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 | ROCMP Forum

我所了解的漢語、漢字及其他

[複製連結]
7.62cm 發表於 2007-3-9 21:06: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檢視: 10795|回覆: 16
漢語:漢民族所使用的共同語言。按照語系劃分屬於漢藏語系;如果按照詞的結構劃分世界上的語言分為:孤立語、黏著語和屈折語,其中漢語、彜族語、壯族語、苗族語和越南語同屬於孤立語,日語、韓語為典型的黏著語,俄語、德語、阿拉伯語屬於屈折語。

孤立語的特點:絕大多數詞是單音節的,詞形沒有語法變化,用一個字記錄一個詞或者一個語素,讀作一個音節,非常整齊一致。
對聯、字謎、書法、篆刻等等皆為漢字文化圈所獨有的傳統文化。

漢字:記錄和傳播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是擴大漢語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際功能的文化工具。

漢字字形的變化過程:甲(古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 本帖最後由 7.62cm 於 2007-3-16 20:10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貢獻 +5 收起 理由
SmokeyLT + 5 敘事有理,條理分明,我很贊同!!

檢視全部評分

 樓主| 7.62cm 發表於 2007-3-9 21:14:31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簡化字的一些知識

簡化字並非只屬於1949年之後的大陸地區,也並非為某幾個人所創。宋元以來民間流傳著不少與正體字相區別的俗體字和簡筆字,這些俗體字和簡筆字簡便易學,節省書寫時間。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現存的元刻本(雕版印刷所成之書)中,就已經出現了簡化字。
歷史上首次給與簡體字以合法地位的,是從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國 。在太平天國政府的印璽和所印發的禦告、書籍等,大量采用了民間流行的俗體字,同時也創造了不少新的簡體字,其中一些漢字在大陸地區沿用至今。
 樓主| 7.62cm 發表於 2007-3-9 21:29:06 | 顯示全部樓層

民國前後的簡化字運動

1910年代末期,隨著白話文逐漸取代文言文,改革漢字的呼聲逐漸高漲。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
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提倡使用簡化字。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佈的第一個簡體字表。
yu481009 發表於 2007-3-9 23:50:4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小到大  無時無刻不在使用中文  後來接受學校教育  開始學習外國語 後來又跑到美國去待了一陣子...
以前懵懵懂懂  並不清楚中文跟其他語文有何不同 一直到學成歸國之後  才有深刻的感覺.
     嚴格來說  中文是一種表達邏輯並不精確的語言.  所有的思想必須要將之文字化後  才能比較明確的了解前後文意  如果只是光靠發音(語言)傳遞訊息  甚至極有可能會出現南轅北轍的結果."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還是深以能通曉/使用這套全世界最古老的文字系統使用者為榮.
SmokeyLT 發表於 2007-3-10 05:32:1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7.62cm 於 2007-3-9 08:14 AM 發表
簡化字並非只屬於1949年之後的大陸地區,也並非為某幾個人所創。宋元以來民間流傳著不少與正體字相區別的俗體字和簡筆字,這些俗體字和簡筆字簡便易學,節省書寫時間。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現存的元刻本(雕 ...


平心而論,在戰後的中國或台灣,都是百廢待舉.台灣的幸運,在於日本人的教育∼且放下民族文化的成見∼辦得很不錯,使識字率提高許多.國民政府積極的經營(因為文化有差異,因此教育變成一種必要的掙扎),其實也是同樣的目的:提高識字率,提高增進溝通的效率,進而使施政的速度與深度增加.

中國的執政者,當然必須面對更大的挑戰.如7.92CM兄所言,提高識字率,是當局的第一任務;至於第二任務以下∼就等第一任務有成果再說.

站在高知識份子的立場,中國使用的簡體文系統,並不是一個好的文化狀態;它在無意間,切斷了一部分當代文字與古代文化的聯繫.例如:數量龐大的[形聲字],取代了許多的繁體字,使得中國文字的特色之一:望文生義,音義並重,變成了音大於義.但是參照當初改繁為簡的初衷,此舉可說是成功的.

唯一被認為是最大的傷害,就是把簡體字[泛政治化].許多政治運動,在中國造成了文化上的量變而質變,不但知識份子不再了解繁體字,不要說提倡它,在某些時期,連研究它,都成為一種必須慎重考慮一下的危險事情.

