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中山於開學典禮上演講
民國十年十二月四日,孫中山於桂林設立陸海軍大本營準備驅兵湖南進行北伐(大本營所轄有:粵軍許崇智、福軍李福林、滇軍朱培德、黔軍谷正倫、贛軍彭誠萬)
,孫中山令 許崇智以粵軍衛隊二營改編為大本營憲兵營,並設憲兵司令部,由大本營直接指揮。
十二月廿三日,孫中山任命粵軍第七獨立旅長 吳忠信兼(桂林)大本營憲兵司令。憲兵分遣一個排配屬大本營軍法處(處長 蔣作賓)隨軍北伐,擔任軍風紀維持。
民國十一年四月,入湘北伐軍為 陳炯明所阻被迫回師廣東,廿日,孫中山於肇慶發布 羅翼群接任廣東憲兵司令兼大本營軍法處長、鄧定遠接任大本營憲兵營長,以憲兵一個營置省城,會同第一師維持廣州秩序。五月六日,大本營由桂林遷往廣東韶關鎮台署。
民國十二年一月,粵軍與桂軍、滇軍配合,逐出陳炯明收復廣東。三月二日,於廣州重建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設立大元帥府,同時組建成立憲兵司令部(司令部設於廣州市北京路省財政廳),歸屬陸軍部總務廳並設憲兵組,任命 李章達為憲兵司令、葉挺為參謀長。
李章達:廣東東莞人,原警衛團第二團團長兼大本營參軍,任憲兵司令。
葉挺:廣東惠陽人,保定官校六期畢,原警衛團二營營長,任憲令部參謀長兼憲兵第一營營長。
三月廿一日,孫中山返回廣州,於四月廿三日任命原總統府警衛團長 陳可鈺為廣東憲兵司令,孫中山並手訂
憲兵服務規程十九條 ,採軍民共管的憲兵制度。
民國十二年九月十八日,孫文任命”寸性奇”為滇軍憲兵司令。
|
孫中山於廣州北校場檢閱黃埔憲兵民國十三年六月廿九日
民國十三年一月,孫中山對大本營直屬部隊進行軍事整頓;三月間,將直轄 許崇智的粵軍與討伐陳炯明的東路討賊軍,統一改編為「建國粵軍」,建國粵軍總部轄一憲兵獨立營(憲兵營長 林祥),憲兵營設於廣州東校場建國粵軍總部內。
同年五月五日,黃埔軍校成立,校本部轄警衛隊,除擔任全校警衛工作,並兼行使黃埔校軍憲兵職權。
六月十六日,任命 胡公冕為隊長,編制警衛憲兵90餘名;時黃埔軍械缺乏,校軍憲兵是唯一持有粵造毛瑟槍的單位。
同年十月,軍校招生之第二期學生,開始設立憲兵科,以造就憲兵幹部(步、砲、工、輜重、憲兵、政治等科),於十一月十七日先後入校者總計449名。
除陸軍禮節、軍隊符號、軍語、衛生學等一般軍事學外,其所受學、術科教育分述如下:
| 黃埔軍校第二期憲兵科學生教授主要學科:憲兵學、射擊教範、一般之軍事學、陸軍現行懲罰令、陸軍警察學、軍制大要、馬學馬術教範、捕繩學、偵探學、陸軍禮節等。
|
術科則有:步兵教練、乘馬教練、手槍射擊術、劈刺術、捕繩實習、實彈演習、器械體操等。 |
【附註】:憲兵招考簡章 --載自民國廿五年《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 |
- 年齡廿歲以上,廿五歲以下。
- 體格五官端正,確無嗜好,身體強壯,而無暗疾者。
- 資格高小畢業,或與高小有相等之程度,文理通順者,由本黨黨員二人之介紹。
- 學期考取入所訓練,四個月畢業,後充任憲兵二年,成績優良者,升充下級幹部,或依其志願轉送黃埔軍校肄業。
- 投考先向報名處領取志願書,親筆填具。並由介紹人填寫保証書,或店舖擔保,粘同四寸半身相片兩張,交由報名處掛號方準與考,否則作為無效。
- 待遇考取入所後,與入伍生同樣待遇。每月給予津貼十元,伙食在內。服裝、用具、書籍、紙張、文具均由所發給。
|
| 黃埔國民革命軍憲兵民國13年~民國19年
|
民國十三年十一月廿七日,蔣中正派官校管理部主任 顧祝同以該校第二期學生組成一個「憲兵教導隊」,建立第一支黃埔校軍憲兵。
同年十二月六日,孫文任命 蔣群為建國軍憲兵司令 (註)。
註:蔣群(1884),字君羊,江西九江,保定速成第一期步科畢。
民國十四年一月 陳炯明叛變,十五日,東征動員發布,建國軍與黃埔校軍編成東征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 蔣中正)以校軍警衛隊組成隨軍憲兵排,負責軍紀糾察與總指揮部警衛及官長衛士,由警衛隊長 宓熙任憲兵排長。
三月,東征軍底定東江,並於東江設立憲兵隊。
四月,憲兵排擴充為校長衛士連,仍由宓熙擔任警衛憲兵連連長。
五月七日,國民黨中央第七十九次常務會議決議:取消軍校教導團名義,改稱「黨軍」,蔣中正為黨軍司令官。
六月十五日,建國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廿七日,黨軍憲兵連開赴廣州觀音山訓練。
八月初,黨軍憲兵連擴編為國民革命軍憲兵營,杭毅任憲兵營長。
另由軍校學兵連改編為黨軍警衛憲兵連,王文彥任憲兵連長。
廿六日,以黃埔學生軍組成的黨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中正任軍長,王文彥的黨軍憲兵連編配第一軍指揮。
九月二日,再以黨軍憲兵連與憲兵教練所擴編為第一軍憲兵營,原憲兵連長 王文彥升任營長。
九月六日,軍校第二期學生畢業,八日,計十名學生分發憲兵,其中五名分發至建國粵軍第一師第五團憲兵營服務,為黃埔憲兵幹部之嚆矢。
九月卅日,第二次東征開始,第一軍憲兵營隨東征軍指揮部前進。
十月一日,第一軍憲兵營暫歸廣州衛戍司令部指揮,憲兵營移駐廣州,改編為廣州衛戍司令部憲兵營,擔任後方警衛任務。
十月,廣州衛戍司令部於本市北橫街開辦憲兵教練所,訓練學生五百人,由”杭毅”任所長,學程四個月(步兵教育一個月,憲兵教育三個月),由北京憲兵學堂畢業之憲兵先進 杭毅等負責教育,”憲兵學”課目由所長 杭毅親講,學生結訓後授與憲兵軍士。
憲兵教練所課程有六:“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野外勤務”、“陸軍禮節”、“內務條令”、“憲兵學”。
|
實際操作科目有:”隊列教練”、”單兵和營以下的戰術教練”。
|
十二月,第二次東征期間(第一軍~第五軍),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蔣中正以隨軍警衛學兵連與軍校三期學生編成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憲兵連(轄三排),首任連長由 杭毅擔任,旋即擴充為憲兵兩個營(每營轄三連),國民革命軍憲兵第一營營長 杭毅仍任營長、國民革命軍憲兵第二營營長 孫星環。是為黃埔憲兵建軍之濫觴。
民國十五年春,兩廣統一(二次東征後),國民革命軍已成編一~八軍,為整軍飭紀,各軍前後陸續成立直屬憲兵營;
其中第一軍憲兵營(兼東江憲兵隊)營長為 王文彥,第一連連長為 王耀武。第三軍(朱培德部)憲兵營營長 武宣國(註)。
註:民國十五年七月,第三軍憲兵營留守廣東石圍塘,未隨軍北伐。
民國十七年九月中旬,第三軍憲兵營駐鄂南渣津的憲兵營,遇彭懷德向鄂南發展的紅五軍激戰被殲。
同年二月一日,憲兵教練所第二期開始招生陸續入所。同月,憲兵教練所第一期學員結業。三月,招收黃埔軍校入伍未考取新生。
黃埔軍校大門原貌
|
二門右側牆壁上,掛著蔣中正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軍校大門彩樓兩旁原掛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行住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都來」。孫中山逝世後改為總理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
|
|
孫中山在開學典禮結束後,同蔣中正(中)、何應欽(左)、王博齡(右)合影 |
民國16年蔣中正視察山東界河,黃埔憲兵營隨侍在側 |
民國十五年六月五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將原憲兵營整編為三個獨立憲兵連。
七月,憲兵教練所第二期結業,三百餘學生授與憲兵軍士資格任用,分發至國民革命各軍部隊。
七月九日,國民政府任命蔣中正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於廣州東校場誓師北伐,憲兵營隨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戰。
八月,黃埔軍校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原隸屬廣州衛戍司令部憲兵教練所改隸中央軍校,同時成立「軍校警憲訓練班」。
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攻克主要城市,因所據幅員逐漸擴大,均立即著手增編憲兵,並由該軍憲兵營兼軍警稽查處,執行區內憲警保安聯檢,以維主要城市軍政經濟安寧。
九月,國民革命第八軍攻克武漢 吳佩孚部,成立武漢衛戍總司令部,由南征軍總指揮 陳銘樞(第四軍第十師長)的參謀長 李勉堂(名"拯中")任武漢憲兵司令,下轄憲兵三營。
十月,於南昌之役間,國民革命總司令部憲兵營擴編成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憲兵團」,杭毅任第一任憲兵團長、團附 伍瑾璋(一期),憲兵團下轄四營,顧濬(一期)、賀崇悌、關麟徵、劉嘉樹分任各營營長;黃埔四期的國軍將領 高魁元曾任該團第二連排長、連長。
十一月七日,國民革命軍攻克南昌 孫傳芳部。九日,總司令 蔣中正進駐南昌,為革命軍最高指導中心。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憲兵團抵達南昌市後,團長 杭毅率憲兵第二、第三 兩個營先赴南京受訓,憲兵第一、第四 兩營仍留南昌行營,由憲兵團第三營營長 關麟徵少校代憲兵團長之職(關所遺第三營營長由黃埔一期 "鄭坡"接任)。
民國十六年二月十八日,北伐軍東路軍(總指揮 何應欽)佔領杭州,五月十六日成立”浙江省軍事廳憲兵營”(營長 黃埔一期 王錫鈞)。
民國十六年二月底,進駐武漢之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 張發奎)佈告招募憲兵營員額八十名,招訓後派駐武昌服務,由 薛仰宗擔任營長。
四月,國民政府於南京成立,同時成立南京戒嚴司令部。五月二日,通過”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組織大綱”,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憲兵團隸屬於新編設之警衛司令部(司令 陳誠)指揮,原團長 杭毅調任總部補充第七團長,由總司令部經理處處長 孫星環兼任憲兵團長。
民國十六年八月,第一軍憲兵營參與龍潭之役,前憲兵司令 劉煒,當時任第一軍憲兵營第三連連長參加此役,憲兵營一個排兵力於鎮江登上海軍通濟艦接運至龍潭前線與 孫傳芳部戰鬥。
民國十六年冬,由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備團團長 陳步雲接任憲兵團長。
民國十七年三月北伐接近尾聲,撤銷南京戒嚴司令部改設首都衛戍司令部,時任戒嚴司令兼衛戍副司令”谷正倫”有感衛戍南京兵力不足,將原有之憲兵團及兩個連,以谷任黔軍四十軍第一師師長時的基幹團,於五月廿八日擴充為憲兵第一團、憲兵第二團,以陳步雲(原憲兵團長)、伍程仁任團長。
先後受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司令及南京衛戍司令部之隸屬指揮。
翌年五月中旬,將北伐後期成立之”浙江省軍事廳憲兵營”改編為”浙江省防軍憲兵營”。是年九月下旬,再改編為”浙江省保安處特務第一營”,營長仍由 王錫鈞擔任。
民國十七年六月八日,北伐軍進入北京後全國統一,兩個憲兵團兵力分遣派駐南京、上海及附近各重要城市服務,藉以鞏衛京滬、滬杭兩鐵路安全,衛戍首都南京中樞。
第一期:
蔣孝先,字嘯劍,浙江奉化人,生於1899年4月11日(清光緒廿五年三月初二)。
