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後備憲兵論壇
| 民國十九年成立於湖北武漢的
憲兵第三團
|
國民革命軍北伐統一奠都南京後,民國十七年三月先撤銷原位於南京三元巷之南京戒嚴司令部,同時於原址編成首都衛戍司令部(司令 賀耀祖、副司令 谷正倫),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將直屬憲兵第一團、憲兵第二團撥隸衛戍司令部指揮。五月,賀耀祖去職,副司令 谷正倫調升衛戍司令。
民國十八年三月,國民政府撤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同年四月組織「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由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兼任。
民國十八年四月廿六日,國府發布膠濟路分段接防令,濟南、青島與膠濟鐵路沿線車站由國府派憲兵接防,應接收該任務需要於南京成立憲兵司令部(任務編制),任命參軍處總務局長兼代參軍長 吳思豫為憲兵司令,統轄衛戍司令部所屬兩個憲兵團,專責膠濟接防任務。
同時間,衛戍司令 谷正倫亦委請北洋憲兵 殷學瀛等先進,在衛戍司令部隸屬下,分別於蘇州和漢口設立「憲兵軍官講習所」及「憲兵教練所」,由 谷正倫親兼所長、殷學瀛為班主任訓練憲兵骨幹。
五月一日,憲兵司令 吳思豫率憲兵第一 (團長 陳步雲)、第二兩團(團長 伍程仁)於南京北上。
五日拂曉,憲兵接防濟南城,並布告安民。十日下午,吳思豫率憲兵兩營接防濟南商埠。十五日,憲兵接收青島及奉軍 祝祥本的膠東防守司令部所屬部隊,憲兵司令 吳思豫兼任代理市長。
憲兵任務除與當地奉系軍警維持當地治安與肅清煙毒,並維護膠濟鐵路沿線與車站治安。
憲兵臨時司令部階段性任務達成後,同年十一月五日,憲兵司令 吳思豫先行返抵上海,廿一日、廿四日,憲兵第一、第二兩個團分別由陳、伍兩位團長率領下返抵上海。同年十二月,由國民政府警衛旅旅長 俞濟時兼代憲兵司令。
民國十九年一月,臨時憲兵司令部撤銷,憲兵兩個團歸建南京衛戍司令部。
原兩個憲兵團,除憲兵第二團為交通憲兵團,分駐滬寧鐵路和津浦鐵路南段沿線、以及武漢至上海沿岸碼頭,常駐南京的僅有憲兵第一團。南京衛戍司令 谷正倫感兵力不足下,民國十九年四月,將武漢行轅憲兵團改為憲兵第三團並調往南京整訓 (團長 盧望嶼),將衛戍司令部所屬警衛旅編成憲兵第四團,兩團綜歸南京衛戍司令 谷正倫指揮。未久,憲兵第三團整訓完畢後又改編為”國民政府警衛軍特務團”,再將憲兵第四團併編為”國民政府警衛旅”。
民國十九年五月,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於南京花牌樓三十四標成立「憲警教導總隊」,總隊轄三個大隊,由 溫應星任總隊長 (註),負責編練憲警。
溫應星採用部份德式訓練,聘請 施坦因等多名德籍顧問。中央軍校除設有「警憲訓練班」,並設中央軍校「研究班憲兵組」,為憲兵從事高級教育,魯頌少將任憲兵組組長。
|
溫應星,美國西點軍校畢,與 巴頓將軍同學,原在奉軍 張作霖處任參謀。民國十九年五月任憲警教導總隊長,職掌全國憲警訓練,孫立人於該部任上校第二大隊長。憲警教導總隊-憲兵組長由具”北洋憲兵創始人”封號的 殷學瀛擔任,憲兵組編制教官六名。
民國廿年一月,憲警教導總隊改編成憲警處。民國廿一年一月,復與 谷正倫執掌之衛戍憲兵合併成立憲兵司令部,憲警處裁併,溫出任憲兵副司令,指揮新編憲六團負責上海治安。一二八淞滬戰事後,溫接任淞滬警備司令部保安處長,自此淡出憲兵建設。 |
憲兵副司令 溫應星 |
民國廿年一月,”憲警教導總隊”改編成「憲警處」,仍由 溫應星任處長。
三月,將原”憲警教導總隊”改制,於中央軍校成立附設「憲警班」,溫應星處長兼班主任,並再擴編一大隊計四個大隊。四月,成立「憲警第一~憲警第三團」。
七月,衛戍司令於南京招考優秀學生千餘人組成憲兵第三團,任蔣孝先為團長,於蘇州開訓施以憲兵正規教育,以憲兵軍官講習所受訓結業的部份學員充任該團的中下級幹部。
此期間憲兵學教程皆已校對完備,奠定了國府憲兵的教育基礎,現代與正規化的憲兵教育漸臻雛型,憲兵建軍始初具規模。
是年十一月六日,國民政府發布任命 谷正倫為憲兵司令。吳氏太極宗師 吳公藻曾應谷正倫之請,短暫擔任憲兵軍官講習所武術教官。
|
首任憲兵司令 谷正倫
任內創設21個憲兵團,有”中國憲兵之父”美譽 |
|
| 吳氏太極宗師 吳公藻
|
民國廿一年一月十六日以原首都衛戍司令部與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憲警處編組合併,於南京市瞻園路126號(夫子廟)成立憲兵司令部,下轄總務(蕭山令)、軍需(徐藩)、警務(申辛禪)、軍醫(蔡靜甫)、軍械、政訓等六處,隸屬軍政部,谷正倫為首任憲兵司令,原憲警處長 溫應星為副司令,參謀長由警務處長 申辛禪兼任。
憲兵部隊轄兩旅六團,將衛戍司令部所屬原憲兵第二團改編為憲兵第一團,原憲兵第一團改編憲兵第四團。原衛戍憲兵第二團、衛戍憲兵第三團 兩個團依舊。
”中央軍校憲警班隊”與”憲警第一~第三團”等憲警處直屬部隊,改編為憲兵第五團、第六團 (憲六團歸上海市政府為保安隊,由副司令 溫應星指揮),以 呂學書少將任憲兵第一旅旅長、張鼎銘少將任憲兵第二旅旅長。
另編成特務憲兵團 (即特別勤務教導團,駐常州)、交通憲兵團(駐平漢路,歸江西省政府編制),直屬特務隊擴充為特務營(駐南京)及通信排。
一月廿五日,憲兵第二旅奉命由松江調駐南京。嗣因南昌綏靖公署主任 朱紹良,以江西圍勦紅軍的部隊,均開赴蘇區追勦,對於南昌防務無暇兼顧,特電商憲兵司令 谷正倫,抽派該旅,乘輪赴南昌擔任衛戍。
民國廿一年二月 國民政府憲兵旅團編成後駐地
|
---|
憲兵第一旅 旅長 呂學書少將 | 憲兵第二旅 旅長 張鼎銘少將
|
---|
旅部 南京江寧府 | 旅部 南昌
|
---|
憲兵第一團 團長 金德洋 | 憲兵第二團 團長 | 憲兵第三團 團長 蔣孝先 | 憲兵第四團 團長 吉章簡 | 憲兵第五團 團長 張本清 | 憲兵第六團 團長 齊學啟
| 駐地 蘇州 | 駐地 南京 | 駐地 蘇州 | 駐地 南昌 | 駐地 南昌 | 駐地 嘉興
|
谷正倫主要參照日本關東軍憲兵教習隊的訓練方案,兼顧國情需要與時代潮流制定我國憲兵訓練內容循以建設;
其主要包含軍事、思想、經濟、破壞技術、謀略等十餘項,並立即從憲兵中選派上尉至少將二十多名骨幹組成考察團,由參謀長 申辛禪任團長(團員有蔣孝先、丁昌、徐之道、譚煜麟等)東渡日本考察憲兵制度一個月,回國後倣日本”憲兵條例”草擬「憲兵令」於同年八月廿日由國民政府頒布;與憲兵服務章程,由軍政部於同年九月廿日公佈,明訂我國憲兵主掌軍事警察,兼掌行政警察、司法警察,規範憲兵職掌範圍於:警衛安全、軍紀糾察、戰地勤務、衛戍任務,使憲兵部隊之編組、指揮、訓練、勤務等各種制度得以確立。
隨即在一月下旬,日本駐滬領事藉口日籍僧人被殺,向上海市政府提出抗議,並限於廿八日午後六時前答覆,晚間十一時,日軍即開始向天通庵的國軍發起襲擊,
