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謀攻篇
1 ~" U, H' g+ E/ t, y; } b
" |% \: _$ f9 A# v- V( z主要在說明沒有戰場的戰鬥行為,倡導以最低代價,贏得最大戰果的理想,( B- D; q5 S4 |: q+ j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運用謀略的方法和外交的手段,
6 W0 f$ z; y+ L! \使敵人整個國家和軍隊完整無缺的接受我的意志,
$ m; k$ ^3 z( m# C2 }, }- @4 ]3 D也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用兵的最高明境界。
P2 H$ d. P0 j3 n, j0 D. N8 j強調「全爭天下」和「兵不頓(疲倦勞累),而利可全」。, U. @0 Z7 |. G3 | A% z1 K2 [
本篇重點在「全勝」。主要論述謀劃進攻的策略,強調以謀勝敵,
. n- ~8 f2 [, s3 V! V揭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 ; p( W& j* d# Q J8 a
4 N" k0 U+ W6 Y$ y& d
$ O8 j& I) v& m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 j6 V% q2 F& s1 K4 Y( ^
破軍次之﹔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
# q/ u6 q: @ S! `; W: t' O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
7 s4 ^! I0 u$ u; l. _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6 e" y; O0 c \- x+ ~: G【譯文】孫子說﹕一般來講,用兵打仗應遵循如下的法則﹕
* _9 A, A' I$ ?0 X: x整個地制服敵國才是上等的策略,而部分地擊破敵國則是次等的策略﹔
+ P6 [( M/ }6 U5 U5 N" J整個地征服一個軍才是上等的策略,而部分地擊破一個軍則是次等的策略﹔
2 J8 G6 z) g5 C3 T整個地征服一個旅才是上等的策略,而部分地征服一個旅則是次等的策略﹔: ?% [% M; M$ f2 B1 K; Y
整個地擊敗一個卒才是上等的策略,而部分地擊敗一個卒則是次等的策略﹔9 n2 ~# y+ Z! A
整個地擊敗一個伍才是上等的策略,而部分地擊敗一個伍則是次等的策略。
/ Y& f1 W/ w7 t' t h因此,即或作戰一百次取勝一百次,也不是最完善的計謀。
* J8 M* w7 K5 w6 P只有在以強大的戰鬥力為後盾的前提下,巧用計謀不用交戰而征服敵人,; C% M c) ]" I/ y" L' J
才是好中之好的最佳方案。
. H0 Z/ A! ^, z. j! R; X0 W5 f* k. l( ]: V
' f) s9 A7 C! o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 r# M) s8 S; N& Z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 ,% g1 S# g$ S8 I2 O& w3 U
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 m% F& ^. D4 p【譯文】可見,用兵打仗,上策是及早察明敵之政治和作戰動向,
& j/ T5 R- p+ K9 {" v$ F從智謀上戰勝敵人,即在計謀上勝敵一籌,用計謀使敵人屈服﹔; W* d% o. ^ P" I. O
其次是從外交上壓服敵人,即聯合自己的盟友,拆散敵國的同盟,- [1 l; A: I$ X; x' u) b) ? P# V& w* j
使敵人處於孤立無援的困境﹔再次便是攻打敵人的軍隊,
! q$ T5 A# g$ ^) X以武力戰勝敵人﹔而下策是攻奪敵人的城堡,' T0 P, L! K/ w0 b2 h
這是作戰中不得已而為之的最下等策略。因為攻城所需器械,+ x5 [5 J) Y4 I. ^% |# v
如櫓〈裝在車上俯瞰敵人城內情況的望樓〉和轒轀; }' z Z b) ?8 d, G; w7 D6 d! G' i! Y/ X
〈上蒙牛皮下容數十人的四輪大車〉,需要三個月才能製成,
7 m5 c% O8 b5 v8 j7 _( i構築在敵人城下藉以登城的土山,也需要三個月才能完工。' \3 t$ K, q# p. I
如果指揮攻城的將領沒等完成以上的攻城準備,% o2 x8 i4 s( d$ m5 [
就忍不住他的憤怒而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爬梯攻城,
! o4 S, Z; B8 O) F4 d其結果是士卒被殺三分之一,而城堡仍攻不下來,- {* q" t5 c ~4 [- d# ^# ~3 `
這就是攻城之法所帶來的災難。 ) L( i/ K: `8 g0 |1 r j) D# m
* [) x/ t+ N. T' D$ Z% Z. h1 q& d% f% {2 F k! p- b$ _
故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