文化歸文化.我認為,用政治力量去約束文化的發展,刻意去強制產生均一化的文明,其背後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可笑,世人還是有昧於此情,硬往裡頭鑽的.悲之.嘆之.
sky810505 發表於 2007-3-10 10:11:4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SmokeyLT 於 2007-3-10 05:32 發表


平心而論,在戰後的中國或台灣,都是百廢待舉.台灣的幸運,在於日本人的教育∼且放下民族文化的成見∼辦得很不錯,使識字率提高許多.國民政府積極的經營(因為文化有差異,因此教育變成一種必要的掙扎), ...

看來你有所誤解,文革時期老一辈人都還在用繁體字呢!你看看那時老毛和周恩來寫的是什麽字體?!

俺們從小學二年級時就有大字課(規定用毛筆),三年級開展珠算課.
所以,大部分大陸人看繁體字一點都不費勁.
SmokeyLT 發表於 2007-3-10 10:13:5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6 sky810505 的帖子

感謝指正.

小弟所知有所偏頗
會更進一步去尋找資料
感謝老兄的說明
也抱歉有所冒犯.
 樓主| 7.62cm 發表於 2007-3-10 11:24:1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yu481009兄,及其它

原帖由 yu481009 於 2007-3-9 23:50 發表
從小到大  無時無刻不在使用中文  後來接受學校教育  開始學習外國語 後來又跑到美國去待了一陣子...
以前懵懵懂懂  並不清楚中文跟其他語文有何不同 一直到學成歸國之後  才有深刻的感覺.
     嚴格來說  中 ...


首先感謝yu481009兄來此討論此問題,對於您所提到的問題,小弟不敢茍同。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文不加點,一氣呵成”的,讀古書需要自己斷句,叫做“明句讀(音‘豆’)”。要區分不同的句意恰恰要通過讀音來辨別。

世界上所有的自源文字都一律起源於圖形,漢字是世界上流傳至今的最古老的自源文字,漢語更是早於漢字而存在。經過幾千年歷練的漢語和漢字,其表達意義的邏輯性和嚴謹性應該不容置疑。
漢語作為分析型語言,其主要特點是:1 詞形沒有形態變化,2 語序和虛詞是主要語法手段,3 現代漢語以雙音節復合詞為主 等等。雖然漢語中同音字很多,但是對應的雙音節復合詞數量並不是很多,在口語中往往采用不容易引起歧義的詞匯來表達含義。正是由於靠不同的語序來表達含義,“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采用不同的斷句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語序,表達了不同的語義。

對於西方語言,詞形往往有形態變化、陰陽變化等等,舉一個有意思的例句:“她們是女學生”,要辨清此句話的語義,關鍵詞是“女”字,因為“他們、她們”在口語中是沒有分別的,如果讀這句話時,“們”字弱讀,聽者沒有聽到的話,則無法區分單復數的不同含義。
而對於法語,“她們”為第三人稱復數形式,陰性,“女學生”為名詞復數,陰性,相對而言口語中更容易辨別語義。
舉此一例,並無區分兩種語言的優劣之意,僅說明不同語言之語法特點。
zyanqing 發表於 2007-3-10 15:55:27 | 顯示全部樓層
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台灣朋友是不是能不費力地看懂明宋古碑文或古書?因為本人學習書法也有幾年了,繁體隸書草體篆書幾乎天天擺佈案頭,有些字也要查一下字典,不光是我,不少身边的書法爱好者也是如此,因為古書異體字太多,碑帖更少規範,當然還加上沒有句讀標點,和現在印刷繁體好象差别不小。
SmokeyLT 發表於 2007-3-10 16:40:46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9 zyanqing 的帖子

小弟冒昧代替一些台灣朋友作答(有些人的家學和自學功夫較深,小弟就不敢代為作答了)

古碑文在宋代以後的
在台灣只要有高中水準
不難認出
即使是異體字
由於通常是將字中的形符聲符
改變位置
因此並不難認

魏碑以前的字體
由於承襲古字較多
認不出的機率就上升了

漢隸是還算好認的
小篆就看不懂的居多了.

[ 本帖最後由 SmokeyLT 於 2007-3-10 03:44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人氣指數 +1 收起 理由
張佐民 + 1 敘事有理,條理分明,我很贊同!!

檢視全部評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後憲

本版積分規則

禁閉室|手機版|Archiver|後憲論壇

GMT+8, 2024-11-22 05:12 , Processed in 0.042936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ROCMP.org since 2005