駐上海市之憲兵第六團 (團長 齊學啟)全部參加戰鬥,憲兵第一團(團長 金德洋)駐上海閘北,該團第九連於廿九日軍攻閘北之際,即力阻來自虹口之攻擊,憲兵一團、憲兵六團參加官兵,無一退出戰場,戰亡官兵數百人。
|
國府憲兵特高創始人
憲兵副司令 申辛禪 |
同年四月,創辦「憲兵軍官講習會」,每期兩個月,以考選憲兵各團營中級軍官加以嚴格訓練以儲訓憲兵幹部,由 申辛禪任班主任,聘請日本憲兵少佐 ”加籐薄次郎”、大尉 ”長友次男”,並率日本憲兵軍曹數人,以及國內著名政治學者 薩孟武等人為教官,講授憲兵學與憲兵服務規程等,翻譯官由憲兵副司令 申辛禪自任,每期約40餘人。
教學內容主要是憲兵實務(憲兵主掌與兼掌、警務、警戒、警衛、檢查、巡查、查車、查船等)、憲兵司法警察實務(指紋學、照相術、現場臨檢、逮捕、押解、追蹤等),以及各種法律學(國際法、刑法、刑訴法、軍刑法)、犯罪學、憲法、國際禮節等。學員由憲兵第一、第二兩團少校級以下的軍官中考選,其中有丁昌、徐志道、方滌暇、吳光遠、姚應龍、劉家康等。創部司令 谷正倫暨本部中上級主官均係參加第一期講習會受訓學員。
並參考日本憲兵「特別高等警察組」(特高憲兵)之建制作業與活動為藍本,成立「特務教育班」(對外稱「特別研究班」)訓練憲兵情報幹才,先於北平、南京兩地成立「憲兵特警第一隊、憲兵特警第二隊」,以效忠國家、做政府耳目為目標、對付日諜、偵查反動為任務,執行情報工作盡摘奸發伏職掌。其中特警一隊 (隊長 趙茂高),與特警二隊(隊長 丁昌)均直屬憲兵副司令 申辛禪指揮 (註)。
民國廿二年,憲兵特警二隊駐華北期間陸續偵破中共河北省委、北平市委、反帝大同盟、互濟會等組織,制裁投日軍閥漢奸 張敬堯(隊長 丁昌)。
民國廿五年十月,憲兵特警一隊成功偵得日本駐南京大使 川越茂對華政策機密文件。
民國廿六年九月,憲兵特警二隊由 谷正倫親自指揮偵破黃浚集團洩密案(隊長 丁克勤)。
各地武裝憲兵分遣憲兵隊警務每日繕寫「憲兵警務日報」呈團本部,日報包含:
運輸統計、軍隊風紀及治安狀況、要人行動(軍職少將以上、文職省府委員以上)過境該地時均須列入日報中。
七月中旬,因指揮欠缺靈活,”憲兵旅”編制撤銷,同時撤銷”憲兵補充隊”。
八月,成立「憲兵教導總隊」 (註a),凌光亞(軍校一期)為總隊長。憲兵教導總隊下設三隊:
*幹部隊:全隊學員共40人,均從各憲兵團考選準尉、上士級班長,和少尉、準尉級特務長、司書,以及各團軍士連畢業的優秀軍士組成,施予一年的憲兵軍官養成教育,教育內容除軍事學、憲兵學和法律學等專業課程外,與政治思想課程(註b),
以計劃作為下一屆教導總隊學兵隊的排長使用....。
*學生隊:共約150人,均從各團考選中士、下士和上等兵級的士兵,施予八個月的憲兵班長訓練,畢業後計劃作為下一屆憲兵教導總隊的教育班長、副班長....。
*學兵隊:均係招考青年學生具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總約共一千六七百人,組成12個隊,施予六至八個月的新兵入伍和憲兵訓練,畢業後始能正式充當憲兵。
註a、民國21年7月13日至19日,中央日報連續刊登--憲兵司令部招考憲兵啟事:
茲經本部奉准,創辦憲兵教導總隊,樹立憲兵基礎,並提高待遇,以礪廉隅。凡愛國學生,能振奮圖強而合於後開資格,志願者均可投考:
(一)、資格:(1)、信仰三民主義,立場革命者。(2)、初中或高中畢業者(最小限度高小畢業生)。(3)、品行端正,絕無嗜好者。
(4)、身體強壯,長滿四尺八寸以上者。(5)、腦筋靈敏,思想純正,而由家長負責或有京居職確實保人者。(6)、年在20歲以上、25歲以下者。
(二)、報名地點及考試地點:本京花牌樓34標憲兵教導總隊部。
(三)、報名日期:自7月20日起,至7月25日止。
(四)、考試日期:(1)、7月26日檢查體格。(2)、7月28日考試國文、算學兩科。
(五)、入伍年限:三年以上。如未滿三年。半途中止者,按軍法論罪。”
民國21年8月21日《申報》--憲兵教導總隊刻正訓練中 與 憲兵軍官講習所輪訓規劃:
首都憲兵,自本年春間裁汰併成五團後,為謀普及憲兵教育起見,曾奉准 軍委會軍政部令,另組憲兵教導總隊(花牌樓34標舊址),由谷司令自兼總隊長。純取現代最新穎之編制,招收初中、高小畢業學生,充當侯補上等兵。廣徵國內憲兵專門人才為幹部及教官。刻正在積極訓練中。
現聞憲兵司令部首腦部,又為謀全體憲兵官長(自團附營長以至排長)普及憲兵學術及各種法律、社會等各種智識,俾能服行軍事警察務,並增進其教育士兵之能力起見,即在司令部設置憲兵軍官講習所,惟為顧慮勤務,將以輪流召集法召集之,分甲乙丙三種學員,每種均分前後兩期。約計九個月,方可輪流完畢。現聞規劃已經就緒,至遲10月1日,甲種學員(團附營長級)第一期,定可開始授課。
|
註b、政治思想教育課程包括:精神教育、三民主義、建國方略、建國大綱、政治學概論、中國國民黨黨史、各國革命史、孫中山的知行學說和蔣中正的力行哲學等,由憲兵司令 谷正倫和教導隊長任課。
而精神教育課程,以傳統倫理教育基礎的《論語》、《中庸》、《孟子》、《詩經》、《易經》等四書五經為谷正倫等人對學員講授並加以考核的重點。
民國廿二年三月,憲兵教導總隊長 凌光亞調升憲兵第六團團長,遺缺由 曹士澂接任。
五月再將原”憲兵教導總隊”改制成「憲兵教導團」與「憲兵補充團」以為新兵訓練單位,完訓後補充各憲兵團。
憲兵勤務先以實驗制:憲兵第一、三、六團為 ”團-隊”兩級制,第二、四、五團為”團-營-連”三級制。
同年,國民政府招考十名憲兵團長,應考上校一百餘人。
同時,裁撤”憲兵教練所”、”憲兵軍官講習會”,於南京江寧府改制成立「憲兵訓練所」,谷正倫仍兼所長、殷學瀛仍兼班主任,並選派 潘文斗、劉士傑二人赴南京中央國術館受訓後,成立「技術班」專門訓練摔角、擒拿。
民國廿一年四月間,因作戰失建的數百名軍校畢業學生,到中央軍校畢業生調查處登記。在調查處處長 蕭贊育建議下,民國廿二年五月間,在南京朝天宮成立一個「憲警訓練班」,為期四個月,班主任為 孫常鈞。
此舉係照當時復興社之預計,將訓練班的人訓練期滿後,使復興社觸角延伸至各省憲兵和警察組織之企圖,非正統之憲兵建設。
|
| 蔣中正對憲兵訓練所學員點名-民國25年
|
|
|
| 憲兵司令谷正倫檢閱憲兵重機槍連-民國25年
|
| 南京憲兵學校訓練情形-民國26年
|
| 憲兵團長會議-民國29年
|
| 蔣中正於南嶽垂詢戰情-憲兵擔任特別警衛-民國31年11月
|
憲兵訓練所開設:
*甲級學員隊:調訓憲兵團中下級幹部實施憲兵軍官專科教育與軍校畢業轉科教育。
*乙級學員隊:考選各團軍士實施軍官養成深造教育。
*丙級學生隊:考選優秀憲兵實施軍士教育,畢業後回團任憲兵軍士。
以憲兵訓練所、憲兵補充營:對新入伍憲兵施以訓練。
民國廿三年二月,蔣中正在漢口對新編憲兵第一團訓話時,特別列舉「和平、勇敢、廉潔、慧敏」為憲兵四大信條。
三月,以完訓的第一屆教導憲兵團成立新的憲兵第一團,原憲兵第一團併撥至憲兵第四團,由 張鎮接替憲兵第一團團長。
民國廿四年二月,憲兵教導團改編成立憲兵第七團。四月,憲兵訓練所與憲兵補充營改制為「憲兵補充團」。
同時,原先試驗實施之:”團-隊”兩級制,經試驗後檢討因管理與指揮不易,改為:”團-營-連”三級制。