& e1 Z+ x2 S, A, [2 ~必以 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 j9 S0 `. V7 y. A
【譯文】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不是採取用武力交戰的辦法使敵人屈服,奪取敵人的城池不是用硬拚的辦法去占領,
( b6 c9 ^2 V0 P$ N吞併或滅亡敵國也不是採取久拖不決的消耗戰。
( [) N: g8 {4 S# G' C& W因此,運用謀略迫使敵國完全降服,軍隊不受挫折而取得完全勝利,
! {/ R# g; T4 A" U9 o2 G6 @以爭雄於天下,這就是運用謀略降服敵人的法則。
# S# A! F' T( ?8 e2 m3 d6 Q0 Y! f F/ _# o
7 f/ X) r0 n7 x2 y"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
* Q- B; [( g# `少則能 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 l4 C6 E+ p \# S# b5 e" a
【譯文】如果由於各種條件制約必須付諸武力時,使用軍隊作戰的法則是﹕! [5 N2 p4 S+ x; E4 [3 M' m
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圍殲他,有五倍於敵的兵力就進攻他,
. P* \0 p2 }3 Y- {7 q) ]) @有兩倍於敵的兵力就設法各個擊破他,
) \; ]/ g" W/ H- J. O* z" Y同敵人兵力相等要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
h/ r* [$ i0 t- ]1 q; L如果我方兵力少於敵人,那就要盡可能地採取防守的策略,( R, t- U: x% Q* ~* x
如果我方戰鬥力不如敵人,那就要盡可能地避免同敵人交戰,* V$ D [. H5 o4 k; T% k1 Y
即能打贏就打,打不贏就避開的辦法。
2 A2 h5 d5 F3 j& z千萬要記住,力量弱小的軍隊倘若魯莽地堅持同強大的敵人拚殺,& g/ n' G; O+ X
不注意或不善於保存自己的力量,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5 U* L) l/ T; i. ]- h, M. h0 v8 J( ?+ @+ N: W2 ?
9 A2 u- `8 d1 k R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p/ }$ Z( ~$ ^/ J1 a1 D6 z0 C
【譯文】做為軍隊的統帥,要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支柱、君主的助手,
) u3 U8 G# Q9 x! H- f, B/ g2 ~和國君的關係是否密切,配合是否協調,往往決定國家的安危興亡。: M V+ \5 ~1 O
如果親密無間、協調一致,國家就會強盛起來﹔如果離心離德、關係疏遠,
% {0 Q: V0 p4 u- C( C* ?國家就會衰弱下去,以致敗亡。
7 \& h* W; h1 v) U( |; ?
& K4 x. O5 i, P! w
% N8 C% |' b( n) t$ Q, {! G' N* n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
; x2 @9 Z8 f6 `" c( M不知軍之不可 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軍﹔不知三軍之事,3 B" J l( W( ]. Z
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j. q* U) q% N8 E+ a
三軍既惑且疑, 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7 @5 m* R- y3 J+ F" n( `
【譯文】做為一國之主的君王,也要注意尊重統領軍隊的將領的權威, U0 J# m" x' N! Z' c3 T
絕不能憑主觀想像亂加干擾。一般來講,由於君主不了解軍隊實際作戰情況,
, r( W/ b& l" ?9 S o. F! ?而干預作戰行動的危害有三種﹕
) f& r0 E6 H; N0 [+ x$ @5 f第一種是國君不了解三軍不應進攻而硬性命令進攻,不應退卻而硬性命令後退,這是典型干擾牽制軍隊的行為。2 H' R. @; u- }( j- m* t
第二種是國君不了解三軍的內部事務〈如管理、教育、獎罰等〉而亂加于預,
( P2 [/ ?" Y$ o. `! g" }# u# \5 ?$ o這些必然引起軍隊上下迷惑不解。; i; ?5 U7 X3 p5 n
第三種是,國君不甚懂得軍隊行動因戰鬥態勢變化所採取隨機應變的用兵權謀,而干預軍隊指揮,這也必然使三軍上下產生各種疑慮。
9 a/ x7 }. D+ v一旦,軍隊上下處於迷惑不解、疑慮重重的境地,8 S. q8 F& f' A; ~
列國諸侯定會乘機製造禍難。以上三種情況就叫做[亂軍引勝],& ]7 I! o4 `- R0 F
即搞亂了自己的隊伍,使敵人有了空隙可鑽,從而導致了敵人的勝利。
8 f6 o- m) h2 k7 }" A% H: ^ ?