民國13年11月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受 蔣中正重用,任教導第一團排長、第一師第一團連長。
民國15年7月調升憲兵團第一營少校營長。
民國19年4月奉派日本考察憲兵業務。
民國20年7月,出任北平憲兵第三團上校團長兼北平憲兵司令部副司令,統轄憲兵第三、第四團(團長 吉章簡)。
民國24年5月4日,敘任陸軍步兵上校。6月4日調任軍事委員會 蔣委員長侍從室少將高參兼第三組組長,負責 蔣中正警衛工作,地位等同副侍衛長。
民國25年10月5日晉任陸軍少將。12月12日凌晨,蔣孝先驅車返臨潼途中遇陝西西安事變,為東北叛軍 孫銘九阻截遇難,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民國40年,政府為表彰 蔣孝先所率卅餘名衛士與憲兵第一團團長 楊鎮亞及該團第一連數十名憲兵官兵相繼壯烈殉職之忠貞潔烈精神,特頒訂每年12月12日為「憲兵節」。
關麟徵原名志道,字雨東,1905年4月18日,誕生於陝西戶縣真花磴村一個耕讀傳家的農民家庭。關麟徵在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後,隨即參加黃埔學生軍進行東征,討伐盤踞東江的軍閥陳炯明。當時,東征軍由兩個團所組成,他被分配在何應欽任團長的教導一團二營五連任少尉排長。
民國十五年七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直屬憲兵營擴編成憲兵團,關麟徵任憲兵團第三營少校營長(憲兵團長 杭毅),並隨軍北伐。部隊抵達南昌市,杭毅先赴南京受訓,關麟徵代理憲兵團團長。
民國十六年,調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直屬補充第七團團長。民國廿年,關麟徵調任第二師第十一旅旅長。這時,石友三在河北南部反對蔣介石,劉桂堂附之。關奉命率部進攻盤踞在南宮的劉桂堂的夏子明旅。抵達南宮後,他輕裝簡從,悄悄至城外觀測地形,探聽虛實。他發現對方兵力與自己相差不多,而且城門緊閉,防守森嚴,認為只能智取,不能強攻,即令部隊在離城十華裡左右的村莊宿營,以鬆懈夏軍的戒備,並命令一個營在天黑後運動至城垣附近隱蔽。城內夏子明見城外一片寂靜,未見關軍攻城,甚為詫異。夏軍將城門打開少許,數官兵出城窺探情況。埋伏在城垣附近的關軍乘機搶佔城門,並衝入城內,大軍隨後闖入,縱橫展開,槍聲大作。夏子明措手不及,倉皇而逃。關麟徵僅用幾個小時就將南宮縣城佔領,夏旅被全殲,關旅僅傷亡卅餘人。
張慎階(1902~1926),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廣東豐順人,父從農業,家境貧窮,信奉孔教,本縣雁洲高等小學、粵軍總部憲兵教練所畢業。
歷任粵軍憲兵第一營四連下士,大本營執法處憲兵兼稽查,廣東東路討賊軍憲兵第一隊中士,廣州大元帥府衛士大隊區隊長。
民國十一年由羅翼群介紹加入國民黨。民國十三年春由大元帥府參軍兼衛士大隊長盧振柳保薦報考黃埔軍校一期,同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在學期間任第四隊副分隊長。
畢業後歷任黃埔軍校教導一團排長、副連長,第四期步科第一團第二營第六連連長,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兩次東征和北伐戰爭。民國十五年隨軍北伐入江西,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第四補充團第一營少校營長。同年十一月在南昌戰役中陣亡。
黃梅興(1897-1937)廣東梅縣人,號敬中。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
曾任廣東憲兵司令部第一隊司務長、粵軍一師上士。
軍校畢業後歷任教導團一營排長、副連長、第二師第六團副營長。民國廿五年任川東師管區司令部參謀長兼第264旅少將旅長。同一年調駐南京。
民國廿六年五月廿一日晉升陸軍少將。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率第264旅奮起抗擊,並身先士卒,親臨前線指揮作戰,連續攻破敵軍十幾個堡壘。八月十四日進攻日軍設於愛國女子大學據點時,不幸身中炸彈,壯烈殉國,追贈中將階。
蔣國濤(1900~),別字孝宗,浙江奉化溪口人,為蔣介石之侄,民國十三年春由蔣介石、張家瑞保薦投考黃埔軍校,同年五月至廣州,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畢業後任黃埔軍校校長辦公廳副官,東征軍總指揮部秘書處秘書,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秘書處少校副官,並參加東征和北伐戰爭。
民國十七年起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副官處中校副官、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四組參謀、南京黃埔同學會辦公處秘書、南京中央憲兵司令部第一團營長、團附、上海警備司令部憲兵團長。
抗戰爆發後,任武漢警備司令部江防指揮部參謀長、軍事委員會交通巡察處少將副處長、隴海鐵路局警務處長、粵漢鐵路湖南段警務處長。民國卅八年來到台灣。
凌光亞(1903~1969),字公陸,貴州貴定人,1903年6月10日生。民國十三年入軍校一期、中央警官學校高研班第三期畢。
歷任軍校教導第二團排長、連長,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營長,民國十五年任國民革命軍警備第二團上校副團長,民國十七年調任南京衛戍司令部上校參謀,旋任南京中央軍校軍官研究班大隊長,中央軍校第七期獨立中隊中隊長,第八期入伍生團副團長。民國十八年任中央教導第三師第七十九團上校團長(後改編任第十四師七十九團團長)。
民國廿一年八月,任憲兵教導總隊隊長兼中央憲兵學校高級教官。民國廿二年三月,調任憲兵第六團團長。
民國廿六年五月晉陸軍少將,抗日期間任十四軍八十三師獨立第二旅旅長參加淞滬會戰,再調升廿七軍副軍長,在抵抗日軍進攻中受重傷,任豫北師管區司令、民國卅三年十一月任安順警備司令、抗戰後貴州省軍管區司令部參謀長等職。
卅五年二月退役返回貴州,任綏靖公署少將高參。民國五十八年於大陸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張鼎銘(1900~1950),字則民,湖南芷江人,民國十三年春考入黃埔一期。
民國廿一年一月,成立憲兵司令部,將憲兵第四、五、六團合編為憲兵第二旅,由第11師31旅長調任憲兵第二旅少將旅長,統轄三個憲兵團。同年一月廿五日,憲兵第二旅奉命由松江調駐南京。嗣因南昌綏靖公署主任 朱紹良,以江西圍勦紅軍的部隊,均開赴蘇區追勦,對於南昌防務無暇兼顧,特電商憲兵司令 谷正倫,抽派該旅,乘輪赴南昌擔任衛戍。
六月,調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少將組長兼侍從副官。七月中旬,因指揮欠缺靈活,憲兵旅編制奉令撤銷,張改調第31師政訓處長。
抗戰期間歷任陝西省關中師管區少將司令、遂武師管區少將司令。抗戰結束後退伍返鄉,民國卅九年十二月大陸陷共後,張鼎銘遭中共逮捕槍決。
張鎮,湖南省常德縣(今常德市鼎城區)人,1899年出生於常德縣丁家港鄉五里衝村。 青年時就讀湖南省立第二中學,民國十三年考入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後分配到校政治部任幹事。民國十四年,赴莫斯科入孫逸仙大學(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民國十七年初去徐州,以黃埔一期學生身份謁見蔣介石,授予中校軍階,安排到總司令部工作。民國廿一年任委員長侍從室上校侍從副官。
民國廿二年任特務團少將團長,後任憲兵第一團團長。民國廿五年任陸軍第八師少將副師長,駐軍天水。
西安事變發生後,奉命率部向西安進發,獲悉事變和平解決後,留駐寶雞。
民國廿六年調駐江蘇,盧溝橋事變後,移防上海,淞滬戰事中,率部與日軍浴血奮戰十晝夜,擋住日軍。部隊換防時,日軍乘機猛撲,他見接防友軍倉促應戰,防線有攻破之險,又身先士卒,激勵將士上戰場,經過激烈戰鬥,終將日軍擊退。10月,由上海調至南京,任憲兵副司令。12月,南京危急,率憲兵司令部撤至長沙駐防。
民國廿七年10月,武漢三鎮失守,日軍向湘境逼近,11月12日下午,率憲兵司令部向湘西芷江轉移。
長沙大火後,接蔣介石電令,攜五萬元現金,率憲兵第十團,星夜馳赴長沙救災。抵長沙後,參與主持救災委員會工作,辦理賑災事務,負責警戒和恢復長沙社會治安。
民國廿九年底,憲兵司令部由芷江遷往重慶,民國卅年晉升為中將憲兵司令。
民國卅五年6月,憲兵司令部由重慶遷回南京,擔任憲兵司令,接收各地日本憲兵隊及處理遣俘遣僑。擴展八個憲兵團、憲兵教導團、二個獨立營、憲兵醫院、憲兵子弟學校等。
修改憲兵勤務配件為:「M1草綠色勤務盔、憲字銅扣皮腰帶、白色帆布綁腿」。當時憲兵總員額達六萬五千餘人,為國府憲兵於大陸時期的鼎盛年代。
派遣憲兵赴日、印緬、港及太平洋島嶼等國外勤務及成立南京與東南區司令部,使中華民國憲兵聲譽遠播海內外;並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三青團中央監察委員。
民國卅七年9月22日晉升上將,時任南京首都衛戍司令兼憲兵學校校長。
民國卅八年2月,中共渡江前夕,率領中央憲兵部隊隨國府由南京撤至黔陽、廣州,又撤至重慶,後與空軍司令周至柔同機飛往海南島,旋即轉往台灣。
民國卅九年2月17日於台北病逝,終年51歲,追贈陸軍二級上將,葬於台北五指山國軍公墓特勛區二區。
黃珍吾,字靜山,廣東海南島文昌人,生於民前十一年十一月。早年僑居海外從事僑教,才氣縱橫。
民國十三年五月,考入黃埔軍校一期,獻身革命,先後畢業於陸軍大學,及國防大學聯戰系二期。
民國廿年,任憲兵第一團團長,之後歷任青年軍208師中將師長、副軍長、福建省保安處長、首都警察廳長兼衛戍副總司令。
民國卅九年二月任憲兵東南區指揮所主任,受命重組憲兵,改編成五個憲兵團。
民國卅九年三月一日憲兵司令部於台北復部後繼任為憲兵司令,重建憲兵司令部,修頒憲兵勤務令,恢復憲兵學校,改編五個憲兵團、一個獨立營,建立三軍憲兵,編制軍憲兵組、師憲兵組,將其規劃配置、配屬雙軌制度。任內整肅共黨滲透,鞏固台灣本島。
民國四十三年九月調任台北衛戍司令,民國四十六年6月15日,因台北「五二四事件」去職後專任國大代表、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中央委員。民國四十八年轉任總統府中將參軍,民國五十一年任總統府國策顧問,民國五十八年十一月五日病逝於台北榮總。
譚煜麟(1905-1963),原籍福建龍溪,生於廣東番禺。父譚泰謙從軍界早亡,家境貧窮。番禺縣公立高等小學校及縣立初級中學肄業。民國十三年春由粵軍團長張國森及葉劍英保薦投考黃埔軍校,同年五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畢業後任軍校入伍生隊區隊長,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留守處警衛連長。
民國廿年起任第一集團軍獨立四師一團三營少校營長,中央軍校學員總隊中校大隊副,中央憲兵第四團三營中校營長,曾奉命赴日本考察憲兵,後任廣東憲兵訓練所上校教育長。民國廿四年任憲兵第九團少將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四師少將參謀長。民國廿七年十一月任第二十九軍少將參謀長。民國廿八年任成都中央軍校第十五期學生總隊長。民國卅二年任第一戰區第三十一集團軍參謀長。民國卅三年任第七十八軍副軍長。民國卅四年初兼任新編第四十二師師長。民國卅五年任淞滬警備司令部少將參謀長。民國卅七年九月授陸軍少將,同年十一月任憲兵學校校長。民國卅八年五月任廣州衛戍總司令部參謀長。同年夏到台灣。