同年十一月,西藏班禪活佛 額爾德宣回藏,憲兵挑選組成兩百名警衛大隊並同憲兵特警第二隊護送抵達甘孜。
民國廿五年三月一日,為造就憲兵幹部人才,並研究、改進其學術與應用器材等起見,憲兵訓練所改制為「憲兵學校」(直隸軍政部,隸屬校本部),蔣中正任校長,谷正倫司令改任教育長,技術班亦改名為「軍事體育班」(即憲兵學校戰技班的前身)。
*甲級學員隊改名「學員隊」,由中央軍校學生每期畢業撥60~100名充之,必要時可考選各機關部隊之各兵業科軍官,曾任職一年以上,志願轉科為憲兵軍官者先之,修業期為六個月。
*乙級學員隊改名「學生隊」,遴選憲兵各團優秀準尉或上、中士充之,名額為60~100名,修業期為一年。
*丙級學生隊改名「軍士隊」,考選憲兵各團資深優秀之憲兵上等兵或下士充之。定額216名(上等兵126名,下士90名),每年考選兩次,修業期為八個月。
。
| 憲兵西安靖亂憲兵第一團長楊鎮亞 上校 |
民國廿五年十二月四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蔣中正自洛陽飛赴西安指揮剿共軍事,憲兵第一團第一連50名官兵擔任特別警衛,隨扈蔣委員長駐節臨潼華清池。十二日拂曉五時,張學良、楊虎城受中共蠱惑於西安發動兵變,劫持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我憲兵基於職責所在,為護衛領袖安全,奮勇與叛軍周旋,雙方激戰至烈,憲兵第一團團長 楊鎮亞上校、團附 蔣堃少校以下數十名憲兵官兵相繼壯烈殉職,史稱「西安事變」。民國四十年政府為了表彰憲兵於西安事變忠貞潔烈之精神,特頒訂每年十二月十二日為「憲兵節」。
民國廿六年春,谷正倫又開辦「特務教育班」第二期學員隊,警務處長 丁樹中(原名"丁昌")為班主任,以選拔忠實、幹練之現役憲兵軍官佐及士兵為學員生,名額為各40名,分別授以特種勤務教育,修業期為學員六個月,學生八個月,由 鄭介民、余樂醒等人講授憲兵特工要義、情報業務等。特務班學員生畢業後分發全國各地成立憲兵特警隊。
此外,南京憲兵學校還設有:
(1)憲兵上等兵教育,特附設教導團及補充團,考選國內青年,授以軍事學術及憲兵專科基本學術,使能充任憲兵,其修業期為8個月。
(2)軍官佐屬教育,對於已在憲兵中服務而未受憲兵教育之軍官或軍佐屬,依其必要,臨時輪流召集施以相互教育,以憲校原有教官擔任教授,以資普及,而期改進。
南京憲校設有校長、教育長各一人。校長承軍政部部長之命,受訓練總監與參謀總長之指導綜理全校一切事宜,由蔣中正兼任校長。教育長承校長之命處理校務,
並負全校行政、教育之責,憲兵司令谷正倫兼任教育長。校長之下還設有教務主任、研究委員、政治教練員、教官、助教、編譯員等。
至此中華民國憲兵教育已經樹立規模,至民國廿六年抗戰爆發已達11個憲兵團與3個獨立營。
除羅友勝的憲兵第二團、李楚藩的教導團、補充團駐防南京外,其餘各團分駐全國各重要城市,維護軍隊風紀及地方治安,
或擔任特種勤務及統帥護衛、車站碼頭、機場警衛等。
民國廿六年八月,日軍攻佔上海。
九月,以憲兵學校學生隊改編為南京衛戍總部警衛團基幹,隊長 歐陽昱中校升任警衛團長,區隊長晉營長、班長晉連長,學生均以少尉排長任用。以憲兵學生隊組成的南京衛戍警衛團,於昆山、無錫間,偕同友軍構築防禦工事。
| 憲兵副司令蕭山令 中將 |
十一月,日軍奪取蘇嘉、繞鎮江、趨金壇,直逼首都南京,憲兵少將參謀長 蕭山令臨危受命晉升憲兵副司令職,代憲兵司令指揮南京憲兵部隊,並奉 衛戍司令部令代理首都警察廳廳長暨南京市市長,以便協調憲警行動,積極組織修築野戰暨城防工事、維持首都秩序,率憲兵第二、第五、第十團及憲兵教導第二團、憲兵教練團等五個團,計6,542員兵力衛戍南京,編入保衛南京戰鬥部隊序列,雖於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失守,但此一戰役,憲兵壯烈殉國者1,210人,受傷56人,生死不明2,584人。
國民政府追贈殉國的憲兵副司令 蕭山令為陸軍中將,國民政府主席 蔣中正特頒「以死勤事」,告慰南京保衛戰殉難憲兵英靈,憲兵衛戍首都壯烈史蹟永載史冊。
鼎盛時期(民國廿七年至民國卅八年):
民國廿七年十一月,接收山東省政府移交的漢口警察局的警犬和人員編成”憲兵警犬訓練班”,直屬憲兵司令部。
抗戰期間憲兵配合情勢,民國廿七年冬,憲兵司令部由南京遷湖南芷江,應戰區需要,連續擴充10個團。
民國廿七年七月以原廬山訓練團(設有高級警憲研究班)、峨嵋山訓練團和珞珈山軍官訓練團的基礎,在湖南祁陽開辦中央訓練團,後陸續遷徙桂林,最後設於重慶復興關。
中央訓練團設有「警憲研究班」,以調集中高級幹部接受憲警教育為主,先後受訓之憲兵將校大概有劉璠、吳志勳、楊顯涵、吳天鶴等人。民國卅四年十二月,軍事委員會幹訓團與中央軍校訓練班亦併入中訓班。
|
憲七、九、十團、軍士十三期-湘西剿匪-民國28年 |
民國廿八年,湘西土匪危患地方,憲兵奉命清剿,憲兵司令谷正倫兼任川、湘、鄂、黔綏靖司令,當即調集憲兵第七、九、十團及憲校軍士隊十三期等單位,由副司令 申辛禪兼任湘西第三清勦區司令,指揮憲兵於湘西勦匪,於最短時間內使湘川公路匪患平息。該次剿匪,憲兵官兵陣亡五百餘名,將為禍地方十餘年之積匪徹底肅清,使西南交通暢行無阻,人民安居樂業,為當地人士所稱道。
民國廿九年底,憲兵司令部由湖南芷江遷往陪都四川重慶。重慶陪都時期,均由憲兵配合軍統特別警衛組擔任擔任 蔣公特別警衛勤務。
民國卅年,憲兵特警隊已發展到19個,另一個憲令部直屬特警隊,均改名為「憲兵特高組」,並擴大編制。
憲兵特高組雖配屬各憲兵團,但一切訓練、人事、經理及工作,統由憲兵司令部警務處第四課(政治警察課)負責。
至民國卅年八月,已有19個憲兵團、2個憲兵大隊。
民國卅一年一月十七日,新編國際憲兵第一團隨國軍進入緬甸執行勤務;並改編北平憲兵為憲兵第十四團。
民國卅四年一月設立「憲兵東南區司令部」,以利指揮東南各省憲兵部隊。此時期憲兵任務範圍更為廣泛,包括:剷除漢奸、清查戶口與連保、取締逃兵、收繳國軍傷兵武器、保護軍政要員安全、協助政府官員遂行政策、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監督海陸客運交通秩序、維護前後方軍紀、防衛重慶、清查糧食,以及救濟傷者與收容難民。
民國卅四年九月十五日抗戰勝利後,「南京市區憲兵司令部」先行於南京市成立,負責維護首都治安。
戰後由憲兵司令部總務處長 林錫鈞少將先遣南京,組成臨時任務編組之「南京市區憲兵司令部」,任”區司令”一職,至民國卅五年六月一日「憲兵司令部」由重慶還都南京正式成立為止。
| 首都憲兵司令部
|
民國卅五年五月五日,國民政府宣布還都南京,憲兵司令 張鎮與司令部幕僚隨政府機關由重慶飛往南京。
五月卅一日,軍事組織改組,憲兵司令部隸屬於行政院國防部。
六月一日,「憲兵司令部」正式運作,原”南京市區憲令部”同時撤銷。
戰後,兵力迅速由24個憲兵團擴充至27個憲兵團、5個教導團、3個獨立營,及特務營、重兵器營、通信營、騎兵連等,兵力達65,000員,分駐全國各大都市及交通要點,擔任地方綏境、治安任務。