- C6 ? I. ]6 k4 W5 _ f/ @
3 H4 P) R6 b0 T, M% L! U: i. a( f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 者勝,
" w2 ?, @. e# z7 w% u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0 p# X2 Q8 R% }. G4 @0 h% @2 p
【譯文】興兵作戰是可以預知勝利的,但是必須以熟知下面五種情況為前提﹕
, y/ E3 W7 }' s+ y一是敵我情況瞭如指掌,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打,# K8 I T: H8 M8 o
具有了這種準確判斷力,就會取得勝利﹔
" f) E2 U- ~% t二是既能指揮大部隊作戰,
: r0 H$ [+ `! O3 Q也能夠指揮小部隊作戰,具有這種應戰能力就會取得勝利﹔
* I( k4 k$ o" Z+ O) a& D# y$ }8 [三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三軍上下同仇敵愾,就會取得勝利﹔
. O2 D [6 a I! q3 \- @四是以有戒備的軍隊對待防禦鬆弛的軍隊,具有這樣條件,就會取得勝利﹕/ z' f. A! y! ]4 u" Z
五是將帥具有指揮才能而且國君不干預牽制,就會取得勝利。& o. _4 R' H o" l: H
以上這五條原則就是預測勝利的依據。 " O% H6 }( G% `
- w0 c8 t: u* H
, ]2 q! V" W0 v1 l2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 E9 Y5 M! q) w不知彼不知 己,每戰必貽。 * _' v# i5 y, t) r1 A T
【譯文】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既了解敵方情況又深知己方狀況,3 `, T# y# Q( Y, Y& O, W: A
每次作戰都不會處於險境,更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情況,只熟悉己方情況,! S" _$ }: d% U8 v
打起仗來勝負各半,既可能打勝,也可能打敗﹔既不了解敵方情況,: K! E9 _0 s- K* r7 f( O
又不熟悉己方情況,每次作戰都會處於險境,一定要吃敗仗。 % s: I+ x/ ?7 f! X& {
) O' @& }9 L a) @) M u
' V9 U. C! M% S' M, x% u
第四形篇
4 f1 Y) {/ d2 O$ `2 ^8 n. w& k8 c# K, t i1 Q
說明攻、守勢作戰原則,提示增大勝算的法則,, Y: ]! Z7 V2 K4 E/ t" g
運用「度、量、數、稱、勝」五種思維要項和程序,形成軍事優勢。4 \- U3 g r0 O
特別是在政治、軍事、經濟、精神各方面,應完成充分的準備,
. S j& t. F8 z, [; d8 y奠定絕對優勢之基礎。同時應加強備戰,力求在戰爭準備和戰略態勢上,
% I: A* T7 y& E) O/ d* z能制敵機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本篇重點為「先勝」,
$ O+ {* k" g/ t( p$ l即從敵我軍備形勢的觀點,論述軍隊作戰首先要使自己先立於不敗之地,
. {- W) v7 f# X9 k然後尋求敵人的可乘之隙,以壓倒性的優勢,打擊敵人,, j# T+ ?- `9 ^5 T! E. l
達到「先求自保而全勝」的目的。
& u2 g! r2 z* R/ H- M, Z7 F
, u1 X+ M: @9 z2 f: [. r
5 p3 ^- U& R* {% ?- B" N. q; |
% D6 J: D& e' L, @( P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侍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 ]6 }. z8 z5 A a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1 x% D% r7 H, W* r9 E7 R【譯文】孫子說﹕古代善於指揮作戰的人,首先要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 b$ `5 A5 L) _; K4 D! {3 W" W
