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 | ROCMP Forum

[轉貼文章] 【知識傳承】中國古代機械工程彙總[簡單機械1~4]

[複製連結]
陸戰憲調士官長 發表於 2005-11-22 20: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檢視: 4860|回覆: 3
槓桿是最簡單的機械,當原始人拾起一根棍棒企圖撬動一塊石頭時,
實際上就已在使用槓桿。
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石質工具如石斧、骨質工具如骨耜,
其上都鑿有孔,以便安裝木柄,表明當時已是有意識地使用槓桿。

古代人在槓桿類器物中最重要的發明是衡器或秤。
中國古代衡器稱為權衡、秤。
一種是等臂的,一種是不等臂的。
《漢書•律曆志》:「權與物鈞而生衡」。
「權」又名秤錘,它如果與所需衡量的物品重量相同,
等臂秤就會平而不斜。
《史記•仲夷弟子列傳》:「千鈞之重,加銖兩而移」,
「移」字表示在秤桿上終移動權的位置。
從這些文字記載看來,最遲在春秋時期已有各種類型的衡器。

可變換支點的秤 ( 在同一秤桿上有二至三個提繩 ),
是古代人在衡器上的重大發明之一。
南朝宋時張僧繇所繪的《二十八宿神像圖》中,
就有一人手執一根有三個支點的秤。
唐宋時期,民間出現一種銖秤,它有兩個支點即兩根提繩,
可以不須置換秤桿,就可秤量不同重量的物體。
這表明了古代中國人在實際上已完全掌握了槓桿原理。

[ 本文章最後由 陸戰憲調士官長 於 2005-11-22 08:20 PM 編輯修改]
[box=ccffcc]後憲工友補註出處:。
中國文化研究院
http://www.chiculture.net/0811/html/a00/0811a00.html[/box]

[ 本帖最後由 jojonick 於 2006-3-24 09:21 編輯 ]
 樓主| 陸戰憲調士官長 發表於 2005-11-22 20:17:42 | 顯示全部樓層

【知識傳承】中國古代機械工程[簡單機械_桔槔]

桔槔是古代的一種取水工具,實際上就是槓桿之一。
明代羅頎所編的《物源》一書說「伊尹始作桔槔」。
伊尹是商湯的賢臣,也就是說,它產生於約公元前1700年。
其實將一根粗木桿支架於立柱上就可以造成簡單的桔槔。
春秋時期,桔槔被普遍用作農田灌溉機械,
戰國時,墨翟將它改裝成挖鑿機械,方法大概是將桔槔長臂端裝上工具,
利用衝擊力將堅土鑿鬆,這是他發明的最古老的衝擊式鑿掘機械。
  
桔槔的運用在後來日益廣泛。
古代拋石機上的炮桿、攻城用的木慢車等,都是槓桿原理的應用。
其他應用了槓桿原理的許多古代器具,
最簡單的如剪刀;稍複雜的如弩機上的撥動機件,即扳機;較沉重的如腳踏碓。腳踏碓、水碓和槽碓上的主件即碓桿,
實際上它是一根架於支撐點上的長木,以短臂為用力端,而長臂為作業端。
而雨傘中的可摺疊撐桿,則是更輕巧的滑動槓桿了。

[ 本文章最後由 陸戰憲調士官長 於 2005-11-22 08:21 PM 編輯修改]
[box=ccffcc]後憲工友補註出處:。
中國文化研究院
http://www.chiculture.net/0811/html/a00/0811a00.html[/box]

[ 本帖最後由 大盤帽 於 2006-1-11 02:34 編輯 ]
 樓主| 陸戰憲調士官長 發表於 2005-11-22 20:25:26 | 顯示全部樓層

【知識傳承】中國古代機械工程[簡單機械_滑車]

西方人稱為「滑輪」的東西,
古代中國人稱為「滑車」,
滑車的含義,除了主要部件滑輪外,
還包括安裝滑輪的構架、繩索或皮帶。
在使用上,應用一個定滑輪,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應用適當配合的一組滑輪,則可以省卻氣力。

中國最遲從戰國時代開始,
滑車已經在作戰機械、井中提水等實際作業中被廣泛使用,
墨翟在其《墨經》中將其稱為「繩制」,並討論了它的力學原理。
以繪畫形式表現滑車的,大約起於漢代,可能是從漢代起,
滑車在工程技術中普遍應用的反映。在山東武梁祠漢代的畫像石中,
便描繪了人們通過使用滑輪以打撈鐵鼎的「泗水取鼎」故事。
在明代的科學名著《天工開物》中,
也可以看到高聳的鹽井架上,安裝了定滑輪的場面。
[box=ccffcc]後憲工友補註出處:。
中國文化研究院
http://www.chiculture.net/0811/html/a00/0811a00.html[/box]

[ 本帖最後由 大盤帽 於 2006-1-11 02:42 編輯 ]
 樓主| 陸戰憲調士官長 發表於 2005-11-22 20:31:19 | 顯示全部樓層

【知識傳承】中國古代機械工程[簡單機械_轆轤]

轆轤是滑車的另一種形式,它的主要部件是一根短圓木,
上繞繩索,圓木可環繞其固定軸而轉動。
明代羅頎所編的《物源》載:「史佚始作轆轤」,
「史佚」為周初史官,故轆轤可能起源於商末周初。
春秋時期,曾在一種軍用巢車或八輪車上裝有轆轤,
以便將巢車舉起,車內人即可居高望敵城。自戰國到漢代,
轆轤常被人用作入葬下棺的機械。

但轆轤的最廣泛用途,無疑是用於從井中提水。
將吊水桶繫在轆轤上的繩子兩端,將兩股繩逆順交轉於轆轤上,便能發揮功用。這樣的轆轤稱為雙轆轤。
王禎所著《農書》指出:轆轤「或用雙綆而逆順交轉所懸之器,
虛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輟,見功甚速」。
可見,雙轆轤的發明不會遲於《農書》一書完稿的1313年。
古代人亦曾將轆轤、滑輪與架空索道聯合應用,
將山下的流水引到山上,在機械工程上,也是很有意義的創造。

[ 本文章最後由 陸戰憲調士官長 於 2005-11-22 08:32 PM 編輯修改]
[box=ccffcc]後憲工友註:煩請轉載務必注明出處。
中國文化研究院
http://www.chiculture.net/0811/html/a00/0811a00.html[/box]

[ 本帖最後由 大盤帽 於 2006-1-11 02:41 編輯 ]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後憲

本版積分規則

禁閉室|手機版|Archiver|後憲論壇

GMT+8, 2024-12-22 15:29 , Processed in 0.046246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ROCMP.org sinc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