同年八月,憲兵學校暨特務營亦由重慶遷回南京漢中門。同時在憲兵學校開設「特別教育班」,參考英、美、德、俄等國之情報訓練課程,招納學員施以密碼學、爆破學、城市暴動、偵查術、行動術、擒拿、摔跤及國際法、政治學、經濟學等教育與訓練,以培訓造就憲兵情工幹部。
民國卅六年在警務處的基礎下擴編情報偵防職掌,下設情報、組織與保防及刑事警察三個科,在各地建立十四個特高組和十七個直屬組,憲兵情報組織擴展至印度、關島、香港等海外各地。
民國卅八年共軍大舉南下,一月中旬,憲令部由南京轉進湖南衡陽,五月一日再撤至廣州,並於六月一日在廣州重組,並改隸國防部。
八月,為應戡亂局勢惡化,分別於台北、昆明成立東南區、西南區指揮所。
九月底,憲兵司令部後撤至四川重慶,並將人員編制裁減半數,十一月下旬後再分批撤至成都。
民國卅八年十二月廿七日,共軍攻破四川成都憲兵司令部,後撤川境的憲兵第二、憲兵第六、憲兵第十四、憲兵第十五 四個憲兵團隨之瓦解,國府憲兵時代結束。
大陸戡亂末期,憲兵勤務主要負責「一般警衛」,站崗時抬頭挺胸,兩眼正視,長官經過,立時高喊:敬禮 / 禮畢,一班最少兩小時。
此外還有「特別警衛」,是專門保護 總統安全的崗哨;在總統到達某地之前,必須先一步排妥警衛,等總統離去才得以撤崗。
蔣中正位於南京國民政府,每天下午到市郊散步,一班最少兩小時,在總統可能經過的道路旁站崗,不論晴雨,一站可能就是兩、三小時,天天如此,那怕衣衫盡濕,凍得發抖,疲憊不堪,憲兵仍是忠心耿耿,任勞任怨,堅守崗位。由於任務機動性高,是內層保障,所以憲兵譽為「領袖鐵衛隊」。
其次是巡邏。三至四位憲兵一組,或徒步,或乘吉甫車,遇官兵違紀,即予告誡、糾正,不聽勸止者,便登記通報所屬部隊處置。
偶遇負傷官兵違紀,因其自恃有功,常須花費唇舌勸戒。
再次是拘捕和押解人犯,最須防範人犯脫逃。並防範軍人違紀,並兼負司法警察責任,維護地方安全。
抗戰期間,憲兵素稱忠貞鐵衛,對於國家的忠誠度是異常之高,總計從1937年~1945年抗戰期間,憲兵團營連排各級單位,作戰或參與地下工作,殉職憲兵高達13,100人;國共內戰期間,憲兵部隊惟有戰死,沒有投降。部分全軍覆沒之憲兵部隊成員的教育水準都在高中以上,在當時的教育平均水準來看,是素質非常高的部隊。
國防部曾對撤退來台的三軍部隊做訪查,當訪問到憲兵部隊的時候,國防部的長官問道:為何陸海空三軍都有部隊投敵,你們憲兵部隊為何沒有人向共黨投降?
訪查後普遍得到的結論是憲兵是領袖的鐵衛隊,服膺於三民主義,寧可戰死而不投降。
是故,國防部將軍人的信念加上 主義 及 領袖,而成「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五大信念。
(李站長 於2007年館前升旗採訪憲十八團老兵資料)
海外憲兵派遣:
| 民國卅二年二月上旬,有鑑於駐印緬國軍作戰範圍擴大,基於軍紀維護、戰俘處理等戰地勤務需要,”憲兵獨立第二營”奉命隨軍遠征赴緬作戰,並於印度雷多(ledo)設置憲兵隊,為我國海外第一處憲兵隊。憲兵獨立第二營除服行印緬戰地勤務外,並於盟軍策退時,擔任掩護友軍及保護臘戌華僑撤退之任務。
| 民國卅四年八月至香港維護軍紀與運輸。
| 民國卅六年一月組成太平洋諸島嶼憲兵隊,二月廿七日自上海啟程出發,派駐勤務地區包括沖繩島、關島、塞班島、狄寧島、曼納斯島等。擔任物資守護、押運及軍紀糾察。至民國卅七年二月任務結束,憲兵隊撤回。
| 民國卅六年八月一日,自憲兵獨立二營抽調官士兵,學歷限定初中以上、身高165以上,體重55公斤,儀態端正,體格強壯至十一月一日完成兵員招考補充後組成「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憲兵隊」。由曾在藍姆伽基地擔任過排長的憲獨二營三連連長 李建武上尉為隊長。民國卅七年二月二十日,奉派駐日四十名隊員自上海乘海康輪啟程赴日,於廿五日抵橫須賀港,廿六日抵達東京。
| 民國卅八年初,美軍邀請 陳毓亮中校以兩百名憲兵組織「沖繩島憲兵隊」處理琉球託管事務、警戒美軍剩餘物資倉庫任務,於民國卅八年下半年返回台灣。
|
當時憲兵部隊建制,與其他陸軍單位的區別,這個階段的鼎盛時期:每個團轄三個營,兵力約一千多人,每個營有九個步兵連,一個特務連,一個通信連。
而其他陸軍建制還有工兵連、騎兵連、砲兵連、擔架連、輜兵連。
【註】:民國廿二年先以實驗制,以憲兵第一、三、六團為”團-隊”兩級制,第二、四、五團為”團-營-連”三制級。至民國廿四年四月經試驗後檢討:因管理與指揮不易,”團-隊”制改為”團-營-連”三級制。
國府憲兵新兵訓練:定期八個月,分為前後兩期各四個月,前期以軍事基本教練為主,每日六小時於操場實施術科教練,另兩小時為憲兵學識、法律學科教育。
後期則施以戰鬥演習(俗稱”打野外”),後期術科、學科各佔三分之一時間。訓滿由憲令部派少將級官員校視察閱兵分列式,始為合格憲兵分發各地服務。
| 室內課程:內務規則、憲兵實務、政治實務、警察實務、外事實務、司法實務、法學通論、違警罰法、特高勤務等。
| 室外課程:軍事體育、步兵操典、工事構築等訓練。
單槓(掛腿上、舉腿上、掛肘上、立臂上、正面上)、雙槓(開腿跳、並腿跳)、木馬、機械體操、摔角、擒拿、拳術、捕繩術、夜間訓練、緊急集合、長途行軍、野外演習等。兵器訓練有:中正式步槍、德製駁殼手槍、機槍實彈射擊等。
|
|
單 位 |
民國廿一年以前(憲兵司令部成立前),南京衛戍司令部所屬憲兵四個團: |
記 事 |
憲兵第一團:原國民國命軍憲兵營於民國15年10月南昌之役期間擴編成立的獨立憲兵團,首任團長 杭毅,11月由憲三營長 關麟徵少校代理團長。
民國16年5月,隸屬南京警衛司令部指揮(司令 陳誠),孫星環任團長。同年冬,由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備團長 陳布雲接任。翌年5月28日,賦國民革命軍憲兵第一團番號。
民國18年5月,奉令率憲一團偕憲二團接管膠濟鐵路,擔任沿線警備,伸張國威,同憲二團出兵圍勦膠東土共 顏震,擄獲團長等百餘人,榮獲國民政府主席 蔣中正傳令嘉勉,陳步雲在其「往事回顧」一文中謂:「為我生平史中最難忘之一頁。」
民國20年2月,憲二團改編為憲一團,仍由原憲二團長 金德洋擔任,駐地蘇州。
民國21年1月,憲一團 金德洋率所部參與一二八淞滬作戰(1月29日參戰),與憲六團共同駐防閘北,殉國官兵數百人。
民國23年3月成立新的憲一團,舊憲一團併撥至憲四團,憲一團長 金德洋去職。
憲兵第二團:原國民革命軍於北伐末期民國17年5月28日北伐末期,在南京成編之第二個憲兵團(團長 伍誠仁)。
民國18年5月,奉令偕憲一團接管膠濟鐵路,擔任沿線警備,伸張國威,並同憲一團出兵圍勦膠東土共 顏震,擄獲團長等百餘人,榮獲國民政府主席 蔣中正傳令嘉勉。
同年12月,憲二團隨友軍從南京渡過長江進討對岸駐浦口的 石友三叛軍,次年1月10日憲兵進克安徽明光,石友三率親信北遁,殘部由政府收編,憲兵殉難官兵百餘人。
民國19年2月,配屬淞滬警備司令部圍勦太湖橫行土匪 大保阿書、鄭憨大等,歷時三月蕩平,除鄭匪繳械投降,大保阿書為憲兵捕獲正法。
皖南股匪千餘,出沒繁昌、南陵間,該團自2月16日起駐蕪湖,即兵分三路向匪搜剿,經二月努力,斃匪首 梁老么及匪徒六十餘名,其餘悉數繳械自新,從此地方始得安寧。
