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兩棲作戰演進
$ V2 T( z# ]8 V" \6 v# r本文作者:陸戰隊學校 張健群中校
1 a$ Y, R( U2 [& k# A1 C
* U1 C' b% b1 J2 Q 提要 0 v+ H: W2 F- }' x/ }5 V$ }7 F5 {
1 ?0 R( B+ _8 X" [( h' \& C( U一、當人類活動範圍由陸地逐漸擴大,趨向廣大海洋探索後,從事海上貿易的集團遂指定一部分船舶載運士兵來保護海上商船,使貿易和戰爭經常聯手行動,於是船載步兵「陸戰隊」的雛形便由此而形成。
) \: M- k$ G6 e7 d4 b
8 L; c; s" E( T; u) x二、以海洋為主要活動範圍的國家,便開始思索如何建立並運用一支「力量」來支配海洋、控制海洋,以防禦來自海上的攻擊、孤立敵人以及渡過海洋向敵人發動攻擊,兩棲登陸作戰的思想便由此隨「海權」思想而萌芽。
) E, e' s8 P8 v8 j! n9 j a- Q+ O! s, G3 c( C7 b4 ~4 }. H6 t+ @' T# y2 X+ E
三、三○年代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兩棲作戰」領域所作的努力,不僅在思想、技術、戰術、戰具上均有突破性的發展,更奠定了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勝利的契機。
U* Y: d4 C# e" }9 f E, ]% |0 R( h, ^4 [8 A
四、兩棲作戰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它的鼎盛時期,在戰爭的試煉下,其技術不斷改進,作戰效能不斷提昇,發展幾近完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棲部隊遂行之任務,開始趨向多元化的發展,除兩棲突擊的看家本領之外,亦擔負戰略嚇阻、武力展示、快速部署(反應)、和平維護、人道救援、非戰鬥人員撤離等多種型態的任務。 2 T. w9 o9 \3 `6 D
- j- w! p8 N: ?9 |" ^$ k( q" d五、綜觀戰史其演進過程概可區分為下列幾個階段:
2 K6 s3 `8 G+ c$ d9 s8 p5 z1 i2 A( s3 |2 z3 ~; O' G' W
(一)因陋就簡階段。(二)專業化階段。(三)垂直包圍(有限度超越水平線)階段。 ; n+ z# N+ A* j! e0 z; j
" [& I" H; d4 P6 Q& K4 }
六、現今因資訊革命正引發出第四次的軍事革命,兩棲作戰在充塞高科技戰具掌控作戰全空間下,將會是以完整的「超越水平線」作戰型態呈現在世人眼前,但此種軍事革命產生之變革將會於何時、何地呈現,而再次震驚世人,將是所有陸戰隊員拭目以待的。 . z) Z; `9 q/ W3 W" E
壹、前言 + j: F9 C( x! I
9 z: [' U$ f" H1 i8 {當人類活動範圍由陸地逐漸擴大,趨向廣大海洋探索後,國與國之間往來亦隨著海上活動,漸次活絡了洲際間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務的交流,國與國間的互動關係亦日趨緊密,隨之而來因國家利益產生的衝突與摩擦日增。在海上貿易貨品出現的同時,引發了海盜行為和貿易競爭者間的衝突,由於一般商船以其正常配置的船員不足以保護其船貨,從事海上貿易的集團遂指定一部分船舶載運士兵來保護海上商船,使貿易和戰爭經常聯手行動,於是船載步兵「陸戰隊」的雛形便由此而形成。而以海洋為主要活動範圍的國家,便開始思索如何建立並運用一支「力量」來支配海洋、控制海洋,以保護己方的貨船和運輸船;同時又要封鎖或阻斷敵方的交通線。這些功能包括:防禦來自海上的攻擊、孤立敵人以及渡過海洋向敵人發動攻擊,以適時將「武力」加之於敵國,使屈服於其之意志,而維護國家最大利益。兩棲登陸作戰的思想便由此隨「海權」思想而萌芽。
