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弟我轉載的一篇新聞頻論.在外島當兵如碰到戰端.一定是決一死戰決不後退想退也沒有路可以退...5 ?: e3 L* f2 ]$ `) P: {6 B7 ?6 I
調整“外島戰略”旨在圖謀“決戰境外”,外島變成臺軍實施“先制反制”作戰平臺是政治考量一但發生戰端先發置攻擊癱瘓敵軍重要設施- @3 P. O4 W' h) E5 R4 k
第一點.先要解決武器保養與兵力訓練問題裁撤之後連隊面臨的是兵力不足.衛哨以及防區構工問題.
. \$ k8 K" v) w; u! p L第二點.外島兵根本都是被放棄狀態.在86年期間我服役就感覺到無論裝備損壞.都很難申請的到跟新如發電機.兵器零組件.車輛.無線電* q" o" S/ m" o% @0 v1 Z
雖然以下文章是真是假不我們老百姓能決定的還是看看吧
# l! B# A$ t3 f2 m: V
" b8 ^5 k$ o7 S6 y( |% l( W- J7月23日,台灣多家媒體披露,11月份台灣當局將再次進行金門裁軍,除了大幅壓縮金門駐軍規模,還將全面降編島上各級部隊。人們關注此消息的同時,不禁要問:台灣當局此舉是向大陸釋放善意嗎?或是包含著更深層次的軍事和政治目的?
% ]6 T9 @1 C: b/ M3 L7 H 金門駐軍變遷1 v" ]$ U1 r6 T' D+ l# F
! G: ^" h& S/ d& [6 A
金門距廈門最近的地方僅2.3公里,但距台灣本島將近280公里。金門地理位置特殊,一度是兩岸軍事對峙的最前沿,島上遍佈軍事禁地,一直籠罩著一層濃厚的軍事色彩。' ?& X d/ \+ L$ ?
6 `6 e4 X2 d+ f& X2 q5 }( \# { 上個世紀50年代,國民黨軍隊將金門作為“反攻大陸”的跳板,在島上部署了重兵,駐軍規模一度超過10萬人,1988年前均由上將出任“金門防衛部”(簡稱“金防部”)“司令”。但是,隨著金門戰略價值不斷降低,臺軍開始逐漸縮減金門駐軍規模。1987年台灣“解嚴”以後,金門兵力逐漸降到5.5萬人。1997年7月至2001年7月,臺軍實施“精實案”,金門兵力逐漸減至2.5萬人。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提出所謂臺軍在金馬澎等外島地區進行“火力換兵力”的調整,通過實施“精進案”繼續縮減金門駐軍規模。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臺軍進行“精進案”第一階段,金門駐軍降至1萬人左右。2005年7月至2008年底,臺軍實施“精進案”第二階段,今年11月份“金門裁軍計劃”便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2 m# s+ E; t$ C
! b7 X$ v9 h; ^7 [ 此次金門裁軍包括:“金防部”由“軍團”級降為“軍”級,指揮官編制從中將改為少將,與馬祖、澎湖、花東同一級別,總兵力降到5000至7000人,僅約佔頂峰時期駐軍數量的1卅20。其中,“金防部”炮兵指揮部、金東119旅、金西127旅,分別降為“金防部”炮兵群、金東守備隊、金西守備隊,指揮官均由少將降為上校;“聯勤”金門支指部指揮官也由少將降編為上校;“金防部”保留烈嶼(即小金門)守備區的少將指揮官編制,主管小金門及大擔、二擔外離島防區防務。4 ^* o, H8 K7 A5 i
夢想“決戰境外”
/ P' P9 y. m+ R0 G4 F J* T! x9 i# M! j8 V8 ^" N1 K- ~4 R g H
台灣當局有計劃、有步驟地調整外島駐軍編制與規模,有軍事、政治等多重考慮。9 e* }6 s/ j8 z2 h
# O. G2 O* ]6 @* V- k: c+ F
調整“外島戰略”旨在圖謀“決戰境外”,外島變成臺軍實施“先制反制”作戰平臺。軍事分析人士指出,“金門裁軍計劃”再次體現了台灣當局一些深層次的戰略目的和考慮。
) G0 d* w# U% d, U' O
- t3 i; x! y+ f. o) e 首先,儘管對金馬是否完全非軍事化、金馬戰時要守到何種程度等問題,臺軍內部意見仍然不盡相同。但是,從臺軍降低金馬防衛部層級、取消兩防衛部旅級單位以及將金門唯一的裝甲打擊力量(584裝甲旅)調回台灣本島等舉措可看出,臺軍“戰略收縮、力保本島”戰略和金馬駐軍“縮減而不盡撤”政策逐漸成形。同時,表明未來臺軍在強化外島威懾力量同時,將大力加強本島防禦作戰體系。7 v3 m1 Q# @3 ^6 d' t, r. z
