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 | ROCMP Forum

對岸的新话字典

[複製連結]
bad700700 發表於 2010-12-27 20:5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檢視: 20938|回覆: 23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潘晓凌 实习生 范承刚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雷磊 发自北京 2010-12-23 11:57:56

"从1953年至今57年,《新华字典》发行逾4亿册,无论从发行量、普及面、影响程度,还是读者忠诚度来看,它对中国人的意义类似于圣经之于基督徒。而它营造的新话系统也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烙印"

爱女生,更爱祖国

无数中国人的人生第一次都与同一本字典相关。
男生甲的第一封情书写于小学四年级,为了搞清楚“爱”与“喜欢”哪个更精准而不得不求助《新华字典》。而答案却让他更纠结:字典上,“喜”和“爱”都是 “对人或事物有真挚的感情”,比如:爱祖国、爱人民;当然还有“爱惜,爱护”的意思,但用于向女生表白好像不是那么靠谱,因为对应的举例是:爱集体爱荣誉。

男生甲怎么也无法将集体和荣誉与自己体内的荷尔蒙等同起来。

男生乙第一次对于敏感词的追根问底也来自于《新华字典》。他用这本字典研究了所有带“女”与“月”字部首的字,这一不可告人的癖好最终止于对“胴体”的探窥。字典上,这个让男生乙第一次产生生理反应的词被解释为:躯干,整个身体除去头部、四肢和内脏余下的部分。

在私底下,许多遭遇青春期的男生都承认,当年都曾厚着脸在这本字典上查找过“敏感词”,只是答案都不太给力——

比如,“性”只是“男女或雌雄的特质”;“精液”就是“雄性动物体内的生殖物质”;而“生殖”,也就是“生息、滋生”……同志丙生于上世纪60年代,打从他懂事起,同志就是社交场合上最普遍的称谓。尽管在这本字典上,同志是“志趣相同的人。特指在政治上立场和见解相同的人”,但他与所有同龄人在情书或公开场合里都情愿彼此“同志”。

同志丙对这本字典的几乎所有释义及例句都能如数家珍,只是在若干年后,同志丙在指导儿子写作文时,常常感慨词不达意。

比如,在向儿子解释“颠沛流离”与“倾家荡产”时,熟悉的两句例句便脱口而出:旧社会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地主的剥削使农民倾家荡产。但儿子却不买账:现在不是也有人过着颠沛流离、倾家荡产的生活吗?

同志丙一下子哽住了,不仅如此,当年的例句在儿子现在使用的版本上也已经不见了。“我就像被自己的证人掴了一嘴巴。”他说。《读库》主编老六念大学时甚至想在字典里找到关于“毛片”的解释。但他最终沮丧地发现,字典里解释欠妥的词太多了,如果真信了它的说法,你简直就找不到还有什么下三路的事儿是不淫秽的了。

当然,这只是台面下的小动作,在交给老师的作业簿上,我们说话的腔调始终规范且整齐划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的小学始终热衷组织的查字典比赛。

就拿一次春游来说:天空,总是“万里无云”的;走过的路上,必定是“载歌载舞”的;心情“兴高采烈”是必须的;见到五星红旗,立即想到是“烈士鲜血染成的”。

最后这句差不多拉近了共和国几代人的距离。在他们印象里,“红”在字典里是“国旗底子的颜色”,后改为“鲜血一样的颜色”。

这句话是这本字典对几代中国人所产生的植入骨髓的影响。

今天,就要配给你了

从60后同志丙,到80后男生甲乙,再到生于90年代同志丙的儿子,上小学语文课的第一天都曾被通知:请同学们尽快去新华书店买一本《新华字典》。

从1953年至今的57年,《新华字典》发行逾4亿册,这还不包括盗版的。无论从发行量、普及面、影响程度,还是读者忠诚度来看,它对中国人的意义都类似于圣经之于基督徒。想想有多少人的名字是父母翻《新华字典》查出来的就知道了。