5 K) ~6 N" ^, R( I8 _ ~6 K1 c
初期登陸作戰方式受限於戰具之因素,其過程及型態均較為單純,其後由於大規模的社會變動,隨著第一波與第二波文明註四的變動,使以往作戰的範圍、速度和殺傷力快速的擴大,迫使軍事革命亦隨之產生,兩棲作戰亦從科技、文化、組織、到戰略、戰術、訓練、理論及後勤等各個層面同時發生變化,使兩棲作戰更趨向於「精密」而有效率的作戰方式發展。當世界首顆「原子彈」於日本廣島顯現出前所未有殺傷力時,許多軍事專家及評論家大膽推斷,兩棲作戰方式全然無法存在於爾後「戰場」,其後美國於韓國仁川登陸,粉碎了那些自以為「軍事專家」的推斷,再次證明兩棲作戰在戰略上無可取代的價值。
1 `+ ^' C+ ~# ~' P. k& q% n" R( G5 E$ T
兩棲作戰隨著歷史洪流,在具有創新及有前瞻性的軍事家推動下,隨著科技的發展,戰場不斷出現的新武器、裝備,而適應戰場景觀及型態之變化,有了新的面貌展現於世人眼前。從單純制海權爭奪而得以投射兩棲戰力,到制空、制海權奪取為確保登陸作戰成功的先決條件,至今日除奪取制空、制海權外,登陸部隊仍須行高度之機動突擊,以保障自身安全及任務之達成,由此脈絡及科技發展支持下,未來兩棲作戰將於廿一世紀資訊化戰場上以革新的創見,在精導武器、對戰場全空間掌控能力提昇及高速機動打擊力等的推動下,朝「優勢機動、精準接戰、全方位防禦、集中後勤」的另一種全新而有效率的風貌展現於戰場上。 / B6 u' J/ @9 z& m6 D: u0 c; l
% T X& X* `0 Y8 f. R4 c) a' t
貳、聯合兩棲作戰的發展
' \% z) L9 V5 a2 O2 n: F
$ g1 j, |' C, h, l4 W" r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西元1913年含之前): : q# b- c8 W& G3 A9 _0 F: k8 ~
( v5 w0 |1 T1 p* M西方民族是最早運用廣闊的地中海以及其週邊地區的民族,「海權」思想的建立與運用就在這個得天獨厚的地略環境中萌芽而至成熟。經由海上廣泛的交通線,使亞洲、歐洲和非洲富有生機的文化互相交融。隨之因在大海上貿易貨品出現,引發了海盜行為和貿易競爭者之間的衝突,為了保護海上商航及海外利益,海軍遂應運而生。登陸作戰亦隨著海軍在海上(外)爭奪「海權」及殖民地(經濟利益)的運用,而得以邁出地中海將武力投射於亞、非、美洲而逐漸遍及全球。 , w7 X7 X/ x! ?' q( `$ x r! @; j
2 Z6 d& C5 O& I/ w: A* l遠在公元前第四世紀古希臘人的戰爭中已有登陸作戰的記載。紀元前490年第二次波斯戰役,波斯國王大流士(Darius)的陸軍,直接由海運到雅地加,分於馬拉松(Marathon)及雅典附近登陸,其後因缺乏持續的作戰能力,為希臘軍擊敗,波軍撤退。這次遠征行動成為歷史上有記載的首次大規模兩棲作戰。波斯為運送其騎兵,使用特殊之馬匹運輸及便於其上下跳板的船隻,是為現代化登陸艇的前身。
1 g$ c# _" K. m, A' _! l6 D% k