以此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有利時機。創造條件不被敵人戰勝,主動權在我方,5 {/ h' t$ C2 P. w
敵人可能被戰勝,在於敵人使我方有可乘之機。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 o, j8 t- F' b' h7 V1 a
能夠創造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但不能使敵人必定被我戰勝。
0 q3 J- s2 N- k2 j# A可見,勝利是可以預測的,但在不具備戰勝敵人的條件下,* m$ d/ D6 p7 k3 f. ^$ J
絕不能依據自己的願望去硬戰強攻。
) E. D" I1 K+ H, a% H; A8 d
: A; u1 m. R* m+ Z& n; H5 V( ?( H2 ]" Z. [4 [5 V- b2 O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
: x2 P* @& A( G5 c' P' H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W# N, y2 ^4 G& Q! S8 E
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3 [3 n& Z% D; [; A' K# v
【譯文】我方之所以不能被敵人戰勝是由於我方防守嚴密,
( o, c) {8 R, \% D3 d2 p& O! M不給敵人可乘之機﹔敵人可能被我方戰勝,
0 ]# X7 P. W4 E O是因為敵人有可以被我利用的漏洞,使我方具備了攻打他的條件。
* Z: I' X5 N' l* U, ]我之所以採取守勢,是因為敵人兵力有餘﹔
0 j: ?7 C6 b- X( S7 Y之所以採取攻勢是因為敵人兵力不足。- \# E O4 p7 B( d6 E2 T
故此,善於防守的軍隊,像隱藏在深不可測的地底下那樣,( }2 r( L" |/ e" |
使敵人無法窺視其行蹤﹔善於進攻的軍隊,( ^ P& \) ]0 p* J' P
像行動在高不可攀的天上那樣,使敵人無法戒備,正因為如此,
; K/ ?& [7 \( B) C' }# L8 Z防守必能保全自己,進攻必能取得全勝。 . O3 k% m, Z$ |; |1 t
6 C& g I" v6 o( e* v+ ]. \) F
& }7 D- v6 s) q" k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g% t: d1 O( H) A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5 q3 A/ h2 N. R
【譯文】對勝利的預見不能超過一般人所知道的,並非高明之最﹔
" j3 K; _5 v. ]* i$ ^通過艱苦的作戰而取得勝利,即便是被天下人稱道,3 e3 K* P" X* b I2 A
也難以稱得上是優中之優。這好比是能舉起一根毫毛算不上是力氣大,5 E: T. s1 ~6 N& [
能看見太陽和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聽得驚雷的轟鳴算不上耳朵聰靈一樣。
$ [& Z) l4 K3 x古人所說的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取勝於容易戰勝的敵人," z7 q) x, i b( N+ s; b
即能夠運用計謀,抓住敵人的弱點,發起攻勢,就容易取勝,* G t% p0 C, [; Y* r, A6 L" q( ]
既不用反覆部署,也用不著大砍大殺,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勝。8 H. y* F$ ]: W8 g
故此,善於作戰取勝者,既沒有奇異的勝利,顯不出智謀之名,3 a. T+ {; W5 R0 U5 ]/ Y
也看不出勇武之戰功。他取得的勝利沒有差錯都是建立在必然的、
& b9 k1 L) G) B" o, J. v確有把握的基礎之上。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所採取的作戰措施是勝在必然,
% Y' d1 Z- ^9 y% \ c$ e他所戰勝的是實際上已處於必然要失敗地位的敵人。 r: u3 M' Z. Q9 u
% X" [5 U$ B5 \- @! Y. A: |