当然这只是流于表面。在过去的57年中,《新华字典》10次修订,修订频率及释义变幅严重影响了它的稳定性与普世意义。

不过,在仍处于快速发展中的转型期中国,这本既讲政治又随波逐流的字典其实并不让人感到太惊奇,它只是浓缩了这个国家过去60年所摸着石头趟过的河。

用过《新华字典》1953年首版的同志丙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认为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在国际上是除中国外最强大、最重要的所在,因为在字典各国首都、面积、人口一览表中,社会主义兄弟们全都占据了最前面的席位,一长串资本主义尾巴国追随着我们。

首版《新华字典》的编撰者大多数已经作古,曹先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首版编撰牵头人魏建功的学生——认为,53版的“新话系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知识分子自觉主动的政治热情,并非受到高层的授意。

那时候知识分子主动投进新社会的洗澡堂,涤尽旧社会的思想污垢,这当然包括旧时期的封资修以及小资产阶级的缠绵悱恻。

从第一版开始,《新华字典》就以“新华”的视角系统性地创造新话,重新划分世界地理与历史,将“旧社会”与“资本主义”切割开来,按字典上的例句,叫做“划清敌我界限”——

作为新话,“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马克思的重要理论全都收录其中,在新话系统里,连“娶”、“嫁”、“媒” 都成了旧社会的产物,“配”,才是“男女结婚”的新表达;“乞丐”什么的全是剥削制度下的毒瘤,因此在“新社会里再也看不见蓬头垢面的乞丐了”;美帝国主义“卑鄙无耻”,尽管“一见中国人民志愿军就吓得打哆嗦”,但“这笔血债一定要偿还”。

“敌我”的三八线遍布字典各个角落,即便是“淋病”,也只“在资本主义社会很常见”。

这套新话系统所构造的世界观与幻觉持续被当年的报纸、电视、广播所不断强化。并且,新中国政权初建就将文字改革委员会设为正部级机构,前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主任韩敬体认为,这足以体现新政权对语言建设的重视程度。“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同志丙说。

一颗红心累不死

如果说53版的《新华字典》是知识分子主动的“思想洗澡”,而到了71版的时候,《新华字典》已经全面被工农兵来营造了。

曹先擢的另一个历史身份是《新华字典》71版编撰小组副组长,组长是工宣队与军宣队的干部,以体现“工农兵营造话语系统”的时代要求。

时代要求编撰者将“封资修”全面赶出字典。比如,被划分为“剥削制度的产物”包括:婊、娼、妓、嫖、妾、宗祠、寺庙、伦常、典当、掮客;还有比“封资修”略显进步的字词,包括官、自由、民主。

若干年后,同志丙被公派到当年在《新华字典》排名倒数第三位的“美帝国主义”考察,看到自由女神的那一刻,他条件反射地在脑海里对“资本主义自由”的释义轰隆隆过一串惊雷:在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只有剥削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自由,没有劳动人民不受剥削的自由。

而回想当年,同志丙别说“自由女神”,就是“神”,也是不能随便乱提的,除非是引用字典里收录的词条:无神论,不信鬼神。


(南方周末记者潘晓凌整理)"
http://www.infzm.com/content/53875

-----------------------------------------

這文章很有意思 在大陸論壇看到的 轉過來分享一下!

評分

參與人數 3貢獻 +2 人氣指數 +3 收起 理由
寧安 + 2 + 1 精品文章,值得推薦,給您加分!!
bobchou + 1
山魈 + 1 精品文章,值得推薦,給您加分!!