自古希臘人的戰爭起,軍事史上顯示有許多甚為成功來自海上的入侵作戰。因為希臘與羅馬人採用兩棲作戰之後,中古時代及近代的早期在此一方面繼續不斷有所發揚。到第一次大戰以前為止,世界各地所發生的登陸作戰,概有77次,其中失敗者僅有約8次,由此不難得知兩棲作戰之「效能」是如何得到軍事家的鑑賞,而加以運用。 5 X2 {: L6 ` Q
; ?4 A( d2 D5 ?% \
在這段漫長的時間內,兩棲作戰除在戰史中首見於古希臘人的戰爭;其後羅馬帝國厥起,羅馬軍團併吞了迦太基的領土後,常在海軍先導與支援下,以兩棲作戰形式將武力伸展到歐洲、小亞細亞及埃及;土耳其人向外擴張,越過達達尼爾海峽,推進至多瑙河、維也納,並從北非和中東基地逐漸伸展對地中海的控制;在西班牙皇位繼承戰中,英國開始以其「海權」從法國及盟國攫取土地以擴張其領域,其中英國獲得直布羅陀此最大戰略據點;在1756至1763年間,因英、法兩國對於北美洲大陸上位在阿帕拉契山以西地區主權的爭執,引發全球性七年戰爭。英國沿襲以往原則,與其他的陸權國家結盟來對抗在歐陸的一個主要強權,在歐洲陸上戰場以腓特烈陸軍為攻擊力,在法國沿海地區以兩棲作戰配合下之作戰,以威脅法軍,使其必須在沿海地區留置兵力防範英軍登陸,其一部陸軍(登陸部隊)則在優勢海軍支援下,在全球佔領法國屬地,英國憑藉海軍的力量保障了英倫三島不受外來的侵犯,更替大英帝國贏得了半個世界。
$ E4 i; _/ B: G1 X
% F% d) g N8 J( p( R其後在美國革命戰爭、法國革命戰爭、美國內戰及在東方的中日、日俄戰爭中均使用過兩棲作戰,獲致相當之戰果。馳騁歐洲戰場的拿破崙,因未獲致海權,致使其遠征埃及的雄心終成泡影。1803年拿破崙準備以兩棲作戰方式入侵英國本土,其後因天涯角海戰中,英艦隊重創法、西艦隊,加以英艦隊有效封鎖,法艦隊無法會合,拿破崙遂放棄橫渡英倫海峽入侵英國的計畫,轉而全心對付其他大陸敵國。證實了兩棲戰力投射必須先行獲取制海權,始有能力將登陸部隊由海上運輸,執行武力投射複雜且艱巨的任務。 : e* ~7 d4 B! q. p2 p0 S
3 C1 ^9 B4 k0 z# Y% g
在這個時期,執世界兩棲作戰牛耳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亦開始展開其兩棲作戰方面的發展。其陸戰隊早在木質時代即將結束的時候已告成立。1894年美國會即指定了陸戰隊(前身)任務,後來產生艦隊陸戰隊的陸戰營,1898年於美西戰爭中,該營為艦隊獲得古巴關達那木基地,而加強了戰略上的優勢。1900年至1910年間,調赴西太平洋作戰,在菲律賓、三毛亞和中國執行作戰任務,在長期的經驗中,發展出完整的戰術職責的劃分,使海軍軍官與陸戰隊軍官之間的指揮關係,形成了一適度平衡的指揮體係,而不像德、日派以陸軍為主的兩棲部隊。
/ e* K7 n m/ e1 v4 z( m, L3 k1 g8 s+ i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漫長歷史時期,由於世界上政治、經濟、軍事發展不平衡,相對發達的瀕海國家只要掌握一支強大的水面艦隊,就可以稱霸於相應的海域,並使用兩棲兵力,以左右其週邊的國家。在這個時期兩棲作戰重要的發展大致有:兩棲部隊區分為德、日以陸軍部隊為主及美國以陸戰隊為主之不同方向發展;欲執行兩棲作戰,必須握有制海權;確定了登陸部隊指揮官與海軍部隊指揮官之指揮關係及權責;為求迅速將登陸部隊輸送上岸,兩棲突擊輸具係使用一切可獲得之登陸小艇實施等重要之發展。 $ s" q, X+ @! R B4 z: `
M; ]; A k7 C! ]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西元1914年-1938年):
$ a5 U! U1 ~7 x