7 ^0 J- B; f" A* T3 g+ Q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 n6 M( T. D) ~+ N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3 ]3 a9 b% o4 [; {% W
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R0 L [( S, D1 [5 L8 `
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 L# B7 z7 s& g' E# |7 m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6 F# E3 e w& T, C8 [
【譯文】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設法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O: l& W: K+ M/ B7 f5 h4 U
同時又不錯過打敗敵人的良機,由此看來,勝利之軍總是先創造取勝的條件," U3 g1 \ M7 }" N0 r) V4 U6 ~
爾後才謀求與敵人交戰﹔而失敗之軍則是先盲目地首起戰端,
# m u+ n$ I M9 t8 }' x; @爾後將勝利寄託於僥倖。善於用兵的人先從各方面修治不可勝之道,- z: z! i4 {$ c) k" ~+ `. B! M- ?2 I
確保法令的執行,這樣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宰,! B. ]7 P1 a* h- G9 T q
把致勝的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 W' h1 {6 i9 T# h
' [6 A* h5 q/ `: }. W9 f7 L* E6 x5 [3 i' m: _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 b4 z% Z+ Z# T+ z% k) h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 X! ~9 V* B: f1 k- q* P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勝者之戰民也,
" @. w; d/ } {% {1 ^+ p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 Y3 j! a: x' F/ U- ^7 }6 O a
【譯文】兵法說要注意五種情況﹕第一叫做[度],即國土面積的大小﹔
. F' o! C& j3 k- V `; m# {2 r第二叫[量],即國家物產的多寡﹔第三叫[數],6 U1 `' g: x4 {8 l0 j
即敵我雙方可能徵召和供養的兵力數量﹔第四叫[稱],
) I: D! v* A. U* V3 ^7 F' O$ H- I即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權衡﹔第五叫[勝],即判斷勝負的可能性。
8 x) P- ]; `: _' y" M& G+ D& y, l; M對雙方國土面積大小作出判斷形成[度],由此而得出物產多寡的[量],
6 ^" G0 p, Y7 {根據物產多寡來確定可能動員和供養的兵力數量,根據雙方兵力的數量,7 E! w- z" r6 U: ]. c8 B
進行權衡對比,根據雙方力量對此判斷戰爭的勝負。
" \+ r w% D$ H" d所以,勝敗兩軍相較,實力是相當懸殊的。. W9 E$ d: }6 a" H& E. w4 U0 Z5 D8 a
不妨以一銖和一鎰作對比。一鎰比一銖重五百多倍。
k, D3 |: E3 x* p- ^9 M6 B# D勝軍比之敗軍好以以鎰比銖﹔敗軍比之勝軍好此以銖比鎰。* q; P. V/ _7 _
勝利之軍在指揮士卒作戰的時候,就像從八千尺的高處決開溪中的積水一樣,
' A( h- w+ Z, l9 s! W% i* f其迅猛之勢是難以阻擋的,其強大的軍事實力是戰無不勝的,
( D* G! ]6 j. a2 t這就是軍事上[形]的生動體現。 3 ~2 E! N" _* b( w- `. Q7 j
8 h* x4 `, J2 Y0 _* o第五勢篇
3 E$ C/ t0 p& ]& T% X0 L6 D L
0 R7 z% a4 n' q% p% q* f6 K說明「勢」的運用,編制、陣法、指揮、組織等為發揮「奇正虛實」
% C) T6 c+ p o( O. }以制勝之工具。尤其將「奇正」作循環無窮配合運用;0 _& T9 t n9 B& A8 v9 p6 f3 d# O+ ?