檢視全部評分

 樓主| bad700700 發表於 2010-12-27 20:59:23 | 顯示全部樓層
礙於論壇字節限制 這是下半段


尽管如此,《新华字典》仍是同志丙当年最心爱的读物,因为“那是一个无书可读的年代”。

“文革”期间,《新华字典》成市面上惟一流通的一本字典。“为什么要修订这本词典?”71版编撰小组成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安平秋回忆说,“第一是没有一本像样的书送给外宾,第二是周总理深感我们学汉语没有一本像样的字典”。

周总理直接负责71版的修订工作,提出的要求是“小改应急需”。彼时,大学停课了,中小学校还在继续,没有字典,将严重影响语文课的教学。

在安平秋的回忆中,当年几位编撰负责人同时是“黑帮爪牙”、“反动知识权威”、“反革命小集团”、“专政对象”,这是当时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境遇。

小改是不敢的,提不同意见更是不可能的,这是前车之鉴。所有词条,事无巨细,都经历过编撰者的好几道“政审”——

例句“巴不得马上回家”,革命性不强,改为“巴不得马上返回战斗岗位”;

例句“累死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工作热情到哪里去了?删除;

例词“背着太阳”,有隐射毛主席之嫌,改为“向着太阳”;

例词“利人利己”,不符合时代精神,改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甚至有人要宣判“茹毛饮血”为反动成语,因为“茹”是吃的意思,这样一来不就成了“吃毛”……

71版“小改”《新华字典》涉及一两千处的修改意见。意见最终到了周总理那里,看到把“背着太阳”改成了“向着太阳”,周说了句,“神经过敏!”

去“封资修”,突出“工农兵”的政治要求,影响的不仅仅是《新华字典》,还有中国整个十年的语言与思想。

不仅是字典。中学历史教科书编撰者将一半以上的篇幅用于展现、歌颂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以凸显农民的国家主人地位;语文教科书将所有被打倒的作家的作品全部撤下,所有不健康、不革命的情感的名家文章都要进行删节,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里面流露出对父亲的依依不舍就太过于“小资产阶级情绪”……

几位71版编撰者总结当年的修订经验:言多必失,能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个意思,就尽量不要再新增另一个相近的词,尽量缩小表达和思想的界限,以减少口误、涉嫌隐射、被人攻击的几率。

一旦一个词语被公认为政治正确,又红又专,它将在这个新话体系中被迅速跟从、放大,成为影响几亿人的热词,或者说,是套话。

“红”,71版中释义为“我国国旗底子的颜色”,与其相对应的“黑”,释义为“恶毒”。据香港大学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钱钢考据,反右运动深入之时,作为“黑心”的对立面,“红心”降生。

随即,它密集地出现在党报、典型宣传、诗歌作品、革命歌曲、入党申请书;它还被做成纸质、绸质的“红心”实体,高举于知识分子向党交心,效忠社会主义的游行队伍中。

評分

參與人數 1貢獻 +1 人氣指數 +1 收起 理由
寧安 + 1 + 1 精品文章,值得推薦,給您加分!!

檢視全部評分

山魈 發表於 2010-12-27 23:47:20 | 顯示全部樓層
這篇文章真是精闢~贊!
深有體會,我就是這樣過來的人,71版的新華字典幾乎深入到我們那些幼小的心靈深處去了,真的很難在我這一輩人中,去除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
幸好現在網路發達,要不然還不知道有多少人蒙在鼓裡

評分

參與人數 1貢獻 +1 人氣指數 +1 收起 理由
寧安 + 1 + 1 我很贊同!!

檢視全部評分

universer 發表於 2010-12-30 12:18:59 | 顯示全部樓層
報告……
看到哨長前輩分享的這個新聞,晚生作為80年代末大陸非典型熱血小青年,突然感到壓力很大 ~
因為突然想起來,晚生小學時候好像都沒好好學過查字典……記得當時語文課有教查字典,如果是查找一個字的讀音,要按照:偏旁部首筆劃數→偏旁部首表頁碼→偏旁部首區→剩餘筆劃數→這個字的頁碼;如果是查找一個知道讀音不知道怎樣寫的字,要先查拼音目錄然後再找那個字……
晚生每次都偷懶,給音查字的時候晚生都很少看目錄,總是大概估算一下頁碼直接找;查生僻字讀音的時候晚生常常恰好認識那個字,就按照查讀音一樣的方法,投機取巧 ~