劉璠(1904~2003)別字資航,湖南益陽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中央訓練團警憲研究班、南京中央警察學校研究班畢業。
民國十二年冬入廣州大本營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學習,民國十三年冬,該校併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六隊學習。畢業後,歷任軍校教導團排長、區隊副,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連附、營指導員,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的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的戰鬥,以及第二次東征和北伐。
民國十七年起任中央警察學校籌備委員、警訓大隊政治指導員、稅警總團部副官處長、中央警校訓練班副主任、交通警察總隊副總隊長、軍統局外事訓練班主任、
南京憲兵司令部訓導處長。
民國卅四年2月授陸軍少將,民國卅五年7月以少將退役。民國卅八年隨政府來台,後移居美國,參加黃埔軍校中華四海同心會擔任理事。2003年病逝。
甘竟生,原名兢生,別號雄烈,廣西蒼梧人。家世務農,收入足支。廣西省立第二中學、中央訓練團將校班畢業。
民國十三年春到廣州,入大本營廣東憲兵營衛兵隊,同年5月由廣西國民黨代表馬曉軍介紹投考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畢業後歷任黃埔軍校教導團排長、副連長,中央憲兵司令部科長,憲兵第二團團附,中央警察學校副教育長,兼警訓大隊長,國民政府參軍處警衛旅參謀長。
民國卅六年2月授陸軍少將。後任桂東師管區司令,桂東軍政長官公署副司令官,廣西龍州國際警察局局長。民國四十年春被共軍俘虜。
睦宗熙,民國三年生,江蘇丹陽人。丹陽呂城鎮縣立第三小學、江蘇省立第一商業學校畢業。
民國十三年5月到廣州,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一隊學習,在學期間曾隨隊往韶關北伐大本營,任孫中山的警衛工作。不久返回廣州,先後參加第一、二次東征與北伐。
歷任黃埔軍校教導一團連見習官、連黨代表,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軍士教導隊政治指導員.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黨代表。南昌會戰中被孫傳芳部俘虜,解至南京。
民國十六年3月北伐軍至始獲釋。同年5月起任浙江警備師政治部主任。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委員兼組織科長,江蘇金壇、江陵縣公安局長,中央憲兵第三團副團長、少將團長,憲兵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民國廿一年任第九十師少將交通處長,後任第九十八師政訓處少將處長。民國廿六年8月17日淞滬抗戰中在羅店遭日機空襲殉國。
王廷柱(1905─1996.3)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畢業。別號伯礎,陝西雒南(今洛南)人。家境貧寒,入不敷出。縣立高級小學、初級中學肄業,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二期畢業。民國十三年春到廣州,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于右任和陝軍第一混成旅旅長楊伯康介紹,考入黃埔學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畢業不久被派返陝西國民軍工作,民國十五年返回廣州,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排、連、營、團長,參加北伐戰爭。期間曾入西北大學文部修業一年。
民國廿三年起任武漢警備司令部憲兵團少將團長,警備旅少將旅長,民國廿五年8月授陸軍少將。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軍政部第廿二補訓處處長,第五十五師一六五旅旅長、副師長,第九十四軍副軍長,軍政部第一監護總隊少將總隊長。
民國卅五年後任軍事委員會西北總點檢組主任兼新兵訓練處長,陝西省保安第五旅旅長,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民國卅七年任西安綏靖公署副參謀長,第十四兵團中將副司令兼新編第八軍軍長,四川瀘州師管區司令。
民國卅八年隨政府來台,民國七十七年起當選為國民黨第十三、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國民大會軍籍代表總召集人。民國七十八年曾集合三百餘位資深將領及國民大會代表,抗議國民黨《退職條例》的頒行。著有《步兵操練野外筆記》等。
伍誠仁(1896~1970)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別字克齋,福建浦城人。民國十二年冬入廣州大本營陸軍講習學校學習。
民國十三年5月由李濟深(粵軍第一師師長)推薦投考黃埔軍校,繼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編入第三隊學習,在學期間任第三隊分隊長。畢業後歷任建國粵軍第一師排長,黃埔軍校教導一團第三連見習官、排長,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軍官團第八連連長等職,參加兩次東征和北伐。
民國十七年起任杭州軍訓班學員總隊大隊長,民國十七年五月廿八日,簡任憲兵第二團團長,於民國十八年五月,奉令率憲二團接管膠濟鐵路,擔任沿線警備,伸張國威,榮獲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傳令嘉勉。再任黃埔同學會第一屆監察委員等職。民國廿五年12月授陸軍少將。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江漢荊宜師管區司令,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軍事委員會中將高參及侍從室侍衛組長。
民國卅三年5月任第十二集團軍第六十五軍中將副軍長,廣東南韶連師管區司令。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和桂柳、長衡會戰。民國卅五年起任中央訓練團軍官補訓總隊大隊長,福建省軍管區司令部參謀長、副司令。民國卅七年9月授陸軍中將。民國卅八年到台灣,任國防部中將參議。民國五十九年11月29日於台北逝世。
第二期:
沈國臣,又名國成,方訓,別號良庸、復生。浙江東陽人(1897~1948)。黃埔軍校第二期步科畢業、南京中央交通輜重學校高級班畢業。 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排長、連長、營附,歷任南京衛戍司令部憲兵一團二營中校營長,團附,中央憲兵司令部第三科中校科長,浙江省保安總隊第七團上校團長,太湖“清剿”區指揮官。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軍政部輜重兵駕駛教育團少將團長,交通輜重兵團第三團團長。民國卅三年任陸軍總司令部部附,聯勤總部川陝區運輸司令。
民國卅五年起任蘭州綏靖公署交通處長,聯勤總部第廿八兵站部總監,聯勤總部物資處理委員會中將委員等。
盧望嶼(1896--1951)少將。又名治東,湖南江永人。黃埔軍校第二期步科畢業。民國十八年十月任武漢行營憲兵團上校團長,民國十九年一月任第45師暫編2團團長,四月任憲兵第三團團長,民國廿年五月任國民政府警衛軍特務團團長,民國廿一年一月任第10師新兵訓練處處長,十一月任第10師30旅副旅長,廿二年三月在江西參加圍勦紅軍,廿六年六月任河南省保安第六團團長,八月任第196師587旅少將旅長,廿七年十一月任第196師參謀長,廿八年九月任中央軍校第七分校第十七期學生總隊副總隊長、代理總隊長,廿九年六月任第27集團軍總部副官處長。
民國卅四年十月任中訓團第一大隊大隊長,卅六年十一月任少將,並退為備役,派任湖南省義務勞動督導團主任,卅八年一月任湖南省第七區(零陵)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五月任湖南省永明縣縣長,十月一日任湖南省田賦管理處副處長兼湘南辦事處主任,十月十四日任湘南反共救國軍第三縱隊司令,十月廿五日任新編第7軍4師師長。民國四十年五月在湖南江永被中共處決。
王公遐(1903─1969)名芳,黃埔二期畢業。歷任憲兵第七團團長、淞滬警備司令部副官處長、九十三師師長,民國卅年任重慶衛戍第十五補訓處少將處長,民國卅一年任暫編第二師少將師長。抗戰勝利後退役。
吉章簡,黃埔軍校第二期工兵科畢業。別字夏迪,海南崖縣人。廣東警衛軍講武堂、台灣革命實踐研究院第廿三期畢業。歷任黨軍第一師工兵連見習官、黃埔軍校潮州分校中尉區隊長、第廿五師第五十九團上尉連長。
民國十五年秋任國民革命軍北伐東路第一縱隊少校參謀、浙江省保安四團少校營長、南京中央軍校教官、津浦線護路第二大隊中校大隊長。
民國廿年任憲兵第四團上校團長。
民國廿五年起任上海市保安總團總團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新一軍七十八師警備旅長、第廿九軍預備第六師師長、中央軍校第七分校總隊長、福州汀漳師管區司令、甘肅省保安處長、第八十軍中將副軍長、新編第七軍代軍長、第三集團軍總部參謀長、軍事委員會交通巡察處處長。
先後參加淞滬抗戰、武漢會戰、湘北會戰諸役。
民國卅四年二月授陸軍少將,任交通部交警總局局長。
民國卅六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民國卅八年任第廿一兵團副司令官兼廣州警察局長。
民國卅八年底到海南島,任反共救國軍總指揮。
民國卅九年到台灣,任國民黨第十三屆中央評議委員、國民大會第六屆會議主席團主席、台灣海南同鄉會理事長。其著有《海南資源與開發》等。
民國八十二年為台灣版《海南近現代人物志》作序撰稿。
王家槐(1899─1973)字植三,又名嘉懷。廣東澄邁(今屬海南省)太平鄉人。廣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黃埔軍校第二期工兵科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三團九連連長,中央軍校特務營長、學員區隊長。民國十九年起任第十八師政治部代主任,第廿七師、第九十二師政訓處長,中央各軍校畢業生調查處主任秘書、副處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廣東省軍隊特別黨部少將書記長,第七戰區軍法執行部副主任,中央各軍校畢業生調查處廣東分處主任。民國卅四年底任第六路軍及衢州綏靖公署高級參議。
民國卅八年隨政府來台,任國防部少將參議、憲兵司令部高參、台灣省糖業公司顧問。民國六十二年三月廿五日在台北逝世。著有《海南文獻從談》。
祝夏年,1902年6月出生於徐聞縣海安鎮文部村,族名智楷、號綽夫。廣東省立第二中學中學畢業後,考入黃埔軍校第二期砲科。
民國十四年4月,祝夏年以黃埔軍校生參加廣東第一次東征,。9月軍校畢業,奉派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野砲連(陳誠為連長),任少尉排長,參加第二次東征,祝夏年因功擢升上尉連長,在民國十五年參加北伐,先後任少校鐵甲車隊長及砲兵營長,護衛京滬鐵路。