憲二團於民國20年2月,改編為憲一團。
憲兵第三團:民國19年4月,將設於武漢橋口的原武漢行轅憲兵團(團長 歐陽珍 軍校一期)改編成立,先後由 盧望嶼、睦宗熙任團長。
民國20年6月,為擴編國民政府警衛軍,憲三團併入警衛軍,擴編為警衛軍第一師與特務營(馮軼裴任軍長兼第一師師長)。
憲兵第四團:民國19年4月由原衛戍司令部警衛旅組訓成立。
民國20年由 吉章簡任團長,6月再改編為國民政府警衛軍警衛旅。一二八淞滬戰事爆發後,警衛旅編入中央軍(德械)第88師。
|
|
憲兵部隊分列式 民國24年2月28日 |
|
南京憲兵教導團畢業檢閱 民國24年 |
|
憲兵補充團第一屆畢業禮 民國25年10月30日 |
|
|
南京憲兵教導團閱兵式 民國25年 |
|
憲兵教導第二團-死守南京 民國26年 |
|
單 位 |
歷屆補充團、教導團 |
記 事 |
【憲兵補充一團】民國十九年間剿匪成立於武漢,甄選與撥補後,民國廿四年四月改編為憲兵第九團。
【憲兵補充二團】民國十九年間剿匪成立於武漢,駐贛北南昌各處,民國廿四年六月後歸 薛岳部隊整併。
【憲兵訓練所補充營】民國廿四年四月改為補充團,之後改編為憲兵第九團。
【憲兵學校補充團】抗戰前補充團長為劉煒。民國卅一年二月,將補充兵第一、二大隊(民國30年9月成立)改編為補充團。三月,補充第二團改編為憲兵第廿一團。
【第一屆】民國廿二年成立,團長 張鎮,民國廿三年三月訓滿後改編為憲兵第一團(原憲一團改編為憲四團)。
【第二屆】民國廿三年三月成立,民國廿四年二月訓滿後改編為憲兵第七團。
【第三屆】民國廿四年五月成立,團長 韓文煥,原僅招150名,多達3千人報考,多為師範與高中畢業生,民國廿五年三月訓滿後,於四月一日改編為憲兵第八團。
【第四屆】民國廿五年五月成立,民國廿六年二月改編為第十團。
【第五屆】民國廿六年初成立,士兵都從雲南曲靖、大理、鳳慶一帶招募,自稱「雲南憲兵團」(團長 周竟仁上校、團附 黃觀濤少校、一營營長 郭千武中校、二營營長 馬崇興、三營營長 孫明齋少校),編成十三個隊,於南京中華門外五貴橋訓練。八月結訓後,憲兵教導第二團以九個隊編成南京戰鬥序列,戍守清涼山至雨花台等陣地。
【第六屆】民國廿七年十月成立(憲兵教導第二團),駐四川內江,團長 林同門,民國廿八年二月結訓,改編為憲兵第十二團。
【第七屆】民國廿八年成立教導第一~第八團(八個團)。
【第八屆】民國廿九年三月,成立憲兵第十三團。
【第九屆】民國廿八年十月、十二月招考新兵,後改編為憲兵第十五、十六、十八團。
【第十屆】民國廿九年三月成立。
【第十一屆】民國廿九年十一月成立。民國卅年七月改編為憲兵第廿團。
【第十二屆】民國卅年於四川銅梁縣成立(憲兵教導第三團 轄九連),訓滿後改編為憲兵第三團調陪都重慶衛戍服務。
【憲兵學校補充兵第二大隊】民國卅年九月成立。
* * * * * 抗 戰 後 憲 兵 教 導 團 * * * * *
憲兵教導一團:與憲兵第十一團同隸屬於民國34年12月成立的青島警備司令部,兩個團駐防青島綏靖。
憲兵教導二團:民國34年8月在重慶組成,開赴安徽接收第十戰區”青年軍六三二團”之憲兵教導第四團,於民國35年6月青年軍復員後終止。
民國35年底移駐瀋陽,團長 王介艇(軍校八期)奉命再編成,於東北各重要城市考選優秀青年成軍,編成十一個新兵教導隊。
民國36年11月,接防瀋陽西北地區塔灣(右自渾河、左自瀋陽公路沿線防務),以十一個新兵隊編成三個暫編營參加瀋陽保衛戰。
憲兵教導三團:民國34年9月下旬於安徽六安市毛坦廠由第十戰區”青年軍第六三一團”改編成立,同年12月初再移往安徽安慶受訓,團長 黃祥烈上校、副團長 陳天德、團附 江禮智少校。
憲兵教導四團:由”青年遠征軍六三二團”改編,民國35年夏,於安徽無為縣招生,團長 王介艇(軍校八期)。初駐蕪湖接受三個月的訓練,訓練內容是軍人生活養成教育與教導軍中基本禮節,再調南京下關興中營接受八個月憲兵訓練後改編為”憲兵第廿七團”,部份移編至憲兵教導二團、憲兵第一團。
憲兵教導五團:原廣東軍管區成立的軍政部教導第六團,民國34年8月改編成”青年遠征軍獨立第三團”(團長 鄭彬)。同年11月改為憲兵教導第五團,莫中令任團長。抗戰後移駐江西六合,民國35年6月3日青年軍復員終止。
憲兵教導三團:湖南衡山,民國36年7月間成立,同年12月進駐蕪湖,莫中令任團長。民國37年1月改編為第?團,8月離蕪湖。
憲兵教導一團:於江浙等地招考,民國37年10月25日於台灣花蓮吉安開訓,團長 歐廷昌上校,民國38年5月結訓成立憲兵第八團並編補各團。
憲兵教導三團:駐江西河口,少將團長 常德(1907-,湖南長沙人)。民國38年11月轉進雲南昆明暫駐北校場附近的天祥中學校外,12月10日與盧漢叛軍激戰後陷共。
|
|
單 位 |
憲兵第一旅、憲兵第二旅 |
記 事 |
民國21年1月16日,於南京成立憲兵司令部所成立的兩個憲兵旅編制,分別以 呂學書任憲一旅長,轄憲一團~憲三團,張鼎銘任憲二旅長,轄憲四團~憲六團,由副司令 溫應星直接指揮。當月下旬,憲一團暨憲六團隨即參加一二八淞滬戰役,英勇阻擊日軍。
一二八淞滬抗戰,憲兵第一旅第一團陣亡士兵姓名錄:范佔春、 黃仁來 、程鵬飛、 胡伯至、 吳家駒、 湯文卿、 李 震 、劉貴璋。
因指揮欠缺靈活,同年七月中旬撤銷「憲兵旅」建制,統一以「憲兵團」建制。
|
|
單 位 |
特務營、獨立營 |
記 事 |
直屬特務營:民國21年5月以憲警教導總隊部份兵力成立,轄憲兵三連,擔任首都各地區憲兵隊勤務,另轄騎兵連、三輪裝甲機車連、八二迫擊砲連,擔任機動勤務。
民國26年12月參與保衛南京一役,負責雨花台一帶與國府大樓防務,團長 張法乾、副營長 陳雨森。張法乾率騎兵隊與裝甲車隊後撤漢口,陳副營長於南京帶領留守部隊殉職。
憲兵獨立第一營:民國30年12月,於蘭州改編成憲兵第廿二團。
民國31年5月,再以憲兵第十七團第三營改編成立。 民國38上半年,駐南京負責首都防務。同年5月,於湖南芷江併入憲兵第十八團。
憲兵獨立第二營:民國32年4月,依同盟國魁北克戰略計畫,由憲兵二十團第二營改編為中國駐印軍指揮部直屬憲兵營,營長 馬本修少校,先由重慶乘飛機到昆明,再進入印度到達丁江縣,歸總指揮官 史迪威指揮。同時於印度”雷多(ledo)”設立憲兵隊,為中華民國於海外第一個成立的境外憲兵隊。
除隨軍進入執行憲兵勤務,並直接與日軍作戰;參與三天三夜禮都戰鬥、新平陽戰鬥、緬甸卡孟英戰鬥、底部羅卡戰鬥,與日軍在原始森林野人山纏鬥一年。該營除服行戰地勤務外,並於盟軍策退時,擔任掩護友軍及保護臘戌華僑撤退之任務。
遠征軍三個軍每軍配屬一個憲兵連:
滇緬第五軍憲兵第四連(余次丹),隨第5軍(杜聿明)22師(廖耀湘)退入印度。憲兵第五連(凌彥)隨38師行動。憲兵第六連(張祖武)隨軍撤回滇西,奉命守惠通橋,民國31年3月惠通橋一役,英勇作戰,解救六十八軍團及團長林尉文脫險,並炸毀橋樑,阻敵渡江。
民國34年8月,日本戰敗後憲獨二營自印度返回中國。駐密支那第五連於民國卅五年返國。
民國37年6月,進駐蕪湖市赭山,營長 唐育之。
民國38上半年,駐南京負責首都防務。
憲兵獨立第三營:民國33年10月,依同盟國魁北克戰略計畫,由印度”雷多"(ledo)”總部警衛營改編為中國駐印軍指揮部獨立憲兵第三營(轄四個連,每連三排),營長 高瘦影,歸總指揮官 史迪威指揮。