記得晚生用過的第一本《新華字典》,貌似是198X年版的,記不清了……應該已經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很多71年版內容,不過說實話晚生真是從沒看過例句啊,汗……

至於那些“千古套話”,晚生突然感到了一點親切感 ~晚生小學的時候也看過不少類似“作文選”之類的“範文”,差不多真是這樣的 ~
凡是男生一律叫“小明”“小剛”;
凡是女生一律叫“小紅”“小花”(記得晚生小學時候就對這些名字“深惡痛絕”,經常故意想一些筆劃很多看起來“深奧”一點的字來用,有一次用了一個“小琳”,得意了好多天,現在想想看自己那時真是幼稚~);
凡是秋遊一定是“秋高氣爽”;
凡是春遊一定是“春風和煦”;
凡是做好事一定是“扶老爺爺過馬路”或者“拾金不昧”;
凡是提到五星紅旗一定是“那是烈士鮮血染紅的”(小學的時候不懂事,以為真的要用烈士鮮血來染紅才算數,還在想,這要多少烈士鮮血才夠用啊……);
凡是提到紅領巾一定是“那是紅旗的一角”(還是小時候不懂事,總是想不通……等腰三角形的紅領巾那個頂角並不是直角而是鈍角,那麼是從哪裡割下來的一角……?);
凡是心情複雜,無一例外都是“打翻了五味瓶”;
凡是看到媽媽在做家務,都會“眼眶濕潤了”;
凡是老師,一定都會“深夜了,老師辦公室的燈光還亮著”;
凡是敬業的老師,一定有個因為父親/母親一心撲在教學上而生病卻沒有能及時去醫院治療的年幼小孩;
凡是寫身邊值得學習的同學或者模範,一定都會在某個“天剛朦朦亮”的清晨,“拿著一把一人高的笤帚,吃力地掃著馬路上/校園裡/院子里的落葉”……
…………
諸如此類~

其實看到這篇文章,雖然會用71年新華字典的一代,說起來應該算是晚生的上一代,不過有些東西,似乎還真是影響深遠。不知這些格式化內容在現在的小學生當中是否仍然存在,不過……其實晚生是覺得,如今資訊如此發達,社會愈發多元化起來,所謂“程式”化的力量,應該還是在不斷弱化當中的吧~
云端上 發表於 2010-12-30 13:52:44 | 顯示全部樓層
请问对岸的学长们,你们用什么字典?上小学或者中学的时候?说到字典,就是一个话语系统。如果有兴趣,其实是个很不错的研究对象。想去买来参考一下。
SmokeyLT 發表於 2010-12-30 15: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5哨 云端上 的帖子

從小學時,就用的是出版社的字典,著名的有:
東方出版社,國語日報出版社,以及台灣商務印書館。台灣的教育部頒定的標準字典,也有學校採用,但是內容和一般出版社並無太大分別,沒有硬性規定非用官方的字典不可。

現在案頭上還是放著一本國語日報社出版的字典;


這本字典還是1985年我小學畢業時買的,一直用了25年,還是很好用。
sharka 發表於 2010-12-30 15: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universer 於 2010-12-30 12:18 發表
報告……
看到哨長前輩分享的這個新聞,晚生作為80年代末大陸非典型熱血小青年,突然感到壓力很大 ~
因為突然想起來,晚生小學時候好像都沒好好學過查字典……記得當時語文課有教查字典,如果是查找一個字的讀 ...