北伐成功後,一直到民國廿年,祝夏年遞升至上校團長。
民國廿二年,南京國民政府招考十名憲兵團長,應考者一百餘人,祝名列第二, 被任命為憲兵第九團團長,駐紮蘇州,負責南京至上海間鐵路全線的戒護,尤特別監視日本間諜的活動,防止破壞。抗日戰爭初期,調任陸軍第八預備師上校團長。不久,升任少將副師長、一三五師師長,常駐四川省瀘縣一帶。
自民國廿二年後,祝夏年遞任第八預備師及一O九師少將副師長,民國卅年任七十六軍暫編五十七師(後改制為135師)師長,參與抗日期間在河南、山西等地的戰役。
民國廿六年七月對日抗戰全面爆發,祝夏年先後任十五軍及十八軍的上校參謀,參與淞滬、羅店和嘉定等地的對日戰鬥,著有功績。因作戰英勇,祝夏年先後獲得國民政府頒發的忠勤、雲麾、抗戰勝利等勳章多座。
民國卅七年祝夏年在西安升整編第十五軍副軍長,後又調國防部,民國卅八年中調往台灣任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高參、陸軍總部高參和國防部參議等職,民國五十四年退役。
民國七十九年5月,因患腦部腫瘤終於在台北病逝,享年89歲。據其部下和家人回憶,祝夏年將軍在臨終前,還能清醒地記得當年帶領憲兵第九團負責對日軍間諜偵防作戰時十餘名憲兵殉職,及當時殉國憲兵官兵的姓名。
第三期:
易安華(1900-1937) 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少將旅長。字福如,號濟臣,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立第八中學肄業。
民國十四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憲兵科。次年畢業,任軍校憲兵教練所見習少尉隊長,後調任中央憲兵團第一營排長。 參加北伐,任東路軍第一師憲兵連長。民國十六年升任浙江警備司令部第三補充團上尉連長。
民國十七年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次年入中央教導隊。畢業後任教導第一師第一團上尉連長。民國十九年中原大戰後升任少校營長。次年,教導師改編為陸軍第八十七師,任該師第二六一旅五二二團中校團副。
民國廿一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軍抗日。民國廿二年冬,升任該團上校團長。 民國廿六年參加淞滬會戰,隨八十七師圍攻上海市區日軍陣地,斃傷大量日軍,遂任該師二五九旅旅長。11月,奉命撤離上海。後於鎮江任戒嚴司令。
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防守中華門右翼陣地。9日,日軍猛攻光華門、通濟門、雨花台。10日午後,第九師團部分日軍衝入光華門,佔據沿街房屋。乃率部與該師二六一旅經過8個多小時血戰,全殲入城日軍。易安華與二六一旅參謀主任倪國鼎等30餘名官兵在戰鬥中壯烈犧牲,中共建政後亦追認為革命烈士。
竺培基,1900年生,浙江寧波人,為蔣中正外甥,黃埔三期步科。寧波工業專門學校、中央訓練團黨政班、陸軍大學乙級班第六期畢業。民國十四年初由蔣中正保薦入黃埔軍校學習。畢業後歷任校長辦公廳服務員,警衛隊副官,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都警衛連排長、副連長。參加東征和北伐戰爭。
民國十七年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憲兵團營長,憲兵司令部組訓科長。民國廿一年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上校內衛組長,憲兵學校高級教官,憲兵第四團副團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武漢衛戍司令部內衛團團長,憲兵第四團少將團長,重慶警備司令部警衛處長,民國卅七年5月任總統府侍衛室副侍衛長,同年9月授陸軍少將。民國卅八年來台,任總統府軍務局警衛副處長。民國四十五年退役。
韓文煥,貴州安順人(1900~1959) ,黃埔三期步科,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畢業。參加第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民國十七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憲兵營連長。民國十九年一月,升憲兵第二團第二營少校營附、民國廿年二月,升憲兵第一團第二營少校營長、十月調升憲兵第三團中校團附、民國廿一年一月,調升憲令部參謀處上校處長、民國廿二年九月,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別動總隊總隊附、民國廿四年一月,調升第三屆憲兵教導團上校團長,民國廿五年三月,所部改編為憲兵第八團,任團長,十二月考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
後任中央憲兵司令部教務處處長、中央軍校駐贛暑期研究班副主任、閩粵贛鄂北路剿匪第三路軍軍官大隊隊長、中央憲兵司令部警務處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民國廿八年六月六日,任貴州省保安處處長。民國卅二年三月授陸軍少將,任貴州省政府委員兼省警務處長。
民國卅五年起任首都警察廳廳長,民國卅七年五月任貴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省保安副司令,滇黔邊綏靖公署第一O一軍(重建)中將軍長。民國四十一年由緬甸轉赴台灣定居,民國四十五年退役。
李輝勻 少將(1901—1974)。又名月泉,湖南晃縣人。黃埔軍校第三期步科畢業。
民國廿一年任憲兵第五團少校團附,廿四年任憲兵第五團中校團附,廿七年任憲兵第九團上校團長兼芷江警備司令,民國廿九年任中央憲兵學校研究委員。
民國卅二年離職回鄉,民國卅五任第廿軍官總隊隊員,民國卅六年任第81軍少將附員。民國卅八年於寧夏中衛失守後滯留大陸,民國四十年12月被中共逮捕,服刑兩年,民國五十五年11月再次被捕,至民國六十一年獲釋,民國六十三年於大陸病逝。
袁家佩(1904--1949)少將。號漢卿,安徽壽縣人。黃埔軍校第三期步科畢業。民國廿五年12月任憲兵第三團上校團長駐重慶,民國卅三年6月調任渝酉師管區少將司令,民國卅四年2月敘任陸軍少將,10月任軍政部東北特派員辦事處軍事組少將組長,民國卅五年5月任中央警官學校第五分校少將副主任,民國卅七年2月任長春警察局局長,10月在長春被俘,民國卅八年10月10日病故於在長春公安局。
曾佑民(1906),四川慶符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曾任憲兵第十團長,後來台擔任憲兵第四團長,民國卅八年五月廿日兼任台北省垣警備副指揮官與台北市戒嚴區副司令,後任憲兵司令部少將參謀長,民國五十二年調升憲兵司令部副司令。
第四期:
※西安靖亂的英雄─楊鎮亞烈士※
楊鎮亞號廉崇,湖南石門人,黃埔四期畢。
民國廿二年由衛戍司令部特務團第三營營長調陞憲兵教導團任中校團附,民國廿三年所部改編為憲兵第一團,先後駐防江西、武漢。民國廿五年移防西安,同年七月升任憲兵第一團團長。
民國廿五年十二月,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蔣中正赴陝西指揮剿共軍事,駐節西安臨潼華清池,楊鎮亞任憲兵第一團團長率憲兵第一團第一連(連長 鄒壁)負責護衛。
12日拂曉,張學良、楊虎城突然發動兵變攻擊華清池,劫持蔣中正,憲兵官兵臨危受命基於職責所在,為護衛 蔣委員長安全,奮勇與叛軍周旋,雙方激戰至烈直至黎明,叛軍見不得逞,遂以重機槍、迫擊砲猛擊,楊鎮亞團長以下數十名憲兵第一團第一連官兵相繼壯烈殉職。隨從蔣中正逃往驪山之侍從組衛士,亦於山路與追趕的東北軍槍戰,為保元戎安全全數犧牲。
民國四十年政府為表彰憲兵第一團團長楊鎮亞及該團第一連數十名憲兵官兵與侍從衛士相繼壯烈殉職之忠貞潔烈精神,特頒訂每年12月12日為「憲兵節」以緬懷西安事變壯烈犧牲之憲兵烈士。
西安事件臨潼華清池 特別警衛憲兵陣亡名單
|
---|
憲兵第一團長 楊鎮亞上校,湖南石門人,黃埔四期步科,34歲 | 團附 蔣堃少校,湖南湘陰人,湖北資寧軍官講習所二期步科,40歲
| 上士技工長 朱華 | 第一連上等兵 胡致仕,湖南澧縣人,22歲
| 第五連上士班長 曹兆豐,湖南衡山人,26歲 | 上等兵 楊志,四川灌縣人,20歲
| 上等兵 鄺漢傑,湖南宜章人,23歲 | 上等兵 瓦煦,貴州畢節人,23歲
| 上等兵 曾士能,四川內江人,19歲 | 第八連上等兵 郝振伍,湖北沔陽人,24歲
| 上等兵 陳柱亞,湖南東安人,18歲 | 上等兵 熊丸,湖南湘鄉人,19歲
|
徐志道,江蘇南通海門人(1902~1984)。黃埔第四期步科、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三期、台灣革命實踐研究院第二期畢業。
歷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團排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憲兵團連長、營長,中央警官學校憲兵訓練所中校教務主任。憲兵司令部第二團、第五團上校團長、憲兵學校研究委員。
民國23年6月,憲兵第二團長任內破獲藏本英明案,使日本陰謀未逞。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上海浦東游擊指揮官、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少將編練組長,軍委會別動軍第五縱隊指揮官,軍統局中美合作所參謀長。民國卅五年起任交通警察總局中將副局長,浙江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國防部保密局第六處少將處長、副局長、局長。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民國卅八年到台灣,續任國大代表,任國防部高級參謀。民國七十三年1月7日於台北逝世。
李楚藩(1903--1951)少將。號仲屏,湖南祁陽人。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二期畢業。民國廿一年任憲兵直屬特務營長,民國卅一年,任獨立第一旅旅長兼湘鄂川黔邊區第四清勦指官,抗戰勝利後曾任憲兵獨立第一旅旅長,憲兵司令部副參謀長,憲兵司令部副司令兼西南指揮所主任,民國卅八年12月9日在昆明被投共的盧漢扣押,民國四十年3月25日在大陸被中共處決。
李成仁少將。號質參,湖南邵陽人。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四期畢業。曾任憲兵第十團團長,民國廿七年長沙大火後,率憲十團維持秩序並監發救濟款,
民國卅六年任憲兵司令部少將高參,後任憲兵學校教育長,民國卅八年12月25日在成都憲令部與共軍激戰後被俘,民國四十二年被中共處決。
楊秉鉞1904年生,浙江諸暨人,黃埔四期步科、中央警官學校研究班畢業。 歷任浙江省警察總隊大隊長,警官學校教官,中央憲兵司令部第三團營長、團長,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憲兵團長,憲兵司令部副參謀長,第一六九師旅長、副師長,國防部少將部附。民國卅八年後來台。
湯永咸(1904-),號熙臣,山東兌州人,黃埔四期步科畢,曾任官校少校區隊長,民國卅四年4月晉升上校,歷任憲兵司令部副參謀長,北平市警察局長。