於”雷多”接受四個月步兵戰鬥訓練後,民國34年3月憲獨三營開赴緬北密支那,擔任新平陽到隅邦一帶軍事設施警衛任務。日本投降後,憲獨三營從雷多經昆明返回四川。
民國35年10月,進駐蕪湖,負責地方治安工作(營長 廖選能、第三連連長 馬潤身)。
民國36年8月9日,憲兵獨立三營進駐上海閘北思南路憲兵隊,接替原憲兵廿三團,轄區與憲兵廿三團同,又派出憲兵隊進駐五原路和徐家匯。該營第三連負責上海東至黃浦江海口,西至滬西,北至蘇州河,南至龍華、虹橋機場的治安工作。
民國37年8月,於安徽併入憲兵第九團補充。
|
|
單 位 |
國際憲兵團International M·P(國際憲兵獨立營) |
記 事 |
民國31年1月17日為滇緬戰場需要,依同盟國魁北克戰略計畫,從憲兵各部中考選國際憲兵,由憲兵第廿團(魏志超)第二營(馬本修)改編成立配屬遠征軍憲兵營,由重慶乘飛機到昆明,再進入印度到達丁江縣,隨軍進入境外執行憲兵勤務,並直接與日軍作戰;參與三天三夜禮都戰鬥、新平陽戰鬥、緬甸卡孟英戰鬥、底部羅卡戰鬥,與日軍在原始森林野人山纏鬥一年。
遠征軍三個軍每軍配屬一個憲兵連:
滇緬第五軍憲兵第四連(余次丹),隨第5軍(杜聿明)22師(廖耀湘)退入印度。憲兵第五連(凌彥)隨38師行動。憲兵第六連(張祖武)隨軍撤回滇西,奉命守惠通橋,民國31年3月惠通橋一役,英勇作戰,解救六十八軍團及團長林尉文脫險,並炸毀橋樑,阻敵渡江。
民國32年4月,成立中國駐印軍後,編有獨立憲兵二營(馬本修)、獨立憲兵三營(高瘦影)。
|
|
單 位 |
憲兵第一團 |
記 事 |
憲一團於民國23年3月由第一屆憲兵教導團成立,團部設於南京夫子廟大街(近憲令部),由 張鎮新任憲一團長(兼憲令部參謀長);原於民國21年成立之憲一團則併撥至憲四團,原憲一團長 金德洋去職。憲一團成立後,擔任京滬鐵路南段護路勤務,保護列車行駛安全。
民國24年11月,西北勦總成立,憲一團團部由南京移防西安常駐執勤。
民國25年12月12日,蔣委員長駐節西安臨潼華清池爆發西安事變,當時憲一團團長 楊鎮亞與團附 蔣堃親率該團隨護警衛,該團第一連由連長 鄒璧擔任衛士連,該役數十名憲兵壯烈殉職。政府遷台後於民國四十年核定該日為中華民國憲兵節。
憲一團抗戰前常駐南京(團長 張鎮),民國26年8月13日,日軍集結駐滬陸軍及海軍陸戰隊萬餘人,向上海保安隊進攻,憲一團兵力集中於京、滬、杭沿線並配合友軍作戰,歷時三個月,傷亡慘重,該團第九連連長 上官豆朝與50餘名憲兵於南翔車站被俘就義。
民國27年2月28日,憲八團營長 吳輝生接任團附。抗戰期間,憲兵第一團常駐貴州執行任務
抗戰勝利後,民國35年5月,由貴州筑東調駐南京,該團第二營四連配屬首都衛戍司令部,擔任南京總統府、國防部警衛勤務。
期間執行槍決日本戰犯”谷壽夫”(團長 閻俊、副團長 馬本修)。
是年底,於下關整訓接受一年多的嚴格訓練,訓練共分兩期,前期是軍事教育,後期是憲兵教育。
團部位於無錫,負責京滬沿線檢查護路兼軍事警察勤務,第三連連長 張文普,接淮海憲兵隊,負責南京的中心點-新街口的勤務。新街口是南京最繫華的地帶,每日下午兩點到五點時,總統外出巡視必經之地,而只要總統座車經過之處,均須執行特別警衛。
民國38年1月29日(大年初一),轉進上海參與上海保衛戰,28日移防杭州,隨後部隊乘火車向南轉進經江西、湖南長沙與衡陽。8月初,隸屬廣州衛戍司令部指揮,團部位軍河軍用機場,看管軍用飛機。10月國慶前夕,廣州不保,憲一團除部份轉重慶,餘再乘海運三百噸載重福林輪船轉進海南島海口市駐紮海南大學,隸屬海南防衛總司令部指揮。後海運撤退來台於高雄登岸,翌日即移防苗栗(團長 閻俊)。
民國38年10月,憲一團第七連配屬金門期間參加古寧頭戰役。
|
|
單 位 |
憲兵第二團 |
記 事 |
民國21年1月,憲兵司令部正式成立,以衛戍司令部所屬衛戍第二團改編憲兵第二團,原衛戍司令部憲兵第二團改編為憲兵第一團。
民國22年2月,憲二團擔任國際聯盟 李頓調查團調查九一八事變警衛工作。
民國23年6月,憲二團查獲日本使館副領事 藏本英明隱匿一案,使日本陰謀未逞,團長 徐志道。
民國26年12月南京保衛戰,憲二團為參戰憲兵部隊之一部,偕重機槍營負責守衛清涼山一帶,團長 羅友勝。12日下午三時奉代 蕭司令命令,憲二團進入蛇山、龍蟠山阻擊日軍,掩護友軍撤退。
民國27年日軍攻陷湖北徐州進軍武漢,憲二團官兵支援作戰陣亡官兵180餘人。
民國30年,憲二團歸建進駐四川,團長 楊家書。
抗戰勝利後,民國35年1月由雙流調成都,負責成都西昌一帶軍事警察及檢查警備,少將團長 郭大任(1907-,湖南桃源人)。
民國36年夏,憲二團敉平中共於成都發動的六二暴動。
民國38年12月27日,共軍攻破成都憲兵司令部,憲二團與共軍激戰後陷共。
|
|
單 位 |
憲兵第三團 |
記 事 |
原駐蘇州第二師整編旅,民國20年7月於駐地成立擔任南京衛戍司令部衛戍第三團,首任團長 蔣孝先。
民國21年1月淞滬會戰時,憲兵司令部將憲兵第一旅第一團改編為憲兵第三團並開往松江,28日下午,憲三團第一營(李士珍)移防接手十九路軍78師(區壽年)的閘北陣地。29日,李士珍率部自真如增援北火車站。2月11日,十九路軍指揮部移南翔,所屬三個師及憲兵第六團於17日編為右翼軍,進駐真如、閘北、江灣、虹橋、南市地區,主力配置於真如、大場之間。張治中率第五軍為左翼軍,司令部設於真如,所屬一個旅於25日進駐真如,負責真如至北新涇防務。2月27日,右翼軍退守劉行、大場、真如、北新涇一線。左翼軍集結南翔等地。
民國22年3月6日與憲兵第四團共同進紮北平常駐服務,由憲三團長 蔣孝先兼任北平憲令部副司令(北平憲兵司令為奉系憲兵老將 邵文凱)。該團第一營(營長 韓文煥、副營長 丁昌)服行便衣勤務,以偵查日諜、對付反動為任務,前後偵破中共河北省委、北平市委組織。
4月隨即爆發長城戰役,日軍進攻長城各隘口,憲兵第三團會同中央第十七軍於古北口抗擊日軍。
民國24年6月10日,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 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 梅津美治郎簽訂「何梅協定」。根據協定:河北省、北京、天津,全部「華北自治」。11月26日軍事委員會取消北平分會,憲兵第三團先行於6月9日由團長 蔣孝先撤出北平,進駐西安。
民國25年,憲三團進駐重慶歸軍委會重慶行營主任 顧祝同指揮(顧祝同因兼西安行營主任,由副主任 賀國光代理)。
民國26年11月下旬,憲三團二營六連進駐重慶,準備國府遷都先遣警衛(團長 袁家佩)。
民國30年,由四川銅梁縣的憲教三團結訓期滿改編為憲三團調重慶服務隸重慶衛戍總部指揮校(團長 張醴泉上校,民國33年)。
抗戰後於民國35年7月16日,重慶衛戍總部改為重慶警備司令部,孫元良任司令,憲三團仍歸重慶警備司令部指揮。11月,憲三團由重慶調徐州,團長 張醴泉。
民國36年7月14,南京衛戍總部調派六合縣的憲三團第二營駐天長,負責城防,廿餘天後返回。12月,進駐蕪湖市赭山,相鄰安徽學院,團長 莫中令上校,執行處死日軍死刑戰犯。
