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張自忠將軍的犧牲也是國民黨軍隊派系鬥爭見死不救的結果。在張自忠殉國的宜棗戰役中,雖然貴為三十三集團軍司令,指揮三個軍,但張自忠能夠指揮動的只有他的老部下,就是三十八師改編的那個軍,總數不足1萬人。在戰役過程中,其它兩軍不聽指揮,見死不救,使得張自忠指揮一個軍東奔西突,最後陷入5萬日軍的包圍圈。出現這樣的結果,蔣介石的指揮失誤是一個原因,張自忠決心赴死是個一個原因,但國民黨派系鬥爭絕對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又是一個來亂的言論
首先要知道,第五戰區司令官是誰,就是李宗仁
戰區司令官負責指揮調動部隊的,而不是國府的委員長要負權責
李宗仁最後卻是投匪,當然這是事後的事[dabin12]
張將軍擔任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後,即駐防襄樊一帶,成為第五戰區機動部隊。民國二十八年三月,敵人進攻鄂西,以第三,第十三,第六十三師團及騎兵旅團,進犯隨縣,棗陽,正是張將軍防區。不待敵人來攻,自率兩團健兒渡河迎戰,在鍾祥境田家集與敵人遭遇,大破敵軍,擊斃日寇聯隊長三,傷旅團長一;傷敵一萬三千人以上。殘敵狼狽潰退,是為抗戰史家所謂【鄂北大捷】。張將軍以一對十,竟奏大功。到了二十九年(1940年)五月,敵人又集結重兵再犯襄樊。張將軍指揮部隊扼守襄河與敵對峙,在方家集已打了一次勝仗。假若換了一個普通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原可以敷衍過去。但張將軍不是那種人,決心要渡河找敵人打,當時他能控制的部隊只有三個團,其餘部隊均分散各隘口,不能抽調,本來不應當冒險出擊,但是張將軍卻不顧一切,五月六日晚致書副總司令兼七十七軍軍長馮治安一函:
臨行前張自忠寫了封信給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內容是:
「仰之我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38D、179D取得聯絡,即率該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設若與179D、38D取不上聯絡,即帶馬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做好做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小兄張自忠手啟五月六日於快活鋪」
張自忠渡河之後,便與第38師與第179師取得連繫。由於日軍第3與第13師團已於8日會師,第39師團亦已占領棗陽,於是張自忠在11日親率部隊往北追擊(此時張自忠所指揮的部隊共第38,74,179,180等師,與騎兵第9師,共5個師的番號,但戰鬥兵力僅2萬人),以求截斷日軍退路。為避免此一結果,日軍第13與第39師團便往南正面攻擊張自忠的部隊。13日,由於第179與第180師為日軍所阻,因此張自忠命第38師為左縱隊以接應第179師,他率第74師與騎9師的四個團為右縱隊,以接應第180師。日軍以第39師團攻擊右縱隊,在15日將張自忠與第74師圍於南瓜店,16日所部損失殆盡,為日軍所殺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堂堂一個總司令戰死,消息傳到重慶,蔣委員長大為震撼,同時也懷疑何以總司令戰死,副總司令,軍長,師長均未陣亡遂下令徹查,並嚴令找還張將軍忠骸,否則重辦高級將領。繼張將軍任五十九軍軍長的黃維綱,奉令後親率部隊再渡襄河搜尋,終於發現張將軍墳墓,乃將靈櫬運回重慶。蔣委員長親臨致祭,撫棺甚哀,政府大員一律臂纏黑紗登靈船吊祭。市民前往者更絡繹不絕。
資料來源:飛耀四海
為什麼大陸對國軍將領那麼熟知,我認為這是篡改部分歷史所致,以凸顯國軍內部分裂,信仰思想上的不同
以此來對照人民解放軍的堅貞信仰與共產思想的完美性
話又說回來,國軍將領在抗戰時期,張將軍最高殉職的將領,反觀八路軍/新四軍呢???
不必要所有的說法都是:蔣介石的指揮領導無方或者派系鬥爭,保存實力等等之言論
你若是還有疑問,你可以去了解一件事情,說起來還真難過的事情
1947年7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的「七七」纪念日对时局口号中,该文告提到「……惩办一切破坏停战协定发动反革命内战及在战争中残杀人民的战争罪犯,缉拿这些罪犯交人民法厅审判…
你可以看到這些戰犯名單,哪個不是都是抗日的高級將領,竟然被列為共產黨的"戰犯"名單
現在去舉起"抗日英雄"的大旗揮舞,真是殘酷的對比[dabin11]
[ 本帖最後由 張致華 於 2008-11-13 12:57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