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 | ROCMP Forum

【醫學】腸病毒簡介

[複製連結]
陸戰上尉醫官 發表於 2005-10-24 17:08: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檢視: 5418|回覆: 1
1998年,台灣地區爆發腸病毒大流行,造成全台恐慌,
腸病毒的嚴重性也開始被重視,
幸好靠著臨床醫師們的警覺加上衛生單位的努力,
雖然無法遏止腸病毒在全台肆虐,但卻將傷害減至最低。
由於腸病毒的傳染途徑難以預防,
加上病毒型別的特殊性、又常侵襲五歲以下幼童,
因此疾病管制局結合相關衛生單位,
強化疾病監測能力、感染個案醫療照護及提昇醫療檢診服務品質,
提供民眾正確訊息,以減少受感染的機會,
期能將腸病毒對國人生理康及心理安寧所造成的危害與衝擊減至最低。

腸病毒的症狀及傳染途徑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
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
30型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

此種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夏季、初秋流行,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
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病例出現,但仍以夏季為主要流行季節。

腸病毒是經由接觸、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傳染,
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由於清洗不易,
更容易帶有大量病毒而傳染給其他幼兒。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
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之久。
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它們在家庭中有很高的傳染率,
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

感染病毒後大約二至十天以後才會出現症狀,但是大多數感染者,
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
病程為七至十天。
極少數個案,
特別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麻痺等併發症。

在台灣,較常見且致死率最高的是腸病毒71型,
根據李秉穎醫師的診斷經驗來說,五歲以下的幼童若感染腸病毒,
會有較嚴重的併發症,大約有1000~10000分之一的致死率,
由於人體免疫力的基因非常複雜,
所以無法確實了解為何五歲以下的幼童有較高的致死率;
另外,病例也有地區性集中的情況,
所以居住環境應該也是腸病毒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台灣1998年第一次發生腸病毒71型大流行,
由於其他國家如保加利亞、匈牙利也發生過類似的大流行,
之後並沒有再度流行的狀況發生,
但在台灣,2000年與今年,都還有幾十名的死亡病例發生,
但也無法因此而推斷台灣從此每年都會有腸病毒71型的流行,
因為腸病毒的種類有六十幾種,
每次引發流行的腸病毒可能病毒類型都不一樣,
但可以確定的是腸病毒71型,大部份都會有手足口病,
手腳會有疹子,若病患為五歲以下幼童,應該要提高醒覺,
特別是出現不尋常的嗜睡、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與持續嘔吐等,
都必須馬上就醫。

一般來說,腸病毒發病後七天內是重症發生的危險期,家長應該要特別注意,
醫師建議家長應該讓得到手足口病的小朋友多喝水多休息,
因為小朋友常因口腔的水泡及潰瘍疼痛導致不願意吃東西及喝水,
久了會造成脫水的現象,而幾個月大的嬰兒,
更是有可能因長期的脫水而造成休克的情況;
而多休息是指儘量不要運動,
老一輩的人總認為感冒了要多運動多流汗才會好得快,
但醫師說這是錯誤的概念,過去有動物實驗證明,
感染了腸病毒後再劇烈運動,不但不會痊癒反而會提高重症的發生率,
根據推測,應該是運動促進腸病毒擴散而容易造成併發症的發生,
因此,讓小朋友多喝水多休息,是家長在照護時特別要注意的。

如何避免腸病毒感染

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
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

1. 時時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正確洗手。正確的洗手方法如下:

                A.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

                B.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C.兩手心互相磨擦

                D.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

                E.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F.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

                G.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H.用乾淨的紙巾或烘手機將手烘乾

2. 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3. 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

4. 罹病之學童,宜請假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
     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

5. 增強個人之免疫力,請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在醫師的經驗中,要預防腸病毒是很困難的,曾經有一個病例,
家庭中父母對腸病毒非常注意及小心,
在流行期間,都不讓家中兩個小朋友出入公共場所,
不幸的,較大的小朋友,最後還是得到了手足口病,
也因此父母也更加小心防範,不讓另一個約七、八個月大的嬰兒感染,
不但暫時隔離在房間內,家人出入房間也都更換衣服並洗淨雙手,
最後,嬰兒還是因感染腸病毒併發腦炎導致腦部受損太嚴重而死亡。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由於腸病毒透過飛沬傳染的途徑,
只要在一、二公尺之內都有可能傳播病毒,單純的房間隔離,
並不會避免腸病毒的感染,另外,大人在外面也會感染腸病毒,
雖然大人本身不發病,但是仍有可能把病毒帶回家,所以腸病毒防不甚防。

醫師認為洗手雖然是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
但更重要的是,徹底洗手後,要注意不要再去接觸口鼻,
因為口腔及鼻子都有黏膜,腸病毒因為洗手而停留在皮膚上的可能性較低,
然而透過黏膜卻很容易繁殖與傳染,
因此個人的衛生習慣要養成,除了洗手之外,要避免口鼻的接觸。