民國37年8月,憲三團調離蕪湖。同年底,憲三團奉調蘇北六合縣一帶,衛戍首都南京外圍,至軍事失利,第三營陷共,餘部依次調至閩南漳州廈門金門一帶,負責軍事警察海岸檢查警戒。
民國38年10月16日與共軍激戰於廈門,轉進海南島海口、榆林等地,隸屬海南防衛總司令部指揮。
民國39年春於基隆碼頭登岸(團長 莫中令)。
|
|
單 位 |
憲兵第四團 |
記 事 |
民國21年1月,憲兵司令部正式成立,由憲兵第一團併撥兵力改編。
民國22年3月,與憲三團共同進駐北平服務,由憲三團長 蔣孝先兼任北平憲令部副司令(北平憲兵司令為奉系憲兵老將 邵文凱)。4月隨即移駐江蘇。
民國23年4月3日,憲四團破獲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機關,逮捕共黨幹部與黨員31人。
民國25年2月,憲四團參加福清剿匪,斃匪首要十餘名。
民國27年11月,憲四團由閩侯遷至南平紫雲崗上古廟裡(團長 吳天鶴)。
民國30年2月,憲四團奉命圍剿福清山區土匪,匪首就擒,餘部全殲。
抗戰勝利後憲四團部仍駐福建南平,憲四團第三營八、九兩連250人駐長汀寶珠門。
民國34年10月25日,憲兵第四團抵台與憲九團防務交接,團部設於台北市太平町(涼州街),尚留第二營駐福州。
10月5日~8日憲四團第5連何承先率該連先遣官兵106名由福州乘船至台北。10月24日憲四團三百多名官兵由福州海運基隆登陸。
憲四團一營駐台北市(營長 劉秉彝),一營駐台南市(營長 廖駿業),計九個連兵力,在台主要負責整理縱貫鐵路沿線安全秩序,全力協助各地警察維護治安,加強各市之憲兵隊勤務,主管軍事警察、兼掌司法及行政警察。
駐台期間並培訓教育連,受訓一年結訓,於民國35年8月分發,派台北市區服務協助衛生秩序改善。
民國35年8月,仍駐福州的憲四團二營參與福州戰役,陣亡官兵十員。
民國36年爆發二二八事件,應陳儀向蔣請求兵力支援,3月8日憲四團第三營抵達基隆港上岸,回歸建制駐北市憲四團部擔任北部綏境掃蕩任務。
民國37年7月1日,由 曾佑民擔任團長。
民國38年發布台灣省戒嚴令,憲四團負責台北市戒嚴區,團長 曾佑民兼任台北市戒嚴區副司令,憲四團負責台灣全島地區軍事警備及海岸檢查警戒。
|
|
|
憲兵阻敵於廣西南寧崑崙關戰役-民國28年 |
單 位 |
憲兵第五團 |
記 事 |
民國21年1月憲兵司令部正式成立,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憲警處所轄三個憲警團改編成立(團長 蔣其遠 黃埔五期,3月18日蔣調軍政部航空掩護大隊長,遺缺由 張本清接任),駐湖北漢口(漢口銀行、退思里等)、餘分駐宜昌、巴東等地嚴密緝私。
民國24年7月9日,憲五團進入四川,團長 文重孚。
民國26年再度實施整編,由第三屆憲兵補充團產生,原憲五團併編各部,團長 徐志道調憲兵學校研究委員。憲五團抗戰前常駐南京(團長 劉煒),南京保衛戰時負責警備治安勤務。
民國33年9月湘桂黔陷落日軍,與憲十八團服行戰地勤務,殉亡官兵90人。
抗戰勝利後,民國35年八月憲五團由安順調柳州,團長 易希祺。同年,原駐桂林五美路的憲五團第五連改編為桂林憲兵隊,下設警務、行政、司法三組。組設組長,組長下設值日憲兵、軍事各一名。轄北門區隊(駐北門口)、憲兵分隊(駐南門外汽車站),共有憲兵90名。
民國37年12月1日,憲兵隊與八栓、培義、鳳北、東江等四區,組成桂林市憲兵保甲工作聯合辦事處。團部駐曲江,該團負責粵漢鐵路沿線護路暨軍事警察。
民國38年11月轉進雲南昆明東郊大板橋,團長 李柱南。12月於昆明與共軍激戰,不敵陷共。部份隨團長 李柱南突圍,後同雲南東南境內272師殘部進入越北與滯留國軍集結,民國42年5月由政府接運返台。
|
|
單 位 |
憲兵第六團 |
記 事 |
民國21年1月憲兵司令部正式成立,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憲警處所轄三個憲警團改編成立,擔任南京警衛任務。
同年憲六團 (團長 齊學啟上校,欠一營) 與憲一團參與一二八淞滬戰役 (2月2日參戰)。中央原令憲六團於1月26日接防閘北 (大場、虹口) ,適遇戰事爆發,遂參與作戰,於1月28日晚間到達真茹,與憲一團會同十九路軍防區、國軍156旅參與淞滬戰役,守備南市、龍華、虹橋、北新涇一線,該團第九連力阻日軍來自虹口之攻擊,憲六團官兵多次與日軍激戰,使日軍退回租界內,此役憲六團殉國官兵百餘人。十九路軍街守後,憲六團移防松江警戒。期間為免戰事升高,於同年6月改編為「上海市保安第二團」,由淞滬警備司令部指揮。
民國22年3月,蔣中正任命 憲兵教導總隊長 凌光亞為團長,5月由憲兵教導總隊再重新整編,接替南京及京津兩路勤務,後仍進駐龍華。
民國23年3月抽派兵力駐蕪湖、南京。抗戰前憲六團常駐江蘇揚州,歸上海市政府保安隊 (團長 夏之時)。後駐南京。
抗戰期間憲六團轉進四川駐重慶市。抗戰勝利後,民國34年6月,憲六團調天津,團長 曾家琳。
民國35年5月,憲六團由保基海運北上東北葫蘆島,乘車赴瀋陽設團部,團長 沙靖(36.9~37.11)(隸東北勦匪總部 衛立煌)。
民國37年10月參加遼西會戰(大陸稱"遼瀋戰役"):第一營為錦州指揮所(隸錦州指揮所兼主任 范漢傑)、第二營駐長春警備(隸第一兵團司令 鄭洞國)、第三營屬冀熱遼邊區。
劉士傑 (1911~) 湖南邵陽,任東北勦總憲兵榮譽支隊少將司令。
同年10月瀋陽不保,團長 沙靖指示憲六團化整為零突圍至安徽安慶市,致整團潰散。11月9日,團長 沙靖與國軍最後一批從葫蘆島撤退輾轉入川,憲六團自出關駐東北計兩年六個月。
民國38年12月25日共軍攻入成都,駐東馬棚街的憲六團與共軍激戰後陷共,團長 沙靖遭中共處死。
|
|
單 位 |
憲兵第七團 |
記 事 |
民國24年2月,由憲兵訓練所第二屆憲兵教導團編成,團長 王公遐。
民國27年6月,憲七團參加武漢會戰,殉國官兵百餘人。
民國28年與憲九團、憲十團共同參與湘西剿匪,保障西南交通。
憲七團抗戰期間駐四川,戰後民國35年8月由重慶壁山調杭州,團長 王公霸。一部駐南京市,主要衛守政府重要設施,如發電廠,並兼南京中區憲兵隊(民國37年),該團負責軍事警察與特別警衛勤務。
民國38上半年,駐南京負責首都防務。同年底,戰局轉逆,憲兵第七團轉進海南島海口市駐紮海南大學,憲兵二十六團一部與來自華北建制瓦解之憲兵殘部併入憲兵第七團,仍由原團長 王介艇擔任。後於海南島榆林港乘天山輪於台灣高雄登岸。
|
|
單 位 |
憲兵第八團 |
記 事 |
民國25年4月1日,由第三屆憲兵教導團編成,團長 韓文煥。
民國26年元旦過後,憲八團特務連連長 陸文康率一個排負責守衛溪口雪竇寺受軟禁的張學良。日軍攻打南京時憲八團移防蕪湖,並改換第七連連長 童鶴蓮繼任看守 張學良工作,第七連先後隨張學良遷徙江西景德鎮、安徽黃山、江西萍鄉、湖南郴縣、湖南沅陵鳳凰山;憲八團一個連另於南昌百花洲熊式輝別墅裡,負責看管返國的楊虎城。
抗戰前駐江西上饒,抗戰時隸屬第三戰區(蘇浙閩)指揮,團長 方滌暇。
民國30年1月與憲兵十五團共同解決新四軍皖南抗爭事件。