龍滌波,別號迪秋,湖南安化人,畢業於黃埔四期步兵第二團六連,歷任官校八期步兵第一隊隊附、十期中校隊長。
民國廿九年成立雲南憲兵第十三團任第一任團長。來台後轉入情報局發展,少將退役後定居於社子島忠誠二村,民國九十年病逝。
吳志勛(1905~1983),湖北武穴人,黃埔四期步科 。中央訓練團警憲研究班、美國憲兵學校高級班畢業。
歷任中央軍第七、八期學員總隊區隊長、隊長,憲兵司令部教導團中校教練主任,憲兵第八團中校營長,中央憲兵學校教務主任。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憲兵教導團上校團長,第十二憲兵團團長。民國卅四年起任憲兵司令部參謀長,交通部交通警察總局少將副局長,京滬、滬杭兩路護路司令。民國卅七年9月授陸軍少將。當選第一屆行憲國民大會代表。
民國卅八年來台,任憲兵學校校長,民國四十七年起任憲兵司令部副司令、國防部安全動員局局長等。民國五十八年以陸軍中將退役。
劉煒,原名偉,字偉吾,廣東大埔人,生於民國前五年四月。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畢、民國廿年入軍政部憲兵軍官講習班受訓、陸軍大學將官班第三期畢業。
民國十五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排長、民國十六年六月任第一軍憲兵營三連連長,民國十六年九月率憲兵參加龍潭戰役,民國十七年任軍政部憲兵第二團六連少校連長,民國廿年任憲兵五團一營中校營長,憲兵訓練所軍士大隊大隊長。
民國廿四年起任憲兵司令部教導團中校團附、民國廿五調升憲兵補充團上校團長兼任中央憲兵學校教務主任,民國廿六年任憲兵第五團團長,時值抗戰爆發,擔任南京警備勤務,收容傷兵十餘萬名,維護京畿治安功勳卓著。
民國廿八年十月授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同年冬,升憲兵學校少將研究委員會委員。
民國廿九年起回任憲兵五團少將團長,民國卅三年夏,升憲兵司令部參謀長,卅四年一月於福建成立憲兵東南區司令部任司令。
民國卅八年隨政府來台,卅九年憲兵司令部在台復部擔任副司令。
民國四十一年晉升陸軍中將。
民國四十四九月年升後任憲兵司令,任內成立陸軍總部憲兵處與軍團憲兵組,建立配屬憲兵與勤務地區輪、互調制度。
民國四十六年六月十五日,因五二四事件調任國家安全局設計委員。
民國五十八年六月廿四日在台北逝世。劉煒為「終生憲兵」代表人物之一。
蔡隆仁(1903~1966),湖南常德人,黃埔四期工兵科,中央憲兵學校研究班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憲兵營排長,憲兵司令部第二團連長、營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警衛營長,憲兵第一團少將團長。民國卅七年任總統府軍務局警務處長。民國卅八年隨政府來台,民國五十五年一月廿六日於台北逝世。
丁昌(1906~),字祝綏,後改名 丁樹中,湖南省長沙市人。
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畢業、軍事委員會警憲研究班第二期畢業、德國警察學校畢業、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五期。
民國廿一年憲兵司令部成立,為赴日考察團成員之一,考察報告獲司令 谷正倫讚賞,任 丁昌為憲令部警務處第四科長,之後歷任憲兵特警第二隊隊長、憲三團一營副營長、憲兵第三團團附兼特警第一隊長,期間偵破中共河北省委、北平市委、反帝大同盟、互濟會等組織,制裁漢奸 張敬堯。
升任憲兵司令部警務處少將處長,任內組織派駐各地憲兵特高隊,並兼憲兵學校特務教育班班主任、憲兵第一團團長。
抗戰時期任憲令部參謀長、警憲訓練班副主任、第三清勦區參謀長,指揮憲兵部隊剿滅湘西匪患,保湘川公路暢通。民國廿九年7月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五期,民國卅一年7月畢業,民國卅三年7月任甘肅省保安副司令。民國卅四年3月8日授陸軍少將。
民國卅六年3月任交警第二總隊副總隊長、總隊長,中央警察總署總務處長。民國卅八年二月任第122軍副軍長,10月兼任代理軍長。同年10月16,122軍遭共軍圍殲,軍、師長皆被俘,殘部一千餘人經整補後由副軍長丁昌率領隨宋希濂轉往四川。11月初,共軍第二野戰軍第3縱隊在川東南向宋希濂部發起攻擊。與此同時,共軍第四野戰軍也從鄂西和湘西向宋希濂部進行鉗擊。宋希濂原有意投共,為丁昌力勸反對,宋希濂終打消降意。12月15日,122軍在黃丹為共軍圍殲,率部隨124軍殘部轉入西康,122軍併入124軍。
民國卅八年十二月,丁昌輾轉逃至香港,擔任南方執行部副書記、書記長,民國卅九年1月來台,同年8月,南方執行部改組為中二組,丁昌為副主任,民國四十九年改任國防部高參。
高魁元,字煜辰,山東省嶧縣人,生於清光緒卅三年。早年畢業於嶧縣鄒塢小學、山東正誼中學。民國十五年元月,考入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步科。畢業後,初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獨立憲兵團第二連排長、連長。民國十七年三月,任陸軍獨立第二師第二團第一營營長。民國十八年五月,調任陸軍官校武漢分校第六隊區隊長。民國廿年初,升任第十四師第四二旅第八四團第三營營長,參加江西剿共之役。民國廿三年元月,調第九四師第五五九團團長。民國廿四年三月,參加南豐剿赤之役。民國廿五年元月,調任陸軍第十四師第四二旅第八三團團長。
民國廿六年,對日抗戰軍起,參與上海淞滬、崑崙關及湘西會戰等抗日之役。民國廿七年元月,任第九九師第二九五旅旅長。次年,調第九九師少將副師長。民國廿九年元月,升任該師師長。民國卅年底,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奉命守備湘陰之新牆河、歸義、營田一線。民國卅一年三月,任軍事委員會高參。抗戰勝利後,任第十八軍第一一八師師長。卅五年五月,調任第一一八旅旅長。民國卅六年元月,改任陸軍整編第十一師副師長;同年十月,任整編第八八師師長。民國卅七年間,先後出任整編第十八軍副軍長、陸軍第十二兵團高參。此一期間,歷經戡亂戰役甚多,轉戰魯、蘇、豫、皖地區,屢有斬獲。
民國卅八年四月,調任第十八軍軍長;同年十月,戍守金門時,共軍猛力進犯,統率守軍迎敵,全力反攻,俘敵軍五千餘人,軍品甚夥,扭轉戰局,厥功甚偉,史稱「古寧頭大捷」;
十二月,任陸軍第十二兵團副司令。民國卅九年二月,調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兼第十八軍中將軍長。
民國四十年元月,任陸軍第九六軍軍長;同年八月,入圓山軍官團高級班第二期受訓。
民國四十一年十月,調任第四五軍軍長。次年九月,任臺灣北部防守區副司令官。民國四十三年五月,入三軍聯合參謀大學正規班第三期;
六月,調國防部戰略計劃研究委員會委員。民國四十四年三月,任陸軍總部政治部主任;九月,入實踐學社聯戰班四期。民國四十六年,調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任陸軍預備部隊訓練司令;同年十一月,調任陸軍第二軍團司令。民國五十年,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晉升陸軍二級上將。民國五十四年,調任陸軍總司令。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任國防部參謀總長,晉升陸軍一級上將,兼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國家建設計劃委員會及國家總動員委員會委員。民國五十九年,任總統府參軍長。民國六十二年夏,任國防部部長。民國七十年十一月,辭職獲准,奉頒青天白日勳章。現任總統府戰略顧問。(資料來源:國防部歷史文物館)
第五期:
方滌瑕(1903~1951),別號秀泉,江西九江人。黃埔軍校第五期步科畢業。歷任憲兵營長,抗戰期間任憲兵第八團團長,中央憲兵司令部警務處長,抗戰勝利後任憲兵司令部研究員、後任憲兵司令部參謀長。
民國卅七年9月授少將階,同年11月畢業於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四期。任憲兵司令部參謀長兼任憲兵西南區指揮所主任等職。民國卅八年十二月在成都被俘。民國四十年於大陸被中共處決。
郭文燦(1905~1957),別號光明,湖南武崗人,黃埔軍校第五期步科畢,中央憲兵學校及中央警官學校高級班、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二期畢業。民國十六年軍校畢業後分發總司令部警衛團及陸軍第十四師,曾參加北伐龍潭戰役。
民國十八年轉任憲兵,歷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憲兵團排長、連長、憲兵學校學生隊長,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第二旅憲兵營長,民國廿七年任憲兵第十團團長,民國廿八年率部掃蕩湘西匪患,保障西南交通。民國廿九年晉升少將團長兼任芷江警備司令,民國卅一年春,任憲兵司令部少將總務處長。
民國卅二年調第一戰區193師師長兼暫編第九軍副軍長,曾參加中原會戰,後調第一戰區商南指揮所副主任,曾參加柳桂會戰。民國卅四年入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二期,民國卅六年畢業調任第七綏靖區司令部副參謀長。民國卅八年春,調任218師師長及第十軍副軍長,同年八月調任湖南綏靖總司令部參謀長兼97軍軍長。
民國卅八年12月22日在廣西上思作戰時被共軍俘虜後遭中共長期關押,至民國六十四年12月15日始獲釋。民國八十一年12月14日於長沙病逝。
項方強(1902-1932)上海青浦人。上海公立明強學校畢業。民國十五年春到廣州,入黃埔軍校第五期憲兵科,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
民國十七年起任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籌餉處總處校對,中央警衛軍第一師連長,江蘇淮安徵兵團團長,第五軍第八十八師中校參謀。參加淞滬抗戰。
民國廿一年3月初奉命偵察敵情,在羅店遭日軍伏擊犧牲。
楊顯涵(1908~),別號濬源,貴州遵義人。黃埔軍校第五期步科畢業,中央憲兵學校高等班肄業,中央訓練團警憲研究班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中央教導第二師排、連長,憲兵第九團第三營連長,第五團營長,軍政部中校參謀。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憲兵第十一團團長,憲兵學校軍士大隊中隊長,軍政部長何應欽的少將隨從副官,憲兵司令部警務處副處長。
民國卅八年來台,歷任憲兵司令部人事處長、台灣民防指揮部副指揮官,憲兵司令部少將副參謀長。
民國四十九年起任台中警備司令兼台中師管區司令,憲兵司令部中將副司令。民國五十七年三月一日至廿日以副司令兼任「福山警備區指揮部」指揮官。
高維民,字精三,山東嶧縣人。黃埔五期,民國十六年畢業於武漢分校。
民國卅四年國府接收台灣,憲兵第四團移防台灣,高維民任團長,時駐紮台灣之62軍與70軍軍紀敗壞,高維民發揮憲兵摘奸本職,查辦在台官兵違法瀆職情事。
民國卅五年調任青島保安第四旅旅長,民國卅八年初擴編為第270師,高維民仍任師長。來台後任第50軍增設副軍長,50軍裁撤後任陸軍總部高參。
唐守治(1907~1975),湖南省零陵縣(今永州芝山區)人,民國十五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民國十六年畢業後分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廿二師任少尉排長隨軍北伐,民國十六年八月底,參加孫傳芳反攻南京的龍潭戰役。