U妹,別懷疑,台灣早期也差不多類似的描述法。
見怪不怪啦.......
至於字典,大都買跟菸排一樣的款式,還會再多買「辭海」。
SmokeyLT 發表於 2010-12-30 16:05:0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4哨 universer 的帖子

我看了好幾遍,覺得有趣極了。

台灣的作文也很呆板,反正教人寫作文不過那一套,所以,

凡是男生一律叫“小明”“小剛”;           台灣男生叫做小明小華,
凡是女生一律叫“小紅”“小花”;           女生叫做小美和小玲;

凡是秋遊一定是“秋高氣爽”;            秋遊也是秋高氣爽,
凡是春遊一定是“春風和煦”;            春遊卻是春光明媚。


凡是做好事一定是“扶老爺爺過馬路”或者“拾金不昧”;  做好事的扶老太太比老先生多,
                         拾金不昧和愛國捐款都不少;

凡是提到五星紅旗一定是“那是烈士鮮血染紅的”;    青天白日總是聯想到陸皓東,
                         滿地紅則是 孫中山加上去的!

凡是提到紅領巾一定是“那是紅旗的一角”;      誰要是康威士球鞋上面有紅星星
                         教官一定叫你把他挖掉

凡是心情複雜,無一例外都是“打翻了五味瓶”;    心情複雜可說是「五味雜陳」
凡是看到媽媽在做家務,都會“眼眶濕潤了”;      感動在心就是「熱淚盈眶」

凡是老師,一定都會“深夜了,老師辦公室的燈光還亮著”;  深夜多半看到媽媽還在補破衣,
凡是敬業的老師,一定有個因為父親/母親一心撲在教學上   敬業的老師也總會扯到當乞丐興學的武訓
而生病卻沒有能及時去醫院治療的年幼小孩;        還有,跪下來求孩子用功讀書的橋段;

凡是寫身邊值得學習的同學或者模範,           成功者如果不是在溪中看小魚逆流而上,
一定都會在某個“天剛朦朦亮”的清晨,           就得把隔壁的牆打一個洞,偷光來讀書,
“拿著一把一人高的笤帚,                再不然就要懷中藏的國旗,在冰冷的天氣游水
吃力地掃著馬路上/校園裡/院子里的落葉”……         把國旗送給四行倉庫的官兵拿來升旗
universer 發表於 2010-12-30 21:25:1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7哨 sharka 的帖子
報告前輩~
晚生差不多能想像到~
記得前段時間看一部老電影《魯冰花》,那裏面有個小學生演講比賽的橋段,雖然應該不是很主要的劇情,不過晚生看到的時候……真是會心一笑,因為……一下子就想起小學時候每個星期一早上升旗儀式的“國旗下的講話”啦~
那種天雷的八股演講稿,就連晚生都背誦過 ~只不過現在全都忘光了 ~

回覆 8哨 SmokeyLT 的帖子
報告前輩~
前輩您這個晚生也看了好多遍~忍不住在電腦前笑得不能自已~
那個看小魚逆流而上的橋段,晚生想,性質大概就和晚生或者比晚生年紀更大些的同胞們小學時聽過那個“專門選在吵鬧環境讀書以鍛煉集中注意力”的橋段有點相仿~
還記得小學某一冊(具體的忘了……)語文課本上,第一課是《八角樓上的燈光》,結果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看到模樣相似的亭台樓閣,就會忍不住想起那篇文章 ~

另外前輩所說的老奶奶,晚生沒記錯的話,在這邊好像一般用於幫忙提菜籃子 ~
“扶老爺爺過馬路”“幫老奶奶提菜籃子”“幫迷路小孩找到媽媽/找到警察”貌似是晚生印象當中,小學生最常做的“好人好事”~
而最後如果被感謝,都會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若被問起姓名,一定會敬一個少先隊禮:“我叫紅領巾!” ~
云端上 發表於 2010-12-30 22:09:4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8哨 SmokeyLT 的帖子

太逗了。几乎笑倒。
不过这一点有点疑问-------”把國旗送給四行倉庫的官兵拿來升旗“?
这都是历史了, 现代人哪会总有那个机会去给四行仓库的官兵送旗啊?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後憲

本版積分規則

禁閉室|手機版|Archiver|後憲論壇

GMT+8, 2025-4-1 10:07 , Processed in 0.11882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ROCMP.org sinc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