5 F0 {, ~' s. V6 j( W X
其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臺軍在進行金門裁軍的同時,卻持續在外島部署先進遠程武器,揚言要將火力提高1.5倍。臺軍這種對外島進行“火力換兵力”調整,與陳水扁當局推行“決戰境外”戰略是一脈相承的。台灣當局借此不僅希望外島能夠為本島的防禦作戰爭取更大的防禦縱深和預警時間,更希望將外島打造成“威懾大陸”的基地及實施“先制反制”作戰的平臺。眾所周知,陳水扁上臺不久便提出“決戰境外”的構想,將臺軍軍事戰略由“守勢”轉向“攻勢”,把“先制反制” 作戰視為“實戰威懾”手段,並提升至戰略層次。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臺軍將擁有縱深打擊大陸目標的武器視為“拒統謀獨”的救命稻草。臺軍在縮減金門駐軍規模同時,卻持續在外島部署先進攻擊武器,就是為了彌補導彈射程不足的弱點,歸根到底是在落實“決戰境外”戰略。
* S( j2 Q" g5 h) B
3 j5 M/ j" o( w4 d( Y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臺軍“外島戰略”曾發生過數次重大變化,每次變化都有著深刻的軍事戰略背景。顯然,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反攻大陸”,到90年代的“守勢防衛”,再到陳水扁上臺後的“決戰境外”,外島尤其是靠近大陸的金門、馬祖,已從臺軍發動“反攻大陸”行動的跳板,逐漸演變成臺軍實施“先制反制”作戰的平臺。! O, o- c! n* o E
+ _# D+ L1 H0 G$ E; _! B& q 企圖“劃峽而治”
; } a, L3 j; R7 N0 m4 e7 C9 t
3 J. @& U# |# B; _5 o8 n 金門裁軍除有戰略考慮還有政治目的,不僅是軍事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 |- D. W& }8 E0 S7 [8 L& c: U" e# ]( O, K7 Z1 ^/ _& B9 C
縱觀金門裁軍計劃出爐與實行的全過程,不難看出台灣當局對外島戰略地位愈來愈傾向政治思考。有分析人士指出,近年來,陳水扁當局加大推行“台獨”政策,加快推進“去中國化”進程,金門裁軍並非向大陸示好,而是有意脫離接觸,甚至捨棄金馬,固守臺澎,實現“劃峽而治”,真正達成海峽兩岸“一中一台”、“一邊一國”的企圖。
6 ^, B4 M( w$ u0 p. q6 C- J% R0 \3 b+ w$ H$ q5 u; b+ b! U
其實,早在陳水扁上臺之初,由其智囊所寫《“國防政策”白皮書》中便有專章討論金馬駐軍問題。該白皮書認為,外島駐軍的存在妨礙“台獨”發展,因為外島與大陸往來方便,經濟向大陸傾斜,外島將牽制“台獨”的發展,如果台灣沒有外島地區,即可斬斷與大陸臍帶關係。當然,台灣當局也考慮到若沒有外島,解放軍可自由出入台灣海峽,必然壓縮台灣防禦空間。在兩難情勢下,台灣當局的算計是:上策是外島成為軍事中立區為台灣提供屏障;中策是默許外島成立自由特區(或自由貿易區),並將駐軍內調回臺,改由警察或海巡人員接管,如此台灣對外島不必負擔過多軍費,內調回臺部隊還可以強化台灣本島防禦;下策是強化外島火力配備,結合當地後備部隊,配合台灣派遣基幹部隊全力防守外島,將外島視為台灣防務第一線。: p0 z. b0 W( p/ A) ~! M5 K
8 b: Y6 E# q, h) G" e6 V7 A+ j3 a. h 目前,臺軍高層對於是否從金門完全撤軍意見並不一致,為避免被外界認為“棄守金門”,一定時期內台灣當局仍會在金門部署“些許象徵兵力”。( @+ @# M) ?, y
* `) @9 }: ^( c# B0 T. \% x1 C 對於台灣當局“外島戰略”調整,一些美國防務專家認為,陳水扁當局變換花樣玩起“外島軍事牌”,一方面提出所謂“金馬非軍事化”的概念,不斷縮減金馬駐軍規模,實現靠近大陸沿海島嶼非軍事化,另一方面又暗藏殺機地在外島部署多種攻擊性導彈,威脅大陸縱深目標。台灣當局此舉只會將兩岸關係更加複雜化,是危險且不負責任的做法。(人民日報海外版、鄧允光 作者係福建省台灣研究會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