民國十九年五月,任南京憲警教導總隊第四中隊長,民國廿一年一月,憲兵司令部成立後任憲兵第六團營長。
稅警總團第二團營長期間,率所屬部隊在江西參與圍勦紅軍根據地。民國廿六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任第一野戰補充團上校團長。
淞滬會戰時,調任陸軍第一O二師第六O九團團長,移防蘇北碭山,與日本侵略軍激戰20多天,予敵以重創,最後糧盡彈絕,身受重傷,仍率部衝出包圍,倖免於難。民國廿七年六月,應孫立人之邀任緝私總隊第二團團長。
民國卅年緝私總隊改編為新編第卅八師任少將副師長,加入中國遠征軍,在印度藍加姆整訓,後入緬甸北部與日軍作戰。
民國卅三年任新編第卅八師師長,率部向緬甸南坎前進,與日軍九十六師團主力及日軍十八師團遭遇於卡提克大山叢林中,激戰18晝夜,大敗日軍。
民國卅三年八月,因抗擊日軍有功,獲國民政府四等雲麾勳章。抗戰勝利後率新卅八師接收廣東。
民國卅四年底,隨新一軍到東北進駐瀋陽等地。曾在鐵嶺、四平、鞍山等地擊退共軍。
民國卅五年底,因卅八師一部在吉林德惠被解放軍所殲,被撤去師長職,改任第一軍少將高參。
民國卅六年秋,任陸軍訓練司令部參謀長,後又任第四軍官訓練班副主任。
民國卅七年春,因青年軍二O六師在洛陽被解放軍擊潰,被任命為青年軍二O六師師長,負責收容整訓。曾派員回湘徵集兵員,並率部開赴台灣鳳山接受訓練。
民國卅八年初,升任(青年軍)第八十軍中將軍長,於福州、金門等地與擊退解放軍。
民國四十七年任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
民國五十四年八月至五十八年一月任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後任國家總動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五日去世,終年68歲。
第六期:
吳輝生,廣東惠來縣人,生於民國前二年八月廿日,先後畢業於中央軍校六期,陸軍大學將官班五期,國防大學聯戰系,國防研究院六期。
歷任教導團第一隊隊長、民國廿五年六月任憲兵八團第一連連長、民國廿六年七月任憲兵八團營長、民國廿七年二月任憲兵第一團團附,民國廿八年六月調升憲兵第十六團團長,民國卅二年六月任憲令部總務處長,民國卅六年六月任憲兵十五團團長、憲令部少將處長、憲兵學校副教育長、贛州警備司令,民國卅九年三月任憲令部副參謀長、憲令部參謀長、憲兵中將副司令兼台灣情報委員會委員,民國五十四年調升第九任憲兵司令。民國五十七年二月,調任台灣警備副總司令。
吳輝生憲兵司令任內興建台北市等多處憲兵隊營房、規劃憲兵制度、建立憲兵勤務法令準則。其任職憲兵達卅七年之久,為「終生憲兵」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運成,字樹功,湖南湘陰人,生於民國前二年八月一日,先後畢業於中央軍校、陸軍參大將官班二期、三軍大學聯戰系、石牌聯戰班、國防研究院。歷任陸軍團長、軍長、澎防部司令、憲兵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參謀總長辦公室執行官、總統府戰略顧問兼國策顧問。
民國五十二年調升憲兵司令,兩年任內擴大憲兵訓練中心編制、成立憲兵軍犬隊,建立憲兵勤務部隊輪訓制度,加強憲兵部隊體能訓練,使憲兵榮獲國軍戰鬥體育測驗冠軍,興建桃園憲兵隊與台南憲兵隊、憲兵訓練中心等營房設施。憲兵司令任內晉升陸軍二級上將。
郭大任(1908~),號勁伯,湖南桃源人。黃埔軍校第六期步科畢業。抗戰勝利後任憲兵第二團少將團長,民國卅八年十二月川境告急,兼任成都防守司令部副參謀長,同月廿五日共軍攻破成都憲兵司令部被俘,被中共長期關押,至民國六十四年三月獲釋。
衛持平(1908--1951),學名大衡,號權侯,貴州榕江人,生於1908年二月十八日。中央軍校第六期警憲班畢業。
民國廿四年五月,調憲兵第六團少校團附(團長 凌光亞),民國廿五年三月任憲兵司令部警務處參謀(處長 丁樹中),民國廿六年十二月調任憲兵第十七團第三營中校營長(團長 楊秉鉞),民國廿七年參加長沙會戰,是年十一月十二日晚長沙大火,衛持平率全營官兵安全撤出受上級嘉許,於民國廿八年十一月,晉任憲兵第十七團上校團長,民國卅一年五月任憲兵司令部警務處少將處長,民國卅六年秋,兼任南京衛戍司令部少將參謀長,並兼任第一屆國民大會警衛處處長,同年十二月解職,閒居南京。
民國卅八年夏任淞滬杭警備總司令部少將高參,並隨部隊撤至台灣,不久任貴陽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十二月在貴州興仁北部被俘。民國四十年二月十八日在重慶被中共處決。
黃觀濤,湖南湘潭, 黃埔軍校第六期,民國廿六十二月南京保衛戰時任憲兵教導第二團少校團附。
十三日在突圍渡江中被日軍汽艇機槍掃射殉國。
易希祺 少將,號渭春,湖南寶慶人,黃埔軍校第六期步科畢。民國卅四年任憲兵第五團團長,後任憲兵司令部警務處處長,憲兵司令部少將副參謀長。民國卅八年十二月廿五日,在四川成都憲令部與共軍激戰後被俘。
沙靖 少將,號雲翔,江蘇海門人,黃埔軍校第六期步科畢業。曾任憲兵第六團少將團長,民國卅七年憲六團隸屬東北勦總參加遼西會戰。
民國卅八年十二月廿五日在成都憲令部與共軍激戰後被俘,隨遭中共處決。
吳光運 少將,號策勛,江蘇海門人。黃埔軍校第六期步科、陸軍大學第十三期畢。抗戰期間任憲兵第二十一團團長,抗戰後曾任憲兵司令部少將高參,民國卅八年十二月廿五日,在成都憲令部與共軍激戰後被俘。
李愷榮,黃埔六期畢,民國十九年於南京憲警教導總隊孫立人的第二大隊受訓,民國廿年編成齊學啟的憲警第一團連長,民國廿一年一月編成憲兵第六團仍任連長,隨即參加一二八淞滬戰事固守閘北。後憲六團改編為上海保安第二團任少校營長。民國廿六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率部固守閘北廣東街、虯江路等,升中校團附。
所部撤出上海後,任預備第六師23團上校團長,參加南潯線(瑞武公路)媒山抗日戰役。後擔任汀漳師管區上校主任參謀及第二補充團上校團長。後任甘肅保安處上校副處長等。
民國卅年,應齊學啟與孫立人之邀,至稅警總團任上校副官處長,後改編為新編卅八師,仍任上校副官處長,民國卅一年三月由貴州經雲南開赴緬甸。仁羌戰役後升任新編卅八師少將副師長。民國卅四年初任別動軍華中指揮所少將參謀長,民國卅五年擔任交警第三總隊少將總隊長,總隊於開赴山東後改編為獨立第十師進駐鄒平戡亂,受重傷轉任國防部高參。民國四十年十月,於長沙病逝。
第七期:
尹俊,字杰夫,湖南邵陽人,生於民國前三年九月,先後畢業於中央軍校七期、陸軍大學圓山軍官訓練團高級班、革命實踐研究院、石牌聯戰班、國防大學聯戰系。
歷任陸軍團、師、軍長、軍團副司令、憲兵司令、金防部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台灣警備總司令等要職。
民國卅八年,一一八師長任內參加金門古寧頭戰役,率眾燒敵船,斷絕共軍後路,因功獲頒雲麾勳章。民國四十六年由第二軍團副司令調陞憲兵司令,司令一職留一任達六年之久。
憲兵司令任內修改憲兵勤務佩件:「飾緒、槍肩帶、勤務盔、勤務腰帶」,上開樣式一直使用至今日仍未改變。
第八期:
李柱南少將,湖南漢壽人,生於1909年,中央軍校第八期畢。曾任憲兵第五團少將團長。民國卅八年十二月九日,雲南省主席盧漢投共,激戰後率餘部隨同友軍撤入越南滯留。民國四十二年六月,滯越國軍由政府接運回台。
黃祥烈(1911~)湖北鐘祥人,民國十九年五月畢業於中央軍校第八期。曾任憲兵第廿七團長、憲兵教導第三團團長、憲兵第十八團長。
來台後歷任憲兵副參謀長、憲兵參謀長、憲兵副司令、台中師管區司令。
王介艇(1909~)黃埔八期,安徽合肥人,大陸期間歷任憲兵教導第二團長、憲兵第四團長、憲兵第七團長。民國四十六年六月擔任憲兵學校校長,調升台東師管區司令。
沙吉夫少將。號轂人,江蘇阜寧人,生於1901年。中央軍校第八期步科畢業。
曾任重慶憲兵第廿四團少將團長。民國卅八年十二月廿五日於四川成都憲令部與共軍激戰後被俘,於廣漢三水關機場監管時脫逃,再隨後撤國軍輾轉來台後曾任憲兵學校教育長。民國四十七年轉任陸軍總部任職。
第九期:
馬本修,河南鞏縣人,軍校第九期工科。民國卅二年4月,依同盟國魁北克戰略計畫,由憲兵廿四團第二營改編中國駐印軍指揮部直屬憲兵營;
滇緬戰場憲兵獨立第二營少校營長,後昇任憲兵第一團團附。
馬本修到台灣後曾任國防部人事特別辦公廳主任。
金藝倫少將,原名金國鑫,1910年生,海南文昌市重興鎮廟嶺村人,黃埔九期畢業,曾任憲兵第一團上校團長、台北憲兵司令部少將處長、台灣大學政治軍事總教官、後任淡江大學教授。
第十期:
雷雨田,原名張秉壽,1907年生,雲南曲溪(今建水納溪村)人,民國七年生,民國廿三年經 朱培德介紹進入憲兵學校,民國廿六年畢業於南京中央憲兵學校第四期(相當軍校十期)。
歷經抗戰八年,曾任昆明滇軍憲兵排長、連長、少校隊長。民國卅九年沿滇緬公路外逃加入金三角孤軍,歷任 柳元麟部情報處長、段希文部第五軍參謀長、1980年6月,段希文心臟病身故由 雷雨田就任軍長、東南亞游擊總指揮部總指揮等職。
第十五期:
劉罄敵,湖南紹陽人,民國九年七月卅日生,民國廿九年畢業於陸軍官校十五期砲科,接受憲兵學校兵科專長教育、陸大參謀班、陸軍指參大學正規班及研究班。
分發憲兵單位自排長任起,抗戰結束後任憲令部直屬騎兵連少校連長,來台後憲兵部隊重新編組,任憲令部警務處參謀,辦理教育訓練業務,之後歷任憲兵二O三團營長、二O三團副團長、二O二團團長、警務處長、憲兵副參謀長、憲兵學校校長、台北師管區司令、民國六十一年九月調任憲兵副司令,民國六十七年九月接掌第十四任憲兵司令。
任內制訂”憲兵六大守則”:『忠貞不二、健全本身、貫徹命今、團結合作、勤勞負責、服務軍民。』將四個陸軍特戰總隊與一個傘兵獨立五三旅擴編為憲兵。成編各指揮部特車連與重兵器連、21個縣市調查組,使憲兵使成為強大精銳鐵衛部隊。
劉罄敵於抗日、戡亂、剿匪及台灣各時期中參與諸戰役,取締走私,阻止學潮煽動,暴力陰謀,功勳卓著。尤以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處理「高雄美麗島事件」以忍耐、不衝突、不流血,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等正確策略指導與要求,消敉暴亂,使憲兵譽滿國際,深為國家倚重。
憲兵司令任內協助代訓沙烏地特種安全部隊與南非共和國警衛安全人員,並完成忠貞營區遷建與憲訓中心慧敏營區工程,民國七十三年七月調任國家安全局副局長。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十一日因腸癌辭世,享年七十五歲。 為「終生憲兵」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非黃埔系代表人物:
※中國憲兵之父--谷正倫※
谷正倫,字紀常,貴州安順人(1890~1953),畢業於東京振武學堂、日本士官學校砲科11期。曾任四十軍第一師師長、衛戌副司令、代理司令。民國廿一年任南京首都上將衛戍司令、成立憲兵司令部兼任憲兵中將司令、代理南京市市長。
谷正倫受命建設憲兵,成立憲兵訓練所,制定憲兵人事、經理諸制度,開辦憲兵學校、憲兵醫院、憲兵子弟小學,組建擴充部隊,任內計成立廿一個憲兵團、九個特高隊、一個通信大隊、成立各地憲兵隊,並規劃戰地憲兵勤務制度。呈頒「憲兵令」、「憲兵服務規程」確立法務服務制度,建立憲兵服制,提高憲兵威儀,「開創中華民國憲兵之先河!擔任憲兵司令長達十年之久,有『中國憲兵之父』美譽。」
民國廿三年6月,日本為尋找侵略借口,偽稱南京領事館副領事藏本英明失蹤,為中國人加害。增派軍艦二艘泊於下關,卸砲衣、彈上膛,谷正倫令憲兵、警察實施戶口總檢查,由憲兵第二團查出藏本英明藏在孝陵衛,遂平息。 翌年,孫鳳鳴刺汪精衛,谷正倫親破其案,憲兵一時名悚!