腸病毒的防治

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
醫師說,目前影響台灣最嚴重的腸病毒71型並沒有疫苗研發方面的問題,
甚至連病毒株都已經篩選出來,而最大的問題還是實際執行上的困難,
也說是人力、經費、時間與效益的問題,
從動物實驗、人體實驗及疫苗效果的評估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經費與時間,
等臨床實驗沒有問題之後,要大量實施腸病毒的預防接種,
需要很大的一筆經費,
也有人質疑是否應該為了每年幾十例的死亡病例來全面推動?
加上最近大家因狂牛病事件,對生物製劑的安全問題特別重視,
疫苗的推動實在有重重的阻礙。
不過醫師還是認為應該要推動腸病毒的疫苗,
不只是因為腸病毒的流行會造成社會的恐慌,
應該要想辦法防治,爾後也可以將研發出來的疫苗技術,
分享給其他東南亞國家,不但可以幫助其他醫療較落後的地區國家,
也可以利用這一類的醫療協助來加強台灣的國際地位。

而疾病管制局對腸病毒的防治也重新檢視並整合過去由三個防疫單位所負責的
業務,于今年二月重新制定腸病毒防治工作計畫,
並本著預防重於治療的基本精神訂定了下列四項防治策略:

1. 繼續落實宣導教育:
     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透過各類媒體,
     提供民眾、醫護專業人員、教育保育人員及媒體工作者正確的腸病毒
     相關資訊,例如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
     促使社區與家庭均能提供適當的洗手環境與設施、
     提醒民眾注意重症前兆以儘速送醫以及教育醫護人員重症之適當治療等。

2. 強化病例監測與流行資訊之研判功能:
     持續收集國內外腸病毒感染資訊,
     以了解腸病毒(尤其是台灣地區)的感染情形,
     及時掌握國內外疾病流行動態,據以策訂國內的因應措施。

3. 強化緊急疫情處理機制:
     腸病毒感染不只是防疫工作,
     更涉及整體醫療、教育、媒體、經濟等各層面的問題,
     因此當疫情監測系統出現異常時,中央與地方政府必須密切配合,
     以建制完整有效的防疫工作網,期能隨時發動組織動員,
     提供適時、適量的醫療、檢驗、病例調查與諮詢服務,
     降低或阻絕疫情,減少死亡之病例數,並降低民眾於流行期的恐慌。

4. 持續進行前瞻性之相關研究與人才培訓:
     自行研究或委託辦理各種相關之流病學研究及疫苗研發等計畫,
     加強人才的培訓,以改進腸病毒的預防、診斷與治療方法,
     使腸病毒於未來不再對國人健康與社會安寧造成威脅。


希望能藉由這些策略的推動與實施,提供全民專業防疫服務,
快速而正確的供應傳染病資訊,
有效的進行傳染病的預防、撲滅及控制,
使全民能免於腸病毒威脅的恐懼,進而保障全民的健康。

此外,疾病管制局並於亞太科技經合會工業科技工作小組(APEC ISTWG)會議,提出「小兒腸病毒防治計畫(Enteroviral Watch Program for Children)」,
並獲得有史以來最多會員體的支持與贊助,
包括美國、韓國、澳洲、新加坡、墨西哥、香港、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該計畫內容包括資訊共享、訓練及疫苗研發等部分。
疾病管制局於2000年3月26-27日在台北舉行
「APEC Symposium on Enteroviral Watch Program for Children –
Enterovirus 71 Epidemic in Asia Pacific Area」,與會會員體共計250人,
分別來自Australia, Indonesia, Japan, Korea, Malaysia, Mexico, Philippines, Singapore, Thailan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aiwan.
另自1999年透過電子信箱、EINET等網際網路管道建立資料庫,
目前已有來自11各會員體超過50位專家學者定期收到台灣腸病毒相關資訊,
並有Hong Kong, Japan, South Korea, Malaysia, an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國家回應資訊,另Japan, South Korea, and Malaysia也建立國內腸病毒監測網(national enetroviral surveillance network)。
再者,今年六月的馬來西亞腸病毒流行時,
疾病管制局亦派員前往瞭解及資訊交流。
因此,透過亞太經合會會員體的合作,相信台灣腸病毒防治工作將會更有效率。

本文出自醫師公會腸病毒簡介會議記錄
fire409 發表於 2005-10-24 20:04:34 | 顯示全部樓層

腸病毒Q&A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box=CCFFCC]Q:什麼是腸病毒?[/box]
A: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0型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

[box=CCFFCC]Q:腸病毒是不是只有台灣地區才有?在什麼季節流行?[/box]
A:此種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夏季、初秋流行,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之發生。

[box=CCFFCC]Q: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box]
A:病毒的傳染常因成人自外面帶回,經由接觸或以飛沫方式感染家中幼兒而造成: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兒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之久。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它們在家庭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

[box=CCFFCC]Q:得了腸病毒會有什麼症狀?[/box]
A:感染病毒後大約二至十天以後才會出現症狀,但是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

[box=CCFFCC]Q:什麼情況下,必須要馬上看醫師?[/box]
A:有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與持續嘔吐。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前兆包括: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僵硬、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都必須馬上就醫。

[box=CCFFCC]Q:要如何來預防腸病毒?[/box]
A: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的基本方法。
一、時時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正確洗手。
正確的洗手方法如下:
1.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
2.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3.兩手心互相磨擦
4.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
5.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6.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
7.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8.用乾淨的紙巾或烘手機將手烘乾

二、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三、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

四、罹病之學童,宜請假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

五、增強個人之免疫力,請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克沙奇A16引起的手足口病

[ 本文章最後由 fire409 於 2005-10-24 08:07 PM 編輯修改]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後憲

本版積分規則

禁閉室|手機版|Archiver|後憲論壇

GMT+8, 2024-11-21 20:10 , Processed in 0.02591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ROCMP.org sinc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