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豪大鬧參議會# j4 E" Q2 T5 a. ] ~
9 t6 J9 u6 L5 f' j( d! g# j
在南京處理結果出台之前,上海曾緊急召開臨時參議會,討論血案應對之策。7月29日下午,市長吳國楨在市參議廳召集會議,會議由國民黨中常委,市參議長潘公展主持,市長吳國楨、警備司令宣鐵吾、警察局代理局長余叔平,以及大部分參議員出席,姜豪也參加了會議。3 u+ r! G6 b& n* Z! m
* j; }5 U2 C. v& s3 r 姜豪一生富于傳奇色彩,他時任上海參議員、上海新生活運動總書記、老閘區區長。姜豪的父親是宋美齡的家庭教師,他本人又是青幫里輩分大于杜月笙的大亨,且在抗日戰爭期間任過要職,不久前作為蒙難同志會的十大斗士之一,受到蔣介石的接見并合影。有此背景,姜豪平時敢說敢干,號稱“大炮”,上海頭面人物都讓其三分。* w* j" I/ t8 o! Z- i
% t+ O, N# f! n 潘公展首先請宣鐵吾介紹案情。宣鐵吾是黃埔系,曾任過蔣介石的侍衛官,他認為“這次重禍表現出一部分憲警知識不夠,對本身職權不夠了解”。他不情愿地自責道:“憲兵警察原均由警備司令部管轄,唯本人警察局長名義尚未交卸,故電請國防部派員調查真相,依法處理。我以為,此案最大症結,乃憲警職權未划分清楚。經此事件以后,其制度當可改善也。”
" y6 ^8 {! r* T3 ~* p8 w# P# h7 u# e6 H. `
吳國楨樂得大事化小,“目前首要之舉,務使復雜之事能簡單化,至于責任問題嘛,中央已派大員來滬,會同三方面調查,一俟確定是非,再依法辦理。”
# G4 w6 {7 v: H/ V% B/ o- K& [: n
* }8 y) h& _; a 宣司令、吳市長的看法,得到潘公展的同意。他嚴令在負責調查機關未發表事實真相前,各方人士少發表意見,以免有所偏袒。杜月笙立即附和,大多數參議員樂得少發表意見,紛紛表示同意。0 R$ r3 |8 {, A4 `( {
! M" t) q1 \5 x! t: w+ @- D 在一片附和聲中,只有姜豪站出來大唱反調,并為老百姓說話:“剛才几位都說造成血案的原因,乃是警憲雙方職權沒有划分清楚,我認為雙方的任務是很清楚的,即警察管社會治安,憲兵管軍風軍紀。尤其重要的,不論警察和憲兵,都有保護老百姓安全的責任。”9 X) r: Y4 v6 M0 I: R" P& w4 l
" e( ~, F- f, b9 S: e 吳國楨想阻止姜豪繼續發言,卻被姜豪頂回去:“老百姓在警憲沖突中被打死打傷了,應該由誰來負責?參議會既然是民意機構,我們當參議員的應該站在老百姓立場上,為無辜遭難的市民鳴冤叫屈。”6 C4 |( `& C5 z! O: D$ t" Q
9 T8 D* A, L( k D; ^/ S 會議的結果可想而知,最后不歡而散,不了了之。
l9 [1 K, U9 U6 t$ g; _$ o- D6 y/ x' z* N0 y. w
草率了結血案0 U, u, l3 M+ D7 s+ ~3 q
, F% c7 a. P3 m; W 案子于8月15日移至南京審理后,9月27日以國防部的名義,有蔣介石簽署的電文發往上海:1 y3 @ A7 L% @' D1 \
# Q% Z; Y2 m9 F# h! b$ n; K
查上海金都大戲院警憲沖突一案,迭經電飭國防部依法訊辦后,茲據先后呈復到府。經核定如次:
; f' D: K' ~# \; \3 B3 P$ r' B
( _: ^! Q7 Y2 V3 T (一)憲兵司令張鎮對于部屬統權無方,訓導不力,致生巨大禍亂,應予記大過一次。當時兼上海警察局長的宣鐵吾對于本案處理欠當,應予記大過一次。
# o. X) i- [9 w0 M; y- @. B
0 o; c8 _ Z1 t ^: u% B: u: m" \ (二)憲兵二十三團團長及該營營長平素教練無方,應各降一級。7 A/ }. y# B$ q: g+ L! G8 Z
" ?% k- v- l$ q$ W (三)關于憲兵罪刑部分,准照國防部九月二十七日簽呈所擬原判辦理(作者注:指判憲兵羅國新因首先開槍射擊被處死刑,以及判李豫泰、吳伯良等有期徒刑)。2 s$ E) M8 f/ g
1 Y- M. [% e, N# Y3 N, g
(四)關于警員犯罪部分,俟憲兵部分執行后准予移送首都地方法院依法訊辦。
0 {# r6 @! R/ q" M" u. A
" f* O/ Q$ h: n. x) G+ I (五)上海新成警察分局局長卓清實准予撤職,連同肇事警員移送法院并案究辦。
- l2 X) t! H% J" P( d" E2 [
+ A: s. c. H; A4 u( O Q 然而,案子了結并未按國防部電文辦,而是一拖再拖。據1948年3月13日上海《新聞報》報道:“除憲兵排長李豫泰等業經國防部軍法庭審理論罪外,警察部分卓清實等十一名提起公訴。”到了5月20日的報道,則是“金都案警察七名宣判,各處有期徒刑十個月”。此外,憲兵二十三團于1947年8月8日奉令調回南京。最后結果令人失望,憲兵的處理沒有下文。$ Y" t# D! j+ r# Z: a( A
; J/ f6 T) C3 T+ i6 Y 1947年9月23日,上海市參議會讓代理警察局長余叔平答復參議員的質詢。余叔平說:“金都事件關于憲兵部分,已在南京審判終結。至于警察部分,將由司法機關審判。關于行政者,新成分局長已降調,老閘、黃浦及嵩山也有學警參加,故對各局長記一過。本人也有失職之處,自請市長處分。”
% E b- @7 A: q3 s5 V; ~5 G2 B7 y$ T- z
在這起血案的始末,各方都在爭奪自己的最大利益,但就是沒人提及對傷亡市民的撫恤問題。
- D9 P8 k. c5 m9 S$ B" a: r+ |# l! W5 Z' s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探索與爭鳴》副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