抗戰前憲兵盡摘奸發伏職能,如黃浚案。使蔣介石體認憲兵培育不易,愛護倍加,嘗曰:「甯死一連長,不能死一憲兵。」
民國廿四年,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執行委員。
民國廿五年兼任憲兵學校中將教育長,民國廿六年兼任軍事委員會軍法執行總部副監。
南京失陷後,率憲兵司令部至湖南長沙,民國廿八年2月,任鄂湘川黔綏靖主任兼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清查戶口,健全保甲,鞏固抗戰後方。
民國卅七年五月任貴州綏靖公署主任兼省保安司令。民國四十二年十一月3日於台北病逝。
※蕭山令喋血南京城※
蕭山令,字鐵儂,湖南益陽人(1892-1937)。憲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廳廳長、南京市長等。
1910年入陸軍小學。次年畢業後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民國五年畢業。回湖南蔡鉅猷、賀耀祖部任連長、營長、團副、參謀等職。
民國十七年任益陽縣縣長。民國十八年一月任首都憲兵司令部中校參謀,民國十九年升參謀處處長。民國廿一年任憲兵司令部總務處處長,主管全國憲兵的編制與訓練工作。民國廿五年三月攫升為憲令部少將參謀長。
民國廿六年十一月中旬,憲兵司令 谷正倫赴武漢就醫,升任憲兵司令部副司令,成為南京憲兵首腦。旋首都衛戍司令部成立,長官 唐生智命令其代理首都警察廳廳長暨南京市市長,以便憲警協調行動。因積極組織修築野戰和城防工事、維持市內秩序等,頗受好評。
十二月,日軍進攻南京!所屬一萬餘名憲警除負責防守城內重要據點外,還協助防守上新河、雨花台、光華門等處復廓陣地,光華門戰鬥最激烈時清涼山憲兵部隊曾被調遣馳援。
十二日,憲兵史上雙十二光華門保衛戰展開!拂曉日軍發起總攻。上午8時日軍砲轟水平門、清涼山陣地,我方傷亡慘重,仍然堅守陣地。當日11時,蕭代司令命在城內增築街壘工事,準備巷戰,並激勵憲兵官兵:“與南京城共存亡!”
午後4時,日軍在飛機大砲配合下突破南門,日軍紛紛擁入城內。唐生智決定放棄南京城,命令各路守軍各自突圍。蕭副司令命令憲兵教導團佔領龍蟠里、五台山一帶陣地,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命憲兵主力循中山路出挹江門,轉移往下關,準備北渡長江。當時的南京城一片混亂,道路堵塞,行動十分滯緩。
蕭山令督令憲兵作後衛,及至江邊,天色已黑,江邊船隻極少,大批後撤部隊擁擠於江邊爭先搶渡,甚至自相踐踏火拼,復日軍水陸夾擊後撤未及國軍。蕭山令指揮未渡憲兵,輾轉衝殺在鳳儀門一帶,終以彈盡援絕,力竭陣亡,同時壯烈殉國的憲兵近千人,無一生還。蕭山令與所屬衛戌憲兵實踐了“憲兵與南京城共存亡!”的誓言,是我等中華民國憲兵之典範。
憲兵司令部史蹟館油畫展示註解:
民國廿六年十一月,日寇進逼南京,我憲兵臨危受命,誓死捍衛南京!
憲兵副司令蕭山令率憲兵第二、第五、第十團及教導團與日寇血戰四晝夜,重挫敵之攻勢!但終以眾寡懸殊,全部壯烈殉國。
|
|
※上官豆朝烈士--戍守南翔壯烈殉國※
上官豆朝,河南光山人(1901~1937),中央軍校憲警班畢業後再入憲兵軍官講習會,歷任排長、副官等職。民國廿六年八月十三日,日軍集結駐滬陸軍及海軍陸戰隊萬餘人,向上海保安隊進攻,歷時三個月傷亡慘重。所在憲兵第一團為配合友軍作戰,兵力集結於京、滬、杭沿線,上官豆朝連長率該團第九連負責維護戰地通信勤務.守護電機、警戒通訊、傳達命令,與作戰部隊同進退。十一月九日,國軍於上海全面轉進,上官連長奉命率所部撤離南翔車站時陷入敵重圍,便轉進清浦路,後又返昆山,行至江邊於日軍相遇展開血戰,因兵力相差懸殊再陷重圍,又加上日機加入戰鬥,仍奮不顧身率部衝擊敵陣,最後不幸被俘,同所部五十餘名憲兵英勇就義。
寸性奇將軍,字念潔,雲南省騰衝縣人,生於一八九五年,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學堂。
民國十年六月,陳炯明發動叛亂,砲轟總統府,孫中山退居上海,寸性奇至潯州與滇軍將領楊希閔、蔣光亮與范石生等商議,假意歸順陳炯明,待兵進廣州後驅陳,迎孫中山回廣州。議定後,寸性奇先赴廣州,以計謀取得陳炯明的軍械錢糧後,回到廣西。然後與滇軍其他將領一起,率萬餘人星夜兼程東下,宣布陳炯明的罪狀,傳檄討伐。
民國十二年一月,粵、桂軍聯合攻克廣州,逐走陳炯明。隨後,迎孫中山回到廣州,重建軍事大本營,寸性奇因功被任命為孫中山大本營-憲兵司令兼少將參軍。
民國卅年五月,寸性奇率第十二師與日軍精銳激戰於晉南中條山戰役,率部隊突圍未果,自戕於毛家灣,時年四十六歲,追贈為中將。民國卅一年三月廿七日,國民政府發布1454號褒揚令。
歐陽珍(1892--1950)中將。號紫亭,江西都昌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步科。民國十八年任憲兵第一團團長,民國廿年赴日本學習憲警,後任第80師參謀長,第80師238旅旅長,民國廿一年任中央軍校駐豫軍官教育團教育處長,民國廿二年八月任河南省第十一區(陝州)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並兼任陝縣縣長,民國卅五年任鄭州綏靖公署中將高參,民國卅七年改任徐州勦匪總司令部中將高參,徐蚌會戰後返回故里,民國卅九年在大陸被中共處決。
溫應星(1887-1968),廣東新寧人(今廣東台山),1905年6月15日入西點軍校就讀,回國後先後擔任廣東講武堂教官、孫中山先生英文秘書、第三課課長、廣州大元帥府第二科科長、鐵路工程師、中東鐵路警務處長、東三省稅務處長、保定軍警執法處長,民國十七年,奉系派為第五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兩月後因奉系撤軍而離職。
民國十九年五月起,歷任憲警處長兼憲警教導總隊長、軍校憲警班主任負責編練憲警。民國廿一年一月,成立憲兵司令部任副司令、上海保安處處長、上海公安局局長、財政部稅警總團總團長。抗戰期間任全國傷兵管理委員會主任、全國戰地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憲立法委員等等職務。
抗戰勝利後定居美國,民國卅八年定居香港。 民國五十七年八月在華盛頓病逝,依其遺願葬於西點軍校墓園。
申辛禪 (1889 ),字笙泰,江蘇蘇州吳縣人。早年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清政府保送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習騎兵及憲兵科,與蔣介石、張群、何應欽等同期。辛亥革命回國,任陳其美部騎兵團長。 民國九年任江蘇蘇州警察廳廳長。民國十三年北京政府授少將,翌年授少將加中將銜。
後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第二廳廳長,憲兵司令部警務處長兼參謀長、憲兵副司令。
民國廿一年一月,任中央憲兵考察團團長,率憲兵骨幹考察日本憲兵制度,團員有蔣孝先、丁昌等。歸國後擬定中國憲兵大綱、法令,任內編練中央憲兵計十三個團,為國民政府憲兵建設創始;任內開辦憲兵軍官講習班、特種勤務訓練班親兼班主任擘劃主持憲兵情報任務、訓練特警憲兵,為憲兵情報任務奠基。
民國廿一年五月,主持參謀本部諜報人員訓練班,任班主任,戴笠、任介民、李士珍分別為總務組長、教務組長、及學生隊長,學員有陳恭澍、徐遠舉、徐志道等,為軍統及現代警察奠基。民國廿五年授陸軍少將。民國廿六年12月,南京城陷,率部分憲兵撤至湖南湘潭整訓。
民國廿七年初,兼任湘西第三清勦區司令,指揮憲兵第七、九、十團及陸軍部隊於湘西勦匪,使湘川公路匪患平息。同年,受命帶電台及軍統人員葉星夔、朱希園等返回上海,做策反營救工作。
鄧定遠(1893-1970),字立予,廣東海康夏嵐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科畢業,歷任廣東南路討賊軍排、連長、參謀。
所部編入粵軍後,任孫中山大本營憲兵營長,粵軍第一師二旅營長,總統府警衛團團附。
民國十五年任第四軍少將參謀處長。民國廿三年任廣東綏靖公署軍管區司令部處長。
民國廿五年任第六路軍及廣東綏靖公署參議。抗日戰爭時期,任第四戰區司令部參議,兼雷州區遊擊司令及海康縣長。
民國卅四年9月任廣州行轅少將參議,同年底退役,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民國卅六年9月聘為憲政實施促進委員會宣傳委員會委員。民國卅八年隨政府來台,續任國大代表。民國五十九年6月16日在台北逝世。
齊學啟,陸軍中將,第38師副師長,湖南寧鄉人,生於1903年。民國十二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後赴美國學習陸軍。民國十八年在美國西點軍校畢業後返國,曾任憲警處憲警第一團長,民國廿一年一月改編為憲兵第六團團長,負責南京治安。
民國廿一年1月28日,日軍突向閘北地區發動進攻。齊學啟率憲兵部隊駐防上海,配置於市區各要點。上海戰事爆發,齊學啟率領憲兵第六團參加戰鬥,配合上海守備部隊堅守陣地,予來犯日軍迎頭痛擊。因戰鬥激烈,齊部損失很大,但憲兵官兵仍鬥志旺盛,繼續堅持戰鬥。
淞滬戰事結束後,上海畫為停戰區,於是憲兵第六團改編為上海市保安總團第二團,衛戍上海市中心區,齊學啟仍任團長。民國廿六年8月13日,日軍再犯上海,齊學啟率部參加戰鬥。次年,調任稅警總團參謀長。