其次須運用軍隊運動的兵勢;要「勢險、節短」。# Q) J/ g |& p( L
本篇重點在「出奇致勝」,主要論述在軍事實力的基礎上,+ S r& p2 z7 d. L. E& J
發揮將帥的指揮才能,造成和利用有利態勢,出奇制勝地打擊敵人。
( O: M& E n q l0 L
+ ]' d* M) V6 V% O& Z) }8 L( t- C- O5 X4 `3 n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 眾,. [! s% @; ?5 J
可使必受敵而無敗,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k( j# {: k- W' d
【譯文】孫子說﹕一般來講,治理人數眾多的軍隊像治理人數少的軍隊一樣,5 z( e+ I1 f- E0 r: G0 d! g
這是軍隊組織編制方面的問題﹔指揮大部隊作戰像指揮小部隊作戰一樣,
: o( o' _( V3 L$ Y! I這是通信、聯絡、指揮方面的問題;率領三軍作戰,5 _3 u0 q4 J2 U8 b7 w8 z
即使全軍遭受敵人突然襲擊也不至於失敗,這是[奇正]的運用問題,1 O- B4 [. U8 r: ~' ]
即所謂奇,是指靈活運用出敵不意等戰法,
) h0 N: K. O! B ~( W V) V所謂正,是指正規的正面迎敵等戰法﹔
! Q2 L5 s) }4 r: s7 M0 X- @! s e4 V軍隊的進攻要像以石擊卵那樣一下子粉碎敵軍,所向無敵,
; ^1 ]9 V, s' m7 o& O這是[虛實]的問題〈虛實指戰鬥力的強弱、優劣〉。 9 d5 d( M5 a% z* X* z- Z
2 ]3 Q) s! F3 B8 D4 s% q- U
" k8 y, i' ]0 {2 ]* L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C9 e5 B9 q% f8 g4 D8 t( D0 Y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 , u/ ]8 G. {) o0 Q8 I( z
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 變,
1 }( f. t! A% o0 [6 D& `9 C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之也。# n+ \+ V( _# O0 }4 G
奇正相 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3 n' m5 Y9 P& J
【譯文】一般來說,作戰的方法是,用正兵擋敵,用奇兵取勝。
1 o- r+ ^ r9 x2 H所以善於出奇制勝的將帥,他的戰法就像天地變化那樣無窮無際,: R. m3 [& X( n
像江河奔流那樣不竭不息。周而復始,日月落下去,又再升起,- V- }1 u$ v3 p: d1 h6 E7 d! W2 d
這就像日月運行一樣往復無窮。
0 ?, t' H% S ^. Y5 S2 r死而復生,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樣過去了,又再回來。
1 z7 }" k) ~' T% K音階不過宮、商、角、徵、羽五音,然而五種音階的配合變化,
; \ r1 c7 r% m; w/ D0 B卻會奏出聽不勝聽的樂曲來﹔顏色不過青、黃、赤、白、黑五色,7 @2 I. j. d5 V3 |% U8 v5 }
然而五種顏色的配製變化,卻會描繪出看不勝看的色彩來﹔
+ q) D) H. K" s! v& }% l& w+ d( d, O味道不過辣、酸、鹹、苦、甘五味,然而五種味道的搭配變化,
, K' g7 U1 \+ L/ l: ~6 [( j. M卻會產嘗不勝嘗的味道來。作戰的基本戰法不過奇正兩種,* b1 h4 {9 S' x2 H
然而奇正的配合變化,卻是無窮無盡的。5 C5 d/ b" U" l* @& M
奇正相輔相生,奇可生正,正可生奇,奇正變化不可窮盡,
% g" _1 f8 Z R2 @- ]這就像圓環旋轉那樣,無頭無尾,誰能窮盡它呢? ) H! W4 y9 T$ [8 ]: l
# |) M c8 H4 v" W3 Z0 S0 P# `. o
. n6 ?8 i0 y, l! ~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8 m' n( _8 @ q! x" \/ z4 J$ F
是故 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張弩,節如發機。- h0 x% q* U3 l; S0 ~
【譯文】湍急的流水以飛快的速度奔瀉,致使石頭漂移,, o' r' K, M( M1 I; q2 T
這是由於具有巨大沖擊力的水勢所使然﹔兇猛的鷙鳥,以飛快的速度搏擊,
7 ^0 O' A" R+ N: q* Q以致能捕殺其他鳥獸,這是由於牠能控制時機、節奏適度所使然。
( O; c" c5 g9 i! m* y因此,善於指揮作戰的將帥,他所造成的態勢是居高臨下、勢如破竹,- }2 n; Q+ {5 B% P2 k7 s$ j
他所掌握的行動節奏是短促猛烈,猝不及防。這種態勢,8 M( a/ D2 w9 p) ?