抗戰後憲八團駐杭州,負責杭州到上海一線防務,團部駐杭州城湖濱路,團長 王公霸。至民國36年4月與憲九團交接。
|
|
單 位 |
憲兵第九團 |
記 事 |
民國24年4月於南京收編憲兵補充第一團編成(團長 祝夏年)。該團駐蘇州與津浦沿線,警戒南京至上海、浦口至天津沿線護路安全及日本特務此間的活動。第一連第二排官兵60人分駐丹陽縣城、陵口火車站,負責維護行車秩序。
抗戰初,調第八預備師團長 譚煜麟繼任。
民國27年春,日軍於台兒莊失利兵進徐州,憲九團擔任間諜偵防,十餘名官兵殉職。後由 李輝勻上校接任團長並兼芷江警備司令。
民國28年至湖南高沙招考憲兵;偕憲七、十團參與湘西剿匪保障西南交通。
民國33年5月,至四川巴中、宣漢縣徵募新兵,第九團於四川廣安進行集訓(團長 蔡隆仁,湖南人)。
抗戰結束,憲九團開赴重慶。
民國34年,憲九團自重慶隨台灣前進指揮所空運台灣接管日軍基地、武器軍火,所有軍資。並接管台北防務。同年10月,憲兵第四團抵台灣,與憲九團防務交接;憲九團空運南京接管防務。
民國35年11月,與憲兵第十六團共同擔任南京制憲國民大會警衛。 為憲兵擔任國民大會警衛任務之由來,一直延續至來台後均由憲兵司令部籌備警務工作,憲兵司令身兼警衛處長,至民國81年始移交警政署。
第二營於民國35年11月1日由南京移防蘇州,擔任蘇州城衛戍任務,營部駐烏鵲橋弄46號,有官佐8人,士兵15人,營長 姚德培;下轄東、西區兩個憲兵隊,東區有官佐4人,士兵94人,隊長 舒撥俗,隊部設在中正路(今人民路22號),後移防重慶。
民國36年4月,憲九團第三營由無錫調滬杭線,接替憲八團(團長 王公霸)駐地,負責杭州到上海一線防務,營部駐杭州城湖濱路。
民國36年8月,憲九團因憲兵廿三團引發金都戲院血案開赴上海,接防原憲兵廿三團駐地五原路與徐家匯,並駐新記濱路(今新建路)”提籃橋憲兵隊”,一營三連分遺班駐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1624號,充分發揮整頓戰後上海秩序功能。
民國37年8月憲九團開拔安徽,並在安徽將「憲兵獨立第三營」納編到憲九團補充。
民國38年4月,共軍進犯上海,憲九團留駐上海維護治安,協同國軍參加上海保衛戰損失甚鉅,再撥憲兵第十五團一個營補充,並調台灣整訓,團長 丁挽攔。
|
|
單 位 |
憲兵第十團 |
記 事 |
民國26年2月,以憲兵第四屆教導團編成,團長 陳烈林,該團駐津浦線。同年12月南京保衛戰,憲十團為參戰憲兵部隊之一部,與練習團、重機槍排,共同負責守衛明故宮一帶陣線。
民國27年長沙大火後,由團長 李成仁少將率憲十團統管長沙憲警,維持秩序並監發救濟款。同年由 郭文燦任團長(官校五期)。
民國28年與憲七團、憲九團共同參加湘西剿匪,保障西南交通。民國29年,郭文燦晉升少將團長兼任芷江警備司令。
抗戰末期,駐湘西芷江國立第十中學舊址,兼管芷江警備區。
民國34年8月17日,憲令部電告憲十團部與憲二十一團共同擔任日使”金井武夫”芷江投降典禮會場警戒,由憲十團長 曾佑民指示該團代理團附 郭滌負責。8月19日,以憲兵四個加強兵力排組成警衛連進駐芷江七里橋機場,原機場憲兵隊亦歸 郭滌指揮。重點警衛置於:陸軍總部前進指揮部、日本降使住所、受降會場二處,負責武裝哨與便衣哨。
戰後憲十團第一連駐湖南長沙負責粵漢鐵路押運工作,團長 姜和瀛。
民國37年,該團第一連配屬153師駐防廣東韶關(準備編裝美援機械化師直屬憲兵連序列)。
民國38年8月,長沙綏靖公署主任 程潛和湖南省主席 陳明仁投共,憲十團於衡陽負責收容各地不屈來歸官兵(團長由丁劍鴻少將接任)。
|
|
單 位 |
憲兵第十一團 |
記 事 |
民國35年4月1日,憲兵第十一團一千七百餘兵力由上海開赴青島(團長 楊顯涵),與憲兵教導第一團共同隸屬青島警備司令部(民國34年12月成立),擔負市區防守及檢查警備任務。
民國38年5月3日~6月2日,共軍發動青即戰役,憲兵第十一團為青島綏靖區守備部隊之一,歸司令官 劉安祺指揮,採保全部隊策略,於同年5月,楊顯涵率部由青島海運轉進台灣。後再返大陸參加徐蚌會戰永城之役,憲兵第十一團傷亡殆盡。
|
|
單 位 |
憲兵第十二團 |
記 事 |
民國28年2月由第六屆憲兵教導團訓滿編成。
民國34年抗戰勝利後駐湖北武漢市,團部位於漢口江漢路南段,歸武漢行轅與警備司令部指揮。團本部設政工、軍需兩室及特高組,團轄三營、每營三連。另有直屬隊,下設特務、通信、補充三個連。全團官佐105名,士兵1712人。團部特高組駐漢口蘭陵路4號。該團各連分駐漢口、武昌,執行軍事警察任務(團長 吳志勛 民國34年9月~民國35年10月)
民國36年6月1日中共於武漢珞珈山製造暴動,憲兵十二團參與敉平。後由 龍馭繼任團長(民國35年10月~民國38年5月)。
民國37年秋,一個區隊(加強排)配屬漢口第十四兵團司令官 宋希濂警衛勤務。
民國38年11月轉進雲南昆明東郊大板橋至馬過河一帶,12月與共軍激戰後陷共。
|
|
單 位 |
憲兵第十三團 |
記 事 |
民國29年由第八屆憲兵教導團編成。
民國32年4月鄂西會戰期間,憲十三團第三營歸第六戰區指揮。抗戰期間歸軍事委員會雲南行營主任 龍雲指揮,轄三個憲兵大隊(北門、東門等),團長 龍滌波,成員由雲南地區招考訓練後補充。
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按開羅宣言,越南北緯十七度以北由中國軍隊負責受降,十七度以南由英軍負責受降。以盧漢上將為總司令的第一方面軍擔任了中國方面的受降任務,駐紮在昆明的憲十三團第一營隨同進入越北,主要負責維持河內和海防等越北各主要城市的治安秩序與主持日軍基地受降接收清點。至35年8月,受降任務結束,憲十三團一營官兵返國。
抗戰結束後各憲兵團調動頻繁,憲兵十三團常駐雲南昆明圓通山,團長 彭景仁。
民國37年11月,由憲令部人事副處長 王栩接任。
|
|
單 位 |
憲兵第十四團 |
記 事 |
民國28年依抗戰戰區需要,由憲兵獨立營(北平憲兵)改編成立。
民國30年夏,日軍攻陷鄭州,憲兵第十四團執行戰地勤務十餘名官兵殉職。
民國33年隸屬第一戰區(豫省戰區)直屬部隊,團長 趙瓚,4月參與中原會戰(豫湘桂會戰),殉職官兵數十人。6月駐防陝北一帶。
民國38年共軍席捲西北,原於川北廣元服勤的憲兵第十四團隨 胡宗南部撤入四川成都,同年12月27日,共軍攻入成都憲兵司令部激戰後陷共。
|
|
單 位 |
憲兵第十五團 |
記 事 |
民國28年由第九屆憲兵教導團成立。
抗戰時隸屬第三戰區指揮(蘇浙閩),團長 張慕陶。民國30年1月與憲兵第八團解決新四軍皖南抗爭事件。民國31年5月於江西鉛山設立警備司令部,由團長 張慕陶上校兼任警備司令。
民國35年5月17日,駐江蘇第憲兵十五團第四連調駐無錫,第二營第六、第七連由無錫調蘇州接防,並成立”蘇州憲兵大隊”,劃分警備防務區域,以護龍街(今人民路)為界,六連駐北局國貨公司(後移金獅河巷),為東區憲兵隊;七連駐金門,為西區憲兵隊。
民國36年6月12日,團長由憲校副教育長 吳輝生接任至38年6月24日。
民國38年12月,憲十五團在成都近郊與共軍激戰,不敵陷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