民國卅一年春,稅警總團改編為新38師,其升任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自滇入緬協助盟軍作戰,解救仁安羌被圍英軍獲英政府嘉獎,同年8月齊遭日軍阻擊中彈被俘。
民國卅四年5月於仰光戰俘集中營被刺不治。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頒令褒揚其英勇不屈的事跡,並追贈為陸軍中將。
樊明淵 少將。字潛之,山西定襄人。太原北方軍官學校畢業。抗戰爆發後任第61軍新編獨立第四旅參謀長,參加忻口會戰,後任晉綏憲兵司令部司令,民國卅二年三月任山西省憲兵司令部司令,民國卅五年六月,國防部賦予晉綏軍憲兵憲兵第廿五團番號,樊明淵任該團少將團長,民國卅八年四月廿四日在太原保衛戰為共軍俘虜槍決。
丘卓雲 (1898~ 1978)字越卿。廣東澄邁長安人(現海南省澄邁縣長安),法國巴黎陸軍大學畢業。
民國十六年回國後,歷任中央軍校第六期戰術教官,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憲警教導處上校大隊長、憲警訓練處少將處長,中央憲兵第二團少將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陸軍第五師十五旅少將旅長,暫編第五十二師副師長、師長。
民國卅五年任軍政部第十五軍官總隊少將副總隊長,陸軍訓練司令部軍務處長。民國卅七年調任國防部裝備徵購司少將副司長、翌年升中將司長。民國卅八年隨政府來台,任國防部參事室中將主任。民國五十四年退役,任交通部電信總局顧問。民國六十七年5月20日於台北逝世。
金德洋(1895-1979),字普仁,江蘇鹽城人,保定軍校八期步兵科。曾任黃埔軍校中校交通教官。
民國十九年一月,任憲兵第二團長。民國廿年二月,憲二團改編為憲兵第一團,駐地蘇州,金德洋仍任憲一團長一職。
民國廿一年一月廿九日,金德洋率憲兵第一團參與一二八淞滬作戰,與憲六團共同駐防閘北,殉國官兵數百人。
民國23年3月成立新的憲一團,舊憲一團併撥至憲四團,金德洋調升87軍43師師長.後調陞國防部監察局中將副局長。
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在台去世,葬於台北新店竹林寺。
杭毅(1894─1981),名勁夫,號芑蓀。海寧長安鎮人。幼受叔父杭辛齋影響,傾向革命。初在硤石裕通錢莊當學徒,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到上海參加滬軍北伐敢死隊。南北議和後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北京憲兵學校。二次革命時,離校赴湖南參加討袁。
民國十三年,黃埔軍校創立,任訓練部特別官佐,受廖仲愷、鄧演達賞識。不久經廖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民國十五年,任軍校教導團上尉連長。在兩次東征中屢立戰功,幾經提升為憲兵教練所長,作育黃埔憲兵。民國十五年10月國民革命軍成立第一個憲兵團,杭毅任首任憲兵團長,並參加北伐。
後一度擔任杭州市公安局長。民國十七年3月,任浙江省保安第二團團長。次年,兼任杭州市公安局長。不久調湖州駐防,兼湖(州)屬剿匪指揮官。
後改任嘉(興)、湖(州)剿匪指揮官。曾剿滅多股頑匪,改進地方治安。
民國廿年初,奉派赴日本考察警政。九一八事變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參議。民國廿一年,邵力子任陝西省政府主席,應邀擔任駐陝北榆林地區財政專員。
民國廿五年西安事變後,任西安市警察局長兼十七路軍參議。民國廿七年8月,調任陝南安康專區專員。民國卅二年調任陝西軍管區少將參謀長。民國卅五年8月退役,回長安家鄉定居。
孫經瀚,字星環,號浩如(1883─1955),奉化蕭王廟人。
浙江講武堂畢業即分入浙軍,後又轉到兩浙水師,繼又入杭州清軍德濟標下,任砲營隊官。
辛亥年與蔣中正組先鋒隊進攻浙江撫署衙門。二次革命時奉蔣中正指示到討袁軍任營長。
民國六年,孫中山南下廣州護法,任陸海軍大元帥,孫星環隨蔣中正到廣州在大元帥府任職,後又隨蔣到粵軍中任參謀。
蔣中正任粵軍支隊長,孫星環隨蔣到該支隊任副官長。
民國十三年復,孫星環任粵軍參謀處科長,以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參謀處副處長。
北伐軍勝利向北推進,蔣中正囑孫星環負責整頓軍隊內部,要加強軍法工作,對作戰不力者加以處置。民國十五年國民黨召開二大,孫星環作為浙江代表參加。
民國十五年底。孫星環調總司令部任經理處副處長。民國十六年第一次北伐成功,5月南京成立憲兵團。孫星環任憲兵團團長。
蔣對孫的要求是對兵要嚴,對官更要嚴,軍隊中的情況可以隨時直接向蔣報告,並要求建立各地憲兵團。
民國十六年5月,孫星環隨蔣渡江繼續北伐,任總司令部經理處處長,兼憲兵團長。
民國十六年8月,蔣中正下野,囑孫星環留南京掌握憲兵團,隨時注意情況。
民國十六年底,蔣宋在上海正式舉行婚禮,特囑孫星環帶憲兵到上海以便保衛。
民國十七年初,蔣中正復職,2月國民黨開全會,囑孫星環帶憲兵保衛會場。5月,蔣復任總司令,第二次北伐,孫星環任經理處處長負責聯絡給養。
二次北伐勝利,各路指揮齊集北平,馮玉祥、閻錫山、孫良誠、張靜江、譚延、李宗仁等隨蔣中正到北平,孫星環率一營憲兵隨行保衛要員。
民國十九年底,孫星環調任浙江鎮海要塞司令。
民國卅年4月後,於重慶晉升少將參謀。抗戰勝利後孫任杭州任省府委員、少將參謀。
民國卅八年蔣中正下野回到溪口,孫星環受憲兵司令部指令,協調憲兵一個連駐防蕭鎮,保衛蔣中正。蔣中正離開溪口一週後,孫星環帶憲兵連移駐寧渡觀宗寺。
民國四十四年,孫星環於杭州病故。
陳步雲,字守鋒,曾以字行,浙江省東陽縣人,清光緒廿五年十二月廿五日(1900年1月25日)生,父俊偉公,經營藥材,熱心地方公益;母樓氏。五歲,父親
去世,由樓太夫人撫育成人。中學畢業後,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輜重科,與陳誠、羅卓英、周至柔等人為同期同學。
民國十一年,保定軍校畢業,任職於浙江陸軍第二師,擔任連附。民國十四年冬,擊敗張宗昌部,從徐州班師回南京,欣聞蔣中正先生已在廣州黃埔創辦陸軍軍官學校,遂經陳果夫介紹,任該校戰術教官,培育革命幹部。民國十五年,調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總司令蔣中正)中校參謀,隨軍參加北伐,參與湘、鄂、贛諸省戰役;南昌光復後,總部於武昌成立學兵團(團長張治中),任中校營長,訓練基層幹部。民國十六年,寧漢分裂,率學兵赴浙江衢州,初任軍校籌備委員,旋調總司令部警備團團長;八月,孫傳芳部偷渡長江,圖襲南京,乃奉令星夜趕赴鎮江,參與龍潭會戰,斷敵後路;冬,任憲兵團團長,翊衛京畿,戒護京滬杭鐵路及長江航運。
民國十七年五月廿八日,簡任憲兵第一團團長。民國十八年五月,奉令率憲一團接管膠濟鐵路,擔任沿線警備,伸張國威,榮獲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傳令嘉勉,步雲在其「往事回顧」一文中謂:「為我生平史中最難忘之一頁。」民國廿年,調任陸軍獨立旅旅長,駐紮安徽蚌埠,整訓隊伍,參謀總長朱培德親臨校閱,評為訓練優異,報請蔣中正手令擴編為陸軍第八十二師,經軍方簽報該旅新成立,未見戰力,收回擴編成師之成命。後奉命開黃河北岸封邱,歸新鄉劉鎮華督辦指揮,殲除劉桂棠部。
嗣調江西,歸衛立煌節制,深入長橋白水圍剿共軍,因軍費問題向蔣委員長請辭。自謂「有違蔣公扶植恩德,深悔年少氣盛,自毀前程,深表遺憾」。
民國廿二年十一月,簡任陸軍第四師參謀長,旋調第五軍參謀長,後因家室病危辭歸。又一度赴日本,暗察日本軍方動向。民國廿五年,返國,參與敉平兩廣事變;九月十四日,國民政府任官陸軍少將;冬,考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深造,學習高深軍學。民國廿六年七月,抗戰軍興。湖南保安隊改編成立陸軍第一九九師,任副師長(師長羅樹甲)。
民國廿七年五月,入軍事委員會珞珈山軍官訓練團第二期受訓;十月,陸軍大學畢業,適時參加武漢保衛戰,其後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成立,奉命主持該戰區衡陽指揮所工作。
民國廿八年起,兩度出任第六戰區兵站總監,負責該戰區後勤支援工作。民國卅二年三月,調任陸軍第七十五軍中將副軍長(軍長柳際明),嗣兼恩宜師管區司令。民國卅四年,歷任後勤總司令部西北補給區副司令、第七補給區副司令;十月,獲頒忠勤勳章。民國卅五年五月,獲頒勝利勳章;七月,調任第二補給區中將副司令(司令施北衡),駐漢口,擔任華中地區之補給任務,遣返日俘數十萬,並支援鄂、豫、皖部隊戡亂任務。民國卅六年,調任聯勤總司令部廣東供應局中將局長。
民國卅八年,避難來台,任國防部顧問。後因患心肌梗塞及冠狀動脈硬化症辭職。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因舊病復發入中心診所治療。民國七十六年一月四日,病逝,年八十八歲。
(哉錄自【傳記】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