就像張滿的弓弩,這種節奏,猶如觸發弩機。 ! @* @" {) A8 A0 g' g3 F$ l V
; o/ ^/ y; T X% o# f* `+ Z' g# P, l+ T1 A' g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q, A/ z' H5 L7 p4 N( ~
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 R2 R6 l; ?, r: F- f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動之。
& ~: X* q6 P+ ^【譯文】旗幟紛雜,人馬眾多,在這種混亂狀態中作戰,
, i1 L W4 N% u" G: }" Y必須保持自己部隊的鎮靜而不亂﹔戰車轉動,人馬奔馳, y9 L1 T6 j2 Z6 S F4 p! Y
在這樣渾沌不清的情況下打仗,必須把部隊部署得嚴整、靈活,9 M8 _( `, K9 H7 S' T, {( m" C
四面八方都能應付自如,使敵人無隙可乘、無懈可擊。# |3 r% v0 C4 E7 x5 A0 e
向敵人示亂,是由於己方組織的編制完整。
# Y7 A5 D5 W5 z" Z向敵人示膽怯,是由於己方具備了勇敢的素質。 # S, J/ U# ~0 M8 n- w
向敵人詐示弱小,是由於己方傭有強大的兵力。
3 E+ ~4 n# C) i, l f% g治或亂,是編制、組織、指揮的好壞問題﹔8 j: j# j0 e3 f a7 r- Y3 k
勇或怯,是態勢優劣、氣勢盛衰的問題﹔
) u' K7 X) x- g, M3 a強或弱,是軍事力量大小的問題。( f2 Y- l! G& n5 d9 R
所以善於調動敵人的將帥﹕向敵人示形,做出某種姿態即以假象欺騙敵人,6 K& L" w0 d( A/ H7 I$ U
敵人就會信以為真而聽從調動﹔用這些方法引誘調動敵人,: @8 L! @ l* A% f; m
使敵人上當受騙,用重兵設伏以等待敵人,掩擊消滅他。
2 ]' v5 L% a) S" Y1 v+ O7 c7 a5 B4 M, m0 H
+ L, Q5 Q- b4 o+ P; [5 z
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 V* P: K" h/ s. m
任勢者,其戰人 也,如轉木石。
; ~- f, V9 C! G& S! ]2 H( S# b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7 \) s5 \+ s/ r' y; q
故善 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4 D# a5 f' D. s* g3 a3 |
【譯文】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將帥,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全局有利的態勢上
7 g: N8 M# ~5 u* K1 K H1 A0 c `尋機戰勝敵人,而不放在對下屬人員的依賴和苛求上,, k" `3 F! B" U- i0 ~; i j5 W% f/ [
因而能夠選擇勝任的部屬,充分利用有利的態勢去奪取勝利。
0 i& a8 p$ I1 D U0 r! l善於利用有利態勢的將帥,指揮士卒作戰,就像滾動木石一樣運轉自如﹔
: D* j. x0 i5 V+ X3 W木頭和石頭的共同特性是﹕把它們安放在地勢平坦的地方便靜止不動,
7 z- T3 H" L* z i1 y" v把它們安放在地勢陡斜的地方便轉動滾移﹔方形的木石就比較靜止穩定,
) G/ ?; Z* G7 P, J圓形的木石便容易轉動滾移。
" c1 T D1 n* V% ?# i所以善於指揮士卒作戰的將帥所造成的有利態勢,
: [7 z% P' E: M" _1 H+ k就像從八千尺高的山上向下飛滾圓石那樣,迅猛不可當,1 z" D: ~. x+ C, m
這就是軍事上所謂[勢]的要領。
/ H; r$ W4 f' B- z6 E5 D9 q* O7 J9 o0 t" z. A2 c4 r
[ Last edited by 陸戰憲調士官長 on 2005-7-25 at 01:53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