬」、「海光」、「陸光」三個小班都是在培養演員,文武場人員顯現出斷層,於是由國防部辦理「文武場人員訓練班」,由各隊派學生參加,接受文武場訓練。
5 A, |3 f$ c- \$ c9 {1 V3 R* R在此一時期中,最後是以「明駝平劇隊」的裁撤作為此一時期的完結,京劇的發展全盛期至此結束,軍中只剩「陸光」、「海光」、「大鵬」三支京劇團隊。1 Z \& y1 }/ b" j. J8 A
' i9 L/ }& a+ A5 o7 o4 U* H三、三軍劇隊時期―民國七十四年至民國八十四年& L/ X/ F9 U* G7 w% j
( C) M2 r( E2 G5 C此一時期稱為「三軍劇隊」時期,是以民國七十四年(1985)「大鵬劇藝實驗學校」、「陸光劇藝實驗學校」、「海光劇藝實驗學校」等三所傳承京劇藝術的小班奉命裁撤,學生及教職人員整編成為「國光劇藝實驗學校」新設立的國劇科開始,至民國八十四年(1995)三軍劇隊裁撤為止劃分。+ v& N+ r2 o1 l
由於聯勤的「明駝平劇隊」於民國七十三年(1984)裁撤後,國軍剩下三支京劇團隊,這三支隊伍所附設的小班,國防部認為一支京劇隊附設一所小班,學生將來的出路將會受限,因為劇隊人員代謝汰換很慢,又僅剩三支劇隊,學生畢業後有不少人勢必學非所用,同時為了統整教學資源,國防部下令將三所小班裁撤,並於藝術工作總隊所屬「國光劇藝實驗學校」新設立國劇科,承接培養京劇種子的教育功能,為三軍劇隊培養儲備人才。
3 `& e( W& j* i' T1 L
) e% C8 s' M+ E# a: p" L* C3 G民國七十八年(1989)十一月文建會訂定「國劇推展計畫」,由國防部、教育部、文復會、國劇學會、省市政府、各縣市政府、僑委會、新聞局、外交部、人事行政局等單位配合執行,該計畫分成「加強國劇資料的蒐集、整理與運用」、「加強國劇人才培育」、「加強國劇推廣工作」、「研訂國劇專業人員獎勵與福利辦法」等四大部分,國防部依據此項計畫與國防部有關部份訂定相關計畫,成為國防部在往後的六年擬定國軍京劇發展的準繩140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從民國五十四年(1965)來都是京劇表演最重要的展演地點,這種情形到民國七十六年(1987)後產生了變化,國家戲劇院的興建落成使得京劇的表演更加注意現代劇場元素的融入,雖然有如此現代且完善的表演空間,但是因為京劇的欣賞人口日漸凋零,年輕一代的欣賞人口卻未培養,休閑娛樂的更加多元化,三軍劇隊雖曾力圖振作,例如配合文建會所提出的相關推廣京劇作為,如「國劇推展計畫」等,但仍無法吸引觀眾欣賞,經國防部檢討,三軍劇隊人員加起來二百三十員左右的編制,其人員維持費加上其他行政、演出經費,一年下來耗費頗巨,最後配合國軍精實案,於民國八十四年(1995)七月一日奉命裁撤,三軍劇隊人員經行政院召集國防部、教育部、文建會等單位研議下,於教育部下設一支國立「國光劇團」,原來三軍劇隊人員經考選,擇優進入,結束京劇在軍中四十五年(1950-1985)發展的歷史。
. t+ H6 m# e8 @/ i( W1 Q
( k) Z1 @ w% P4 j g. d$ Q除了七大劇隊外,國軍到底曾經有過多少京劇團隊或組織呢?由於年代已經有些久遠,其次國軍在來臺後,部隊變動幅度大,常因演訓或輪調之故移防,加上國軍本就保守,資訊獲取不易,故相當多的資訊因此未能留下紀錄,僅就所蒐整的資料中,查詢到國軍曾有過的京劇團隊或組織計有「陸光國劇隊」等一百二十六支京劇團隊或組織,以軍種區分,隸屬陸軍的團隊計有六十八隊,海軍八隊,空軍十七隊,聯勤二十隊,警總一隊,國防部四隊,憲兵一隊。$ _6 j- z1 @$ w+ r4 |
2 x: N t. x; V0 P8 S
" e( A3 } c* [- T7 i8 `' E! g: Q
( `5 b* a/ F; U3 u! U- l/ }9 L; m+ B% n; \
本篇轉載『東吳大學音樂學系在職碩士班音樂學組碩士論文』之『國軍一九五○年後音樂發展史概述』4 \: v& G" w6 M. O1 Z
論文著作:周世文碩士
" G1 ~6 o% ?7 ~6 p3 f$ r F( q( U' j+ p$ E- F0 m* [/ `! ]
[ 本帖最後由 lswjit 於 2007-8-16 10:30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