$ E& |5 t! b8 @6 D8 M3 N. ^在這個時期於戰史中記載的兩棲作戰,約有12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兩棲作戰,是1915年英軍對加里波里半島的登陸作戰,由於事前暴露企圖,致不得不實施艱苦的作戰。反之1914年英軍奧斯丁的登陸,及1917年德軍首次大規模的兩棲作戰,對奧塞爾和達哥的登陸作戰,因能祕匿企圖,故作戰獲得成功。
9 P% n3 U& }( V4 Z9 E) a
7 s# t$ a: {4 E1915年英軍於加里波里半島登陸,給予聯合兩棲作戰極大的啟示,爾後登陸作戰多以其為借鏡而加以研究改進,由其中獲致之教訓有:過去以壓制敵人水上艦隊已可滿足對運輸船的護衛,由於潛艇和飛機的出現,已擴張到水下和天空,不但加重了海軍的護衛任務,也使登陸部隊必須講求自衛處置;作戰規模的擴大,和偵察、通信設施的發達,使祕密企圖大感困難。又因陸上兵力的機動,不論在速度上或數量上,均較增大,故登陸軍對預期敵人的頑強抵抗,須以有力的兵力,一舉登陸。 , E, S7 P* ~" n' Z: a. h& `+ G) F* D( J
5 I C, B v, ^1 x! ~7 a另值得一提的就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這段時期內有了重大的發展,且對爾後兩棲作戰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美國海軍陸戰隊於1914年的早期,增建了一個小型航空分遣隊,首度將航空兵力編組於兩棲部隊中,使登陸時須同時結合空中密支的觀念萌芽。1921年凡爾賽條約簽定,將赤道以北原德屬太平洋島嶼交由日本託管,使日本因控制了大部份密尼西亞島嶼而側面包圍美國橫渡太平洋與菲律賓的交通。此時美國陸戰隊艾力斯中校奉命草擬密尼西亞前進基地諸作戰計畫,即已預測到美國未來對日本的作戰,必須以兩棲突擊的方式,攻佔密尼西亞諸群島以建立海、空前進基地,以利將海權投射越過太平洋而至遠東水域,而在有識之士的努力下開始著手研究兩棲作戰相關之問題。
0 ~3 X9 c- t1 Q$ w
# P5 r6 c1 k' c6 m: o1922年至1924年,美海軍及陸戰隊不斷在庫那支拉及巴拿馬運河區的兩棲突擊演習中,研究、試驗最新兩棲作戰技術學理外,亦開始研究各種登陸船隻和設備,以來適應這種作戰特殊的條件。1924年發展出「A」型部隊駁運船(以後太平洋戰爭中所使用的各種登陸艇的始祖)。1927年美聯合委員會正式確定了美國海軍陸戰隊擔任兩棲登陸作戰的任務。爾後幾年在參與敉平尼加拉瓜變亂任務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獲知要使步兵突擊有效,必須使用小型而有效的戰鬥組,迄二次大戰方採行了登陸加強營的編組型態,同時體認出同一部隊航空單位與地面部隊密切合作的價值,這個觀念在戰時為飛機開闢了一種新的境界。
2 J, e; s4 a/ t, [( f
, ^7 b1 B' u3 N8 I# H" ?/ r, _" v) ~1930年美國陸戰隊學校在教官巴勒德少校領導下編著「登陸作戰之教材」,次年以該校作戰幕僚為主,分析一次世界大戰中達達尼爾、加里波里戰役中各項細部情況,及與海軍大學就可能發生的太平洋戰爭現行計畫中前進基地問題共同研究,以及以海軍40年來有關兩棲作戰的各項試驗為基礎,於1934年末完成了一種執行兩棲登陸作戰必要的訓練教材,而這本兩棲作戰準則教範,定名為「登陸